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lakoReport

In the course of justice none of us should seek salvation.
We do pray for mercy.
个人资料
正文

奥巴马2008 vs 川普2016

(2025-09-02 07:18:27) 下一个

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提出的"共时性"(Synchronicity)理论认为,一些看似孤立、甚至毫无意义的巧合性因素,在特定时间点相互配合、共同作用,最终促成了在常规逻辑或条件下难以发生的事件。这类事件被称为"共时性事件”。
简单地说, "共时性事件"是指那些在通常因果逻辑下极难出现和重复的事件;而"共时性因素”则是促成这些事件发生的各种巧合性元素。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已经发生的"共时性事件",本身也可能成为未来另一个"共时性事件"的关键因素。

奥巴马2008 vs 川普2016
1990年至2008年间,美国及全球的政治、经济变迁,最终引发了"美国入侵伊拉克/2008年金融危机"两个事件。从引发两个事件的过程看,导致它们发生的因素中具有偶然/孤立特征(附录),从而让它们成为具有各自"共时性因素"的两个"共识性事件"。
这两场重大事件均发生在小布什总统执政的2001-2009年之间。这一时间上的重叠性,让它们日后共同成为改变美国/世界格局的两个关键"共时性因素"。
奥巴马/川普在2008年和2016年分别当选美国总统,就是这两个关键"共时性因素"所产生的标志性"共时性事件”。

奥巴马2008年当选
小布什任期内的伊拉克战争/金融危机,是奥巴马2008年当选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的两个主要原因。
1
911事件发生后,小布什于2003年3月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初期获得了高达71%美国民众的支持。尽管美军未能在伊拉克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一发动战争的核心原因,小布什仍成功于2004年连任。
然而,随着战争长期僵持、财政成本飙升、战况不利以及美军伤亡不断增加,公众支持率逐渐下滑。到了2008年总统大选前,已有约55%至60%的美国民众开始质疑这场战争的正当性与必要性。
2
美国社会对伊拉克战争越来越强烈的普遍厌倦,为奥巴马的竞选提供了突破口。他并不天真地认为美国已完全摆脱种族歧视问题,但他相信通过自身的竞选努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种族偏见的负面影响。他巧妙地将社会焦点从种族身份转移到战争议题上,激发了公众"只要能结束战争,谁当总统都可以"的情绪。
与此同时,奥巴马的对手约翰·麦凯恩在竞选中拒绝利用奥巴马的黑人背景进行攻击。这种高尚的做法,加上奥巴马本身拥有50%的白人血统,使得种族主义未能成为2008年大选的核心议题。
3
2008年9月,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严重的程度甚至被认为超过了1929年股市崩盘。即时呈现在电视屏幕上经济崩溃的惨状,震撼了全国民众。这场突如其来的经济灾难,使得两个月后奥巴马的胜选几乎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4
奥巴马在2008年的胜选,确实象征着美国在种族问题上的进步,但并不意味着美国已彻底超越种族偏见。从卡尔·荣格的"共时性"理论来看,伊拉克战争与金融危机,以及约翰.马凯恩的高尚竞选风格, 都是促成奥巴马获胜的这关键"共时性因素"。那一特定的历史时刻,这些因素让美国大众暂时克服了种族偏见,促成了"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共时性事件”。

川普2016年当选美国总统
与奥巴马在2008年当选为美国首位非裔总统一样,毫无从政经验、个人品行饱受争议的川普在2016年当选总统,也是一个"共时性事件", 其背后的"共时性因素"也主要包括伊拉克战争与2008年金融危机给美国社会带来的创伤和余波。
1
在2016年共和党初选中,川普是唯一一位公开否定伊拉克战争并批评小布什总统/甚至布什家族的共和党候选人。
美国实行志愿兵役制度,军队中大量士兵来自偏远农村和小镇,他们因阿富汗/特别是伊拉克战争而身心俱惫。川普对伊拉克战争的否定,在这些退伍军人中形成情感共鸣,为他们的创伤提供了某种心理慰藉;对布什战争决策的批评,则隐含着为退伍军人的牺牲讨回公道之意。
地缘政治学者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曾作为随军观察员参与了伊拉克战争。他在2025年的一次演讲中指出,伊拉克战争的经历,让许多来自所谓的"飞越地带"(fly-over places,美国东西海岸之间偏远地区/州的特指) 的士兵,更可能成为川普的坚定支持者。
或许正是这些选票,帮助川普在密歇根等关键摇摆州小胜希拉里,意外赢得2016年大选。
2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经济衰退,是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奥巴马上任后迅速推出一系列救市措施,联邦政府出资挽救汽车制造业和金融机构,尤其是华尔街投行和大型银行。然而,这些举措未能阻止大量工人失业或收入锐减,反而使危机始作俑者获利丰厚。这一"救富不救贫"的社会效果,引发了大批民众的强烈不满。
2011年,"占领华尔街"运动在纽约爆发,并迅速蔓延至全国, 参与者多为金融危机的直接受害者。几年后,这些愤怒的民众在2016年大选中成为川普的支持者。尽管他们对川普的能力和品行存有质疑,但愤怒驱使他们投下了改变政治格局的一票。
而"占领华尔街"运动,日后被视为改变美国政坛格局的"MAGA(让美国再次伟大)"运动的前身。
3
美国两党在公开场合普遍摒弃种族歧视立场,白人至上主义等极端组织在政治生态中被边缘化,如2008年大选期间,共和党候选人约翰·麦凯恩拒绝将奥巴马的族裔背景作为竞选话题。然而,美国政坛上的公开立场,并无法彻底解决美国社会中依然隐性地存在的种族歧视/种族偏见,而约翰.麦凯恩高尚的竞选策略,甚至可能导致他在大选中失去了部分选票。
奥巴马的胜选虽象征种族平等的进步,却也为某些别有用心者提供了激发边缘群体种族主义情绪的机会。奥巴马上任不久,川普开始炒作奥巴马"出生证明"问题。他的炒作迅速获得大量民众的热烈回响,反映出美国社会中依然存在广泛的种族偏见。而川普当时的言论/行动,则仿佛向这些群体发出了某种"心照不宣"的信号。
4
奥巴马2008年当选,的确带有时代变迁的跃进感觉,但更像是一个超越时代的"共时性事件",并甚至可能成为川普2016年当选的一个"共时性因素"。于是,来自偏远地区的退伍军人群体/"占领华尔街"运动愤怒的参与者/被重新激活的种族主义情绪,这些"共时性因素"的汇合,促成了川普2016年大选意外获胜这一"共时性事件"。

奥巴马2008 vs 川普2016
1
伊拉克战争和金融危机这两个"共时性因素”,使得奥巴马和川普都能违背当时的政治常规,在2008年和2016年分别当选总统,构成了两个典型的"共时性事件”。然而,共同的"共时性因素"所引发的两个"共时性事件"的方式却截然不同。
2008年奥巴马的胜选,发生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当年,时间上的紧凑性使这一事件更具有"即时性"与"偶然性";而川普2016年的胜选,则是在这两个因素经过8年逐渐深入美国社会之后才发生,因而更显出"可持续性"与"必然性”。
2
除了打破传统逻辑之外, "共时性事件"往往具有孤立性与不可重复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奥巴马2008年的当选更带有"共时性事件"特征的孤立性,而川普2016年的当选,则更带有偏离"共时性事件"特征的普遍性和可重复性。
2024年川普再次当选,似乎印证了这一点。

额外的话
当下美国媒体热议的一个话题是,美国的宪政民主体制是否在走向衰亡。如果这个担心成真,那么,在"美国宪政民主体制衰亡"是否是一个"共时性事件"上的纠缠,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附录
共时性因素与事件链条
1. 苏联解体 → 美国1991年经济衰退 → 老布什连任失败 → 克林顿当选 → 2000年小布什与戈尔的选举争议
这一连串事件不仅标志着冷战后全球格局的重塑,也为美国政坛日益加剧的党派对立埋下伏笔。
2.1990年萨达姆入侵科威特 → 美国出兵解放 → 战后驻军 → 本·拉登的激进化 → 911事件 → 阿富汗与伊拉克战争
从地区冲突到全球反恐,这一系列事件不仅改变了美国的外交战略,也深刻影响了国内安全与政治氛围。
3. 1995年互联网民用化 → 经济繁荣 → 格林斯潘神化 →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 → 零利率政策 → 房地产与金融衍生品膨胀 → 华尔街股市飙升
技术革命与金融政策交织,催生了新一轮经济泡沫,也为后来的金融危机埋下隐患。
4. 2006年伯南克接任美联储主席 → 加息 → 金融衍生品与房地产市场崩盘 → 2008年华尔街危机 → 美国"大衰退" → 银行与企业倒闭 → 数百万家庭流离失所
这一经济震荡不仅重塑了美国社会结构,也成为政治极化与民粹主义崛起的重要背景。
5
小布什总统是2003入侵伊拉克战争的发动者,格林斯潘则是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