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到农历新年了,不免想起来小时候在老家过年的热闹。
那时候一进腊月家里就要做彻底的大扫除(老家叫掸尘),然后开始做年糕和各类的年菜。虽然每年都重申老外婆“只许动嘴不许动手”,但是一旦被她发现我们有做的不够地道的地方,总免不了要颠颠的跑过来准备自己动手,害我们在那里紧张,唯恐她那双裹了又放的解放脚不利索,绊一下滑一跤。
等一切的忙乱基本结束也就到了大年三十傍晚了,一家人这才安安心心的坐下来享用一年里最隆重的晚饭。大人们就算不会喝酒的那天也会倒上一小盅,孩子们会有一碗鸡汤羹润润喉咙,然后大家开始随意吃菜。这顿饭,外婆一般不会要求太多的规矩,大家可以大声的说说笑笑,孩子们就算不小心打破了碗也不会被责骂,因为是碎碎(岁岁)平安的好兆头。
晚饭后要守岁,别的屋子太冷,大家就还聚在厨房里,大灶头上开始煮粽子。粗粗的杂树枝杆塞进灶堂里慢慢的烧着,火不会太旺也不会太小,刚刚够锅盖边上突突的冒出水汽来,满屋子的粽香。我们几个小的总是积极的去看火添柴,其实主要是坐在暖烘烘的灶头后面磕瓜子剥花生。等有足够炭火的时候,外婆就会把装了各类豆子,干果,莲藕,红薯的粥瓮埋进去,那就是大年初一早上的豆茶。
大孩子们这个时候就要开始招呼着打牌熬通宵,我们几个小的都会乖乖去睡觉,等着外婆给我们的枕头底下塞好压岁包,大红的纸头里包着的都是崭新的纸币。
醒来的时候,远远近近的都是炮仗的声音,然后坐在床边上等妈妈拿新棉鞋来穿。因为老家人相信孩子们大年初一穿了新鞋子一年里就会顺顺利利,健健康康,所以每年的这双鞋是必须要有的,都是外婆带着妈妈们做的百衲底,早早放在壁橱里塞了鞋栓子的。有时候天太冷,袜子又厚,还需要妈妈拿着鞋拔子来帮忙才能穿得上。
等下床的时候,外婆就给大家盛好了豆茶,是头头顺利的意思,还有剥好的粽子。然后她还要特意为我们几个孩子另准备一盘粽子和年糕,都是用裹粽子用的粗线割的整整齐齐的。她做这个的时候总是很严肃,嘴里还要念念叨叨:大年初一食糕粽,将来好高中。有一次姨妈开她玩笑说:姆妈,您倒是看看桌子底下有几只脚啊?老家那里的意思是说我们几个当时还太小,个子矮,坐在那里双脚还够不着地。她也不说话,第二年还是一盘子整整齐齐的粽子和年糕端上来给我们。
等到了我高考那年的初一早上,我扶了外婆下楼,就听见爸妈在商量是应该先叫我吃粽子还是年糕,最后两人认为应该先吃粽子,理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中了要紧,高不高的就看运气了吧。我和外婆就一直在楼梯口站着等他们俩商量完,顺道她老人家又叫我把她大襟子棉袄上的盘扣整了一遍。
那一年的夏天外婆就离开了我们,从此家里过年就越来越安静了,到了现在甚至要数着日子才不会忘了给家里的长辈们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