邹坚峰

彩虹那头寻找狐狸的家
个人资料
正文

方言的走势

(2020-04-06 04:13:03) 下一个

多年前我在《无锡方言》一文里说过一些想法,但讲的还不透彻。

约50年前,我小的时候,无锡城东南西北四个门,走哪条对角线,都不会超出两公里,半小时之内必定走到,但就这小小的区域之内,我惊讶的发现,四个城门口的居民说话的口音竟然都是不同的,非但口音不同,连习惯用词也不相同。这种语音差别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没有人可以说清,自从有人定居的时候,还没有城墙的时候,这种差别就已经有了。无锡人祖祖辈辈就是这样讲话的,他们的祖产都在土地上,而土地是不能移动的,因此居民从生到死都锚定在一个地方,没有流动,没有横向通融,所使用的语言语音也就各自不变的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两公里才多大的空间,怎么就产生了这样的语音差别呢?问题不在于这点距离,每个语音分别标志着那个方向的语音走向。比如无锡南边是苏州,北边是常州。那么无锡城南门的口音的走势就自觉的向苏州变化,而北门的口音向常州变化。当你听南门人讲话,只觉得有口音,但听不出是苏州的腔调,这是因为这点空间距离还不足够,如果你再往南走一点,到达南坊前或者梅村一带,那么苏州的口音腔调就很明显了。大凡这种语音的变化随地域是渐变的,是渐移默化的,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从一种方言进到另一种方言。同理,从苏州往无锡方向看过来也一样,出了苏州城北的口音一定也开始向无锡变化,到了中间常熟地区,你听那口音会感觉很怪,其实那只是苏州无锡两大口音牵扯的结果。所有的方言变化也都是相对的,比如无锡方言,你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宜兴方言和常熟方言之间的一个中间过度。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人员流动,地域重组,商品经济的建立,尤其是城镇化的发展,使千年形成的方言受到巨大的冲击。无锡城门之间的口音差别在短短三十年之间首先消失干净,然后是四乡八镇的口音在向无锡城的语音靠拢,作为方言传承者的年轻人不再用本乡的方言,跟着身份变成城市人,他们用上了无锡城的口音说话,尽管还会受老一辈人的影响,还略带一些口音,但那只是一代人的事。

那么照这样下去,方言会走向何方?我以为首先是方言的过度带会最终消失,方言的存留最终取决于该种方言所依附地区的经济地位,处于经济中心的地区方言会保留,而周边的经济附属地区方言会消失。这是方言的兼并,以经济实力说话,大吃小,强灭弱。其结果,在无锡苏州之间,就会有一条分界线,北边全是讲标准的无锡话,南边全是讲标准的苏州话。这条分界线可能是一条河或一条公路,而居住在分界线附近的居民应该双语都会讲,但不再有介于两种方言之间的过度方言。然而这还不是最后的结果,最后是这两种方言中的一种方言代替另一种方言。到底谁代替谁,除了决定于经济地位,还有其他因素,如行政管辖、文化影响等。总的走势是方言以自然的方式(非人为干预)逐渐消失,最后全境仅剩一种民间方言和一种官方语言(普通话)。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