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一定在青春期或更年期才有逆反心理的. 当冯唐说: 香港有董桥, 但你一定要少读董桥. 我 “嗤” 的沧海一声笑: 偏要看!
香港的饮食业, 天下第一. 对于香港, 不要苛求. 少读董桥肉肉的文字, 多去湾仔一家叫 “肥肥” 的潮州火锅, 他们肉肉的牛肉丸实在好吃 ---- 这是冯唐的说辞, 介个皇城根下的北京土著侃爷说话真是下巴轻轻. 我嘴一撇: 切! 你个中年风骚男写的油腻文字还少吗?
香江是美食天堂, 无疑. 是不是一座钱堆起来的没有文化的沙漠之城? 存疑. 冯唐大言不惭地宣称 “这个地方不容易长出像样的文字”. 那么, 什么是像样的文字? 或者, 什么是肉肉的文字? 若请教万能的 AI , 它甚为乐愿指点, 不懂它也装懂, 还抢答 / 秒答呢. 可这一回, 把瞎想 / 遐想的乐趣拱手相让, 我不干!
以我对冯唐和董桥俩位文字浅尝辄止的体验, 他们都做到了 “Warmth without sloppiness; sharpness and snap without cruelty; worldliness without vulgarity 温馨而不伤感; 尖锐而不凉薄; 入世而不低俗”. 董桥的一篇小品《文字是肉做的》, 提及刘大任的小说写得简洁和深远, 真可以当诗下酒了; 又讲到刘大任说自己如果还有一点成绩, 该是因为他记得母亲常说的一句话 “人心是肉做的”. 董桥相信, 文字该也是肉做的, 于是他 “煮字燉文”. 走笔之时, 用了心, 动了情, 肉肉的文字就有了血脉和骨骼, 鲜活, 灵动; 不似大数据将文字堆砌成铜墙铁壁, 阅兵五彩方阵.
冯唐的母亲乌兰其格格一生爱钱, 爱酒, 爱花, 爱浓妆, 爱吹牛, 她离世时, 冯唐喝下五瓶香槟, 悲恸中, 48 小时拽出 102 首短诗, 再嚣张的他也脱不了那与生俱来的温润, 为母亲办的展览, 题为《作为花我从来没有败过》
“我和我说 别太悲伤
岁月很短 思念很长
走吧 别太累了 余生皆假期 妈妈”
冯唐把心智, 情感, 见识融入一潭湖水, 容许外边的事情如石头般毫无预兆地 "咕咚" 一声扔进来, 他就把这 "咕咚" 记录下来, 至于那石头什么时候来, 激起怎样的水花, 这水是清是浊, 都不去管它. 噢, 原来, 他的文字是咕咚咕咚的, 难怪他抨击董桥肉肉的文字.
握爪! 他有很多十分耐听的作品, 是否, 童年, 你的样子, 追梦人, 滚滚红尘, 光明的故事, etc.
我妈妈常常唱罗大佑创作 (词 + 曲) 的一首歌《东方之珠》
小河弯弯向南流
流到香江去看一看
东方之珠我的爱人
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
香江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