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远斋

曹炳建,河南大学国学研究所、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小说与中国文化研究学者,《西游记》研究专家。
个人资料
正文

《西游记》与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2018-07-27 19:56:18) 下一个

《西游记》与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曹 炳 建

 

借鉴历史上一切已有成果,特别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为民族振兴的宏伟事业服务,一直就是中华民族的共识。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是一部具有丰富哲理性和思想内涵的中国古典小说。正是《西游记》的这种哲理性质,使其能穿透重重的历史浓雾,而永葆其鲜活的生命力,并在民众中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笔者认为,《西游记》所体现出来的孙悟空精神,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有着以下十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西游记》的西行求法和异域探索的开放型体系,对当前的改革开放有着十分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

佛教入传中国,可以称之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改革开放。自汉明帝遣使求法始,历史上的求法者接踵相继,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以至于佛教和道教、儒学一起,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支柱。唐代开明盛世的创立、宋代文化建设上的种种成就,明代后期启蒙思潮的兴起,无一不和佛教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开放的求法运动中,玄奘是其中的皎皎者。《西游记》作为反映取经故事的文学作品,必然带有其母题故事的精神内核。其所描写的西行求法,实际上就是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一个过程;《西游记》所描写的异域世界虽然并不是现实世界,而是幻想世界,但同样可以引起国人内心深处的好奇探异心理,并进而去了解、探索和学习异域世界。今天的改革开放,虽然和历史上的求法运动有着质的区别,但是,表现在《西游记》中的这种西行求法精神和对异域的探索精神,对改革开放亦当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西游记》所表现的抗争与进取精神,是民族振兴必不可少的重要精神。

对《西游记》主题的认识历来众说纷纭。笔者认为,《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就是为造福人类的事业而奋斗的抗争与进取精神。这最突出地表现在孙悟空形象上。就大闹天宫来看,主要表现了孙悟空的抗争精神。他以一只猴子和整个天宫神权世界作斗争,而没有任何畏惧,没有失败的担心,纵然被压在五行山下,也没有丝毫萎靡困顿之相。同时,大闹天宫也表现了他的进取精神。他当上美猴王之后,并没有因为过着“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的自由自在的安逸生活而满足,而是只身泛海,访师学道,以求“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大闹天宫中,他“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这些都表现了他的进取精神。西天路上,主要表现了他一路西进,战胜妖魔鬼怪的进取精神,但他依然保持着桀骜不驯的性格特征,敢于让玉皇大帝把天借给他装半个时辰,敢于嘲笑观世音“一世无夫”,敢于骂如来佛是“妖精的外甥”,同样表现了抗争精神。很明显,孙悟空身上的抗争与进取精神,也正是民族振兴最需要的精神动力。

三、《西游记》对旧的人格理想的批判,值得我们认真借鉴;《西游记》新的人格理想,是我们民族人格理想的蓝图。

中华民族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最根本的就是“人”的现代化。这种“人”的现代化,不仅仅指现代的科学知识、现代意识,更重要的是现代的人格。因此,随着中华民族的振兴,重塑民族性格必将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民族的价值观和历史观都将发生深刻变化。《西游记》正给我们提供了民族性格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唐僧可以说是一位虔诚佛教徒和封建知识分子的复合体形象,其形象的特征主要就表现为道德修养的超前和实际才能的滞后,是程朱理学影响下的醇儒式的人格,是封建时代“事德型”的典型。沙僧是一位具有奴仆身份的人物形象,如他的自觉的赎罪意识,他的明哲保身,驯顺服从,都带有奴性的特征。不论是唐僧还是沙僧的人格,都不是作者的理想人格。作者的理想人格就是孙悟空式的人格,即上边所说的具有抗争与进取精神的人格。这种人格在我们民族的精英人格中有着广泛存在,从共工头触不周之山、刑天舞干戚,到历代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从补天的女娲、盗天帝之息壤以止淫水的鲧,到明代中叶思想启蒙的先驱;从坚持“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孟轲、呼唤改革惨遭放逐的屈原,到历史上忠正不阿的忠臣良将、民族英雄;从“摩顶放踵利天下”的墨子、反抗暴秦视死如归的荆轲,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江湖侠客等等,都体现了这种人格。然而,让人痛心的是,随着封建社会进入其没落阶段,随着程朱理学的兴起,这种人格在民族性格中逐步地被孱弱所替代,以至于到了近代社会,我们的民族竟然达到了任人宰割的地步。因此,要振兴我们中华民族,就必须重塑一种强健的、富有抗争与进取精神的人格。《西游记》正好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理想的蓝图。

四、《西游记》中自由与秩序的辩证统一,是我们民族既能自由、民主地发展,又不至于走上内部动荡的的重要参照。自由精神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追求自由是每个人的天性。同时,自由也是最具创造力的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因。没有自由,将每个个体都限制在各种各样的束缚之中,一个民族就很难有振兴的希望。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整个过程,都带有率性而为的特征,是人类自由精神的充分体现。因此,每当提到大闹天宫我们都不免眉飞色舞,这也是由人的自由天性决定的。这种自由精神,当然应该加以发扬,使我们的民族永葆旺盛的创造力。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自由精神既具有无限的创造力,又具有巨大的破坏力。人类社会构成的本身,就是为了人们不至于在彼此的争斗中走向共同毁灭而建立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的建立过程中,就需要每一个个体生命出让自己的一部分自由,而组成社会的群体,并由此构成人们所共同遵守的社会秩序,包括法律、道德、风俗习惯乃至宗教信条等。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无限制地发展个体的自由,就必然要侵犯别人的自由,从而造成对整个社会秩序的破坏,同时也就破坏了人类共同生活的基础。孙悟空大闹天宫之所以受到整个神权世界的联合镇压,实际上就是对他的那种无限制的自由的限制。在当时社会,吴承恩既然找不到一个建立新秩序的道路,那么,孙悟空向旧秩序的某种程度的皈依,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因为人类是必然要回归秩序的。西天取经实际上就是由无限制的自由向秩序的回归;孙悟空被戴上紧箍,也是出于对他那种无限制的自由的限制。试想一想,我们哪一个人头上没有戴着紧箍呢?只要我们违背了人类的基本秩序,这个无形的紧箍就要发挥作用。因此,紧箍实际上就是一个象征物,即象征了社会秩序。吴承恩站在了他那个时代的高度,借助“西游”故事,对自由与秩序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奇妙的演绎,这对我们今天正确处理自由与秩序的关系,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五、《西游记》对天宫神权系统乃至人间帝王的揭露和批判告诉我们,要使社会协调稳定地发展,必须给社会的统治者们戴上紧箍,以对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纵观历史上的社会动荡,大都源自于统治者无限制地发展自己的私欲,滥用自己的权利,即所谓“官逼民反”,“乱自上作”。《西游记》对统治者们滥用权利的描写触目皆是。沙僧只不过失手打碎了玻璃盏,就被玉皇大帝判处死刑,后虽免了死罪,却被打了八百下,贬到流沙河变成妖怪模样,“又教七日一次,将飞剑来穿我胸胁百余下”。凤仙郡郡主只为“将斋天素供,推倒喂狗”,玉皇大帝便罚凤仙郡大旱三年,致使全郡百姓“三停饿死二停人,一停还似风中烛”。至于那些人间帝王们,更是视百姓如草芥,无所顾忌地残害人命。灭法国国王只为“有僧谤了朕”,就“要杀一万个和尚”;比丘国国王为给自己治病,就要用一千多个小儿的心肝做药引;车迟国国王因为和尚祈雨不成功,就到处捉拿和尚服劳役,致使二千多名和尚,“死了有六七百,自尽了有七八百”。祭赛国国王只为丢了宝塔上的舍利子佛宝,就大兴冤狱,三代和尚被拷打死了两代。难怪唐太宗到了地府枉死城,“只听得哄哄人嚷”,“尽是枉死的冤业”,“孤寒饿鬼”。很明显,正是社会的统治者们无限制地发挥了自己的自由,从而也就侵犯了普通民众所应该享有的自由,侵犯了普通民众的权益。因此,要使社会真正走上秩序的道路,以保证民众普遍的自由,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最为关键的便是给社会的统治者们戴上紧箍,使其只能做好事,不能做坏事。同时,把念《紧箍咒》的权利交给普通民众。

六、《西游记》中所表现出来的为群体奋斗的精神,将激励着我们民族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共同为我们的民族振兴贡献力量。实际上,自从人类结合成群体社会之后,为了保障人类群体的利益,为人类群体奋斗便成为最重要的美德之一,凡是历史上那些为群体做出重要贡献的人,都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敬仰。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中国神话中的女娲、盘古、三皇五帝,都是为人类群体做出重要贡献的圣人,因而便受到我们的爱戴。从《西游记》来看,如果说孙悟空大闹天宫是对神权世界率性而为的破坏性行为的话,那么,西天取经就是对人类社会有目的的建设性行为。取经是一项可以使人们摆脱苦难的事业,这是前代流传故事和吴承恩的共识。取经故事演变过程的特征之一,便是逐渐脱离了其本身的宗教性质,而被赋予事业和奋斗的象征性意义。因此,《西游记》中的西天取经,从其寓意上看,就是寓含了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正是为这一事业而奋斗。最后,取经事业完成了,取经集团的所有成员包括孙悟空都成了正果。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这里的成正果也只是一个寓意,和佛教的教义并不完全一致。显然,孙悟空等人并不是对佛理有了深刻体悟后才成佛的,而是他们完成了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今天,在我们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中,这种为民族群体奋斗的精神,正是我们应该努力提倡的。

七、《西游记》所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型思维模式,将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势,提高民族的创新意识。《西游记》极具特色的内容,就是它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正是人类进行创造活动的先导。如果一个人始终处于理性的支配和控制之下,受固有理念的制约和支配,即保持常态的心理,那么将永远不会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一个人是如此,一个民族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国家的领导人曾经多次地谈到创新的重要性,谈到创造型思维的重要性。实际上,一个人如果具备了创造型思维,他的思想和行动就常常具有超前性意义。这是因为,他的思维是创造型的,他就必然不满足于眼前的现实,而把目光投向未来,根据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需要,去开拓进取,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西游记》中的许多想象,都具有超前的特征,并且已经被科学技术的发展所证明,如孙悟空的腾云驾雾之于今天的宇宙飞船,千里眼、顺风耳之于雷达、红外线探测仪等。特别是孙悟空的毫毛变小猴的变化术,和今天的克隆技术又有着惊人的相似;《西游记》中的重要思想即长生不老思想,在人类基因被彻底攻克之后,也将在某种程度上逐渐变为现实。正因为《西游记》的想象和幻想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如此重要的意义,因此,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才认为,科学上的许多成果,正是孙行者式的思维模式的结晶。所谓的“孙行者式的思维模式”,其实正是一种创造型的思维模式。

八、《西游记》所表现出来的团队精神,从正反两个方面给我们的团队建设提供了经验和教训,这对我们的企业管理和社会行政管理,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之中,团队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小到一个组织、一个企业,都可以称得上一个团队。现代管理的经验告诉我们,好的团队有助于更好地激发和利用团队成员的才能,形成团结协作的合力,从而提高团队的运行效率。就《西游记》取经集团每个人来说,都有其各自的缺点和优点。唐僧缺乏一个领导者所应该具备的决策能力和实际本领,但却能不为妖魔鬼怪所吓退,不为色欲和富贵所动摇,为着一个既定目标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孙悟空好名、好捉弄人,却有降妖除怪的神通和本领,是取经集团的“业务骨干”。八戒有着世俗男女的不泯欲望,却是孙悟空降妖除怪的好帮手。沙僧有着一定的奴性性格,但却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于取经集团内部的团结也不无小补。正是这样一个有着个人缺陷的团体,克服了征程上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了取经这一宏伟事业。我们的一般团队理论要求团队成员的最佳组合,这里的“最佳”并非指每个成员都没有缺点,因为现实生活中没有缺点的人是没有的。团队的作用就是要求团队成员的优缺点互补,共同努力,形成合力,达到总体的最大优势,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

九、《西游记》无所不在的“变”的哲学,对我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变化原理,并以之指导我们民族振兴的具体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变化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在《西游记》中,这种“变”的哲学可以说是无所不在。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猪八戒的三十六般变化,众多佛教、道教徒包括妖魔鬼怪的变化之术,以及他们的法术、法宝,都体现了“变”的哲学。孙悟空从大闹天宫走上取经之路,实际上也是一个从自由个体融入社会群体的变的过程,是一个角色定位的转变。《西游记》中这种“变”的哲学虽然是以虚幻的面目出现的,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其中所蕴涵的哲理性,却有着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要有多次的角色定位的转换,不正可以从孙悟空的转变中受到启迪吗?我们的民族要振兴,就是要求强图变。我们的企业要发展,就要努力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以变应变。

十、《西游记》的人才思想,对我们民族的振兴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现代世界的竞争,最主要的就是人才的竞争。如何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利用人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乃至各大企事业单位战略考虑的重点之一。《西游记》同样体现了人才思想。面对孙悟空这样一个人才,玉皇大帝和唐僧都不会用人,甚至出现视人才为异己力量的现象。孙悟空有着无穷的本事,玉皇大帝却仅仅封给他一个“未入流”的弼马温;后来不得已,让孙悟空做了齐天大圣,却又是个“有官无禄”的“空衔”,因此,孙悟空就曾指责玉皇大帝“甚不用贤”。唐僧对孙悟空更是动辄便念《紧箍咒》,还曾经两次驱赶悟空。唯有观音菩萨,不仅敢于大胆启用孙悟空这个有“自由主义倾向”的人才,而且对孙悟空关心教育,用其所长,但又不失之一定程度的监督和限制,同时又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当然,作为人才本身,孙悟空也有一个适应社会的问题。实际上,人们只有适应社会,才有可能改造社会。孙悟空由大闹天宫的无限制的自由向西天取经为人类群体而奋斗,就表现了人才的重新定位问题。这对我们今天社会的不少人才,同样会具有一定的启发教育意义。

以上我们从十个方面,概略地谈了《西游记》在民族振兴伟大事业中的重要意义。这十个方面如果概括成一句话,那就是“孙悟空精神”。只要我们民族的每一个个体都真正地发扬了“孙悟空精神”,民族振兴便指日可待。我们研究《西游记》就应该也必须把这种“孙悟空精神”揭示给广大民众,使人们对这种精神有一个更为清醒的认识,并以这种精神为鼓舞,共同为我们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