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晓霜

你来过,我走过,我们是否相遇过? 也许是某一个场景,也许是某一个人,也许是某一首歌,也许是某一段文字, 曾经给我们留下刻骨铭心的感动,记录下这些生命的痕迹,在岁月静静流逝的长河里,让我们知道自己曾经这样活过。—— 晓霜
个人资料
相约晓霜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廖冰博士: 情商育儿,疫情下的亲子关系

(2020-07-13 11:38:29) 下一个

 廖冰 相约晓霜 

【晓霜写着前面】本文是廖冰博士6月21日在加华抗疫心理健康线上公益讲座的文字版。根据讲座内容,整理成文。廖博士和大家分享了新泽西州PCE俱乐部,十几年来所积累沉淀的以情商为基础的育儿理念。廖冰博士充满激情,风趣幽默的演讲,持续3小时的讲解和答疑,让家长们收获满满。

 

 

* * *

 

今天是父亲节,祝各位父亲,父亲节快乐!

 

感谢主办单位的邀请和组织。我并非教育专业出生,我们讲育儿的本质实际上是育己。今天我会再次跟大家分享我们PCE俱乐部(Parents and Children Education Club)过去16年所积累的经验。从2014年开始,我给过很多讲座,与很多家长进行过交流。

 

我们讲以情商为基础的育儿理念(EQ Parenting),有以下三要素:

 

第一:关系

第二:内驱力

第三:接受不完美

 

每个孩子都不同,父母的三观也不同,我无法给每个家长的每个问题提供解决的答案,但是我希望,也相信大家了解了这些方法后,可以通过学习,解决自己的问题。我也会谈谈在普林斯顿大学CPS (Counseling & Psychological Service) 做心理疏导实习工作的经历。

 

我首先把 EQ Parenting 的三要素讲一下。

01

              良好的亲子关系

 

 

关系是一切的基础。我们的态度是,永远和孩子站在同一条战壕里,这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关键。

 

这要求家长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么想,为什么这么感受,他们有什么需求。关键是我们要了解孩子的feelings & needs。

 

有些青少年到了12-13岁表现得非常反叛,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有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因素,学校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因此,尽管他们的大脑还没有发育成熟,他们有独立的欲望,有自我的认知。传统的育儿方式让青少年难以接受,我总结成两句话“有一种窒息叫无微不至的爱,有一种伤害叫都是为了你好”,以至于很多孩子与父母关系很糟糕。

 

我们要知道,实际上孩子青春期反叛的是家长传统方式的“权力与权威”(power and authority)。如果从小就跟孩子建立起一种民主的沟通方式,那么青春期的孩子就不会那么反叛。

0202

02

                   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我们主要讲讲如何帮助孩子唤醒/找到他们真正的内驱力。内驱力,我们称它是与Passion相关的 Intrinsic Motivation。

 

我们PCE俱乐部曾经请专家来讲Intrinsic Motivation,它就是指发现内心真正的热爱。

 

Intrinsic Motivation与Inner motivation 还有不同,它们都是内在的动机。

 

Intrinsic Motivation 基于对某种事物的热情追求,Inner Motivation 往往基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我女儿,常常有人称她为“别人家的孩子”,我让你们来判断她。女儿在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读了5年建筑系,经过建筑系要求的多方面的综合训练,但是毕业后她去了上学时打工的那家烘焙店工作。她告诉我们,非常喜欢建筑系的学习和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是她的真正兴趣在烘焙上,她希望有一天能够自己开一家烘焙店。

 

我们家的孩子都是大学毕业后不给钱了,孩子要自己独立谋生。她就是对烘焙感兴趣,不在乎别人会说什么。这就是Intrinsic Motivation的一个例子。我对孩子自己的选择都会支持。

 

多久可以发现孩子的 Intrinsic Motivation 呢?这个没有时间表!

 

有一本书《Unconditional Parenting》by Klfie Kohn,指出育儿不能靠对孩子的评判(judge),我们知道过多负面评判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和乐观精神,但过多正面评判也容易成为操纵孩子的工具。有些孩子为了父母学习,为了别人的夸奖而努力,这就是Inner Motivation,虽然也是内在的动机,但它可以是双刃剑。

 

廖冰博士在演讲中(照片来自网络)

 

我在普林斯顿大学实习时,见了200 多个学生。普大校内有20多个,校外有100多个心理学家和咨询师,但还是常常约不到。大部分来寻求帮助的学生有两类问题:一类是焦虑症(Anxiety); 另一类是抑郁症(Depression)。

 

这些美国顶尖名校的学生,他们读书好,很自律,是那种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但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在这里?很多学生焦虑或抑郁。

 

这些“别人家的孩子”,他们可能是出于不让家长失望,或者是为了不在别人面前丢人而学习。这些孩子应该说是有内在的动力(Inner Motivation)的, 但这并不是我们所说的内驱力(Intrinsic Motivation),因为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在这里。国内专业人士把这种叫 “空心病”。他们情商高,善解人意,这些孩子很容易被家长、被别人当作乖孩子,很容易与别人相处。表面上,很难看出这些孩子有什么问题。

 

他们不愁吃不愁穿,为什么会有焦虑?他们也许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压力很大。焦虑的根源,可以来自原生家庭。

 

曾有人做过一个调查,老一代直接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而他们的子女,往往因为文革的动荡而没有拥有一个幸福稳定的童年,这使得一些人在成年后易患焦虑症,缺乏安全感,比如表现为对子女容易有较强的控制欲。

 

我们的上代人经过文革的创伤,他们的焦虑,可能会遗传给后代,影响到下一代。年轻学生所经受的焦虑,我们往往可以追溯到原生家庭所经历的生活。

 

我的童年一直到上小学幼儿园,都是在文革期间,父母分别去农场和干校,常常几个月都见不到父母一面。父母的缺失,在我们那个年代很普遍。幸运的是我的原生家庭充满了爱,尤其八岁以后全家人在一起生活,家里浪漫温馨,对我影响很大。

 

如果你在儿童时期经历过贫困,或者被忽视,或者家庭的缺失,都可能成为孩子长大后心理障碍的根源。

 

在普大,我见到一位华裔学生有特别严重的头痛病,但一直查不出任何原因。学生自己也没有觉得家长给她什么压力。

 

后来我跟那位学生交谈,因为我了解咱们的文化,发现我们家长和原生家庭的影响会反应到孩子身上,家长会把自己内心的焦虑映射到孩子身上。我们家长给孩子的压力可以是无形的暗示,可以是无处不在的有的时候孩子已经觉得是一种常态了,“内化”了(“internalized”)他们所受到的压力。

 

我的女儿跟他的男朋友家去度假,他们一家好几个人租了一个Airbnb, 第二天早上11:00点大家起床,然后问:“So what are we going to do today?”  第二天早上问,“今天干什么?” 他们完全是放松的度假状态,没有任何计划。我们中国人出去度假的话,很早就会安排好行程。提前一天就会告诉孩子,明天早上7:00集合,要去好几个景点,安排得满满的。好像度假的时间也不能放松,不能浪费。也许我们并不意识到,或者不能够接受“浪费时间”。

 

其实,我们并不善于给孩子,给自己和家人放假,这是我们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们这一代,第一代移民原生家庭的影响会传到孩子身上。

 

这些乖孩子,他们不会反抗,会接受家里的权威“Power and authority”。They don’t know how to speak out. 他们是那些以后会坐在我的办公室哭的成人,因为他们太善解人意,他们没有反叛精神,他们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一切的努力也许只是为了外在的reward,他人的期待。

 

内驱力,是否可以通过物质刺激获得? 

 

也许暂时可以管用,但是外在的奖励,反而会让内驱力消失。怎么发现内驱力?我们PCE俱乐部就是说大家要“咬着牙等孩子开窍”,静待花开。

 

我们英华国际学校的理事会以前有一位理事,他是个著名的教育专家。在他博士答辩的时候,他妈妈也去了,哭着说:“真没想到还能有这一天,你小时候是不喜欢学习的……”  

 

他说:“妈,我只是比别人晚了20年。”

 

廖冰博士在演讲中(照片来自网络)

 

每个孩子都不同,家长是园丁我们过去只说老师是园丁,其实,家长更是园丁。你拿到手里的是什么种子,不由你挑。看着苗慢慢长大,给予阳光、养分,为他浇水,你需要耐心等待他的成长。不能拔苗助长,也不必看着三个月的苗,就着急以后要是老这个样子可怎么办。不能把自己当作木匠,总想去修理他,应该因势利导去发现孩子的特长。

 

如果我们只是根据大学的录取需求来培养孩子,我们“修理”出来的孩子,就如同剪去了翅膀,你把他们关进那些highly selective 的大学的笼子,他们即使长出了漂亮的羽毛,四年后等他们出来的时候,他们还能够飞吗?

 

我们不可能去motivate我们的孩子,因为motivation是靠内在的动机。那么到底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怎样才能够帮助孩子唤醒他们的内驱力?

 

我们可以做两件事:

(1)Inspire

(2)Influence (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孩子不听你的话,也许他就是不想长大成为你那样的人。

 

帮助孩子找到他的热情(passion),这个没有时间表。想想我们做父母的,想想你自己有什么passion?你多久才找到自己的passion?有没有passion?那么我们怎么能够要求孩子一定要在什么时候找到呢。

 

你所能做的就是讲讲你的故事,做最好的自己,这样可以激励和影响孩子。润物细无声。要与孩子共情。

 

还有家长继续问,那在孩子没有找到passion之前,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分享另外的三点建议:

 

1. 给孩子的时间留白

 

请不要把孩子的日程填得满满的,要让孩子有自主的时间。不要去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创造力和想象力,不要剥夺他们自由发挥的时间。

 

我们常常给孩子安排得满满的。我们想让孩子学琴,孩子不想学琴了怎么办?到底是坚持还是马上就停呢?有些家长可能会担心,以后孩子学什么都没长性,那怎么办呢?这样不容易培养自律,不能养成这样的坏习惯,于是就逼着孩子继续学,最后把跟孩子的关系也搞坏了。

 

我以前的印度老板非常有智慧。他对孩子说,你要学琴,我花钱买了琴。至少要学三年,然后我们再讨论是否要继续。这给孩子希望,别让孩子看不到希望。这需要家长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一定要给孩子的时间留白。否则,如果牛顿出生在你们家,他就发明不了万有引力定律了,他刚躺在树底下,苹果还没掉下来呢,你就逼着孩子去练琴了。

 

还有一些家长讲,我不把孩子时间安排满,他就总是打电脑游戏,浪费很多时间,怎么办?我们可以教他们怎么玩。我们办过一个暑期班,一个月的时间,我们把手机都收掉。开始孩子非常不高兴,可是后来就习惯了,因为他们发现还有别的好玩的东西。并不是只对孩子说玩游戏如何不好,让孩子从小就看到其它好玩的东西和有意思的事情,他们就没有那么迷恋电子游戏了。

 

2. 区分孩子与家长的责任


会影响孩子未来的事情,属于他们自己责任范围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做决定,让他们自己面对后果,学会担当。先讲情后讲理。比如说考试,那是属于孩子自己的事情,应该由孩子自己责任。这次没考好,留点时间谈一谈,看孩子是不是需要家长帮忙,但这应该是孩子的责任,孩子的问题应该让他们自己take ownership, 而不是父母。

 

我喜欢爬山,有时我就想,我们为孩子设计的人生道路好像就是在黑夜里为他们挑的一条路,我们告诉他们,不要往两边乱走,这样一直走下去就可以到达目的地,我们觉得目标很明确,万无一失。

 

孩子在这条路上,摸黑朝前走,根本不知道两边是怎么回事,不知道两边有什么,就很容易焦虑,而且一旦走错一步,就以为有多么不得了。如果孩子从小试过各种道路,走过弯路,他就不怕犯错误,不怕做选择,也许找到了更好的路。影响孩子未来和他们应该负责任的事,让他们自己去决定,这更能培养他们的内驱力。

 

3. 培养孩子有责任感,懂得感恩

 

比如,让孩子做一些适当的家务事,家里的事往往是“谁看不上眼谁做”,孩子在家里能够帮大人做什么呢?不要一下就要求孩子去帮你做那些你看不上眼的事情(比如收拾他的房间),而是从小事做起,如洗自己的衣服、帮助家里洗碗、扔垃圾、除草、吸地、照顾宠物、做饭等等,主要是以让他能负责任为目的,而不是变成每天家长还得去催去唠叨,目的是让他们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

 

 廖冰博士在演讲中(照片来自网络)

 

2013年,保罗·塔夫 (Paul Tough) 在他的畅销书《How Children Succeed》中总结了最能预测孩子成功的七个性格因素。这里的“成功”并不只是指物质上的成功,而是指财富、身心的健康和生活的满意度。

 

这七个性格因素是:

 

  • Grit(坚毅)

  • Self-control(自控力)

  • Zest(热忱)

  • Social Intelligence(社交智能)

  • Gratitude(感恩)

  • Optimism(乐观)

  • Curiosity(好奇心)

 

Grit(坚毅),它是毅力和热忱的组合,为目标不懈努力的品德,近几年成为美国教育界最被关注的概念。

 

如果孩子不喜欢钢琴,父母坚持让孩子将钢琴弹到10级,那最后你家最“坚毅”的是你,而且损坏的也是父母孩子间的亲子关系。应该在孩子的passion上培养坚持、坚毅和有意义、有意识的努力。

 

这里有另一个问题,有时父母说 “你能!一定能!” 这也可能会给孩子造成压力。有些孩子一些方面比较弱是天生的,要承认孩子的天赋不同。比如说某个孩子数学不好,别的都可以,父母就说你的数学要努力学习,你能行。这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教育系统用统一的标准来判断孩子,这很伤害孩子。家长要跟孩子站在一起。如果,标准是看谁爬树爬得好,但是你家的孩子是条鱼,他把肚皮蹭破了,也比不上猴子,而且永远会觉得自己太笨了。

 

热忱,对孩子的影响,让孩子对生活充满向往。中国家长认为有的时候喜欢把丑话说在前面,认为将来他们要面对社会呀。但是你们是他们的爸爸妈妈,是避风港。如果说外面都是病毒,我们在家里是给他们更多的病毒,让他们获取免疫力吗?这种方法不对吧,我们在家要让孩子增加抵抗力,增强体质,才能到外面去面对病毒,即使被感染了,也可以扛过来。就是要让孩子在有爱的环境里,变得更有自信。

 

03

                   接受不完美的孩子

 

 

最后一点,就是要培养完整的孩子而不是完美的孩子,要接纳和欣赏孩子

 

作为父母,我们不可能拥有一个完美的孩子,而是要培养出有着自己特长和个性的真实的孩子。

 

有个Power Reading的培训,让学生在培训前,先做一次阅读速度测试。一个暑假下来,再做一次阅读速度测试,看哪种学生进步最快。大部分人会觉得原来读书慢的孩子可能长进比较快,因为他们有更大的成长空间。但是实验证明,原来读书快的孩子,通过这种方式读得更快。这个实验给我们的启发,不找短板,找长板。充分地发挥你的强项优势,可以带动其它,就可以实现人生的价值。不用去担心你的弱项,不用去补那个短板。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强项要加强,弱项要补习,不管强弱,什么都上补习班。其实没有必要,如果能找到孩子的最强项,让他们充分去实现人生价值就够了。

 

如果孩子拒绝、排斥与你沟通,怎么办?我们要表达对孩子的欣赏和接纳,接受孩子的不完美,要多听他们说。

 

我们可以把感情关系当作一个银行账户,有取钱和存钱的功能,感情上也有“存”和“取”两种方式。当我们的Emotional bank account里有足够的deposit,才可能跟孩子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才可能愿意跟你沟通。

 

如何在感情的账户里存下更多爱的存款呢?

 

推荐《爱的五种语言》,这本书本来是讲两性沟通的语言,但是它的这些方法是可以普遍适用的(该作者还写过一本《儿童爱之语》)。

照片由晓霜拍摄

 

爱的五种语言

 

1. 肯定的言语

2. 爱的礼物

3. 精心的时刻

4. 服务的行动

5. 身体的接触

 

正面肯定的语言,就是讲你的感受。下班回家本来很累,一天遇到什么不高兴的事情,但是回到家看到孩子做饭,表示感谢。并且让他知道你的感受,它是具体的,真实的,不是简单的评判。正面肯定的言语,哪怕是一句简单鼓励的话就可以给人带来安全感和连接感。

 

爱的礼物,这不是物质刺激,而是爱的信物,它是一种爱的表达。可以是小礼物,不一定昂贵,最重要它以感情为基础,表达一种心意。看重的是礼物背后所传递的心意,让礼物化成爱的记忆。

 

精心的时刻,就是我们所说的quality time。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要多听孩子说话,而不是教训他们。我们总是忍不住要发言,要告诉孩子一切。我们要学习跟孩子说话,要允许他们说话,不加评判地听,传播自己的三观要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不是通过说教训话。我建议,如果你爱插话,那孩子跟你讲他们的故事的时候,你就一边吃香蕉,一边听,把嘴堵上,让他们多说, 大人多听。

 

服务的行为,就是为孩子做事,为他们服务。藉着替他们做事表示对他们的爱。为孩子提供服务,可以转化为爱的存款。中国家长比谁做得都多,开车,做事,付钱等等。但是要注意,例如你开车送孩子去这去那时,不要变成一种强迫,让孩子成为负担。而且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还是要让他们自己做,培养责任感。我在机场,经常看到华人家长推着一大堆行李,身边的孩子空着手,这是我们要反思的。

 

身体接触,这本来不是我们的文化,如果你不习惯拥抱,你可以拍拍孩子啊。总而言之,你要表达对孩子的爱,告诉他们你的感觉

 

什么时候适合跟孩子沟通?

 

跟孩子对话要在不发火的时候,能够平静交谈的时候。

 

我们曾经分过什么是“红区”,那就是绝对不能碰的,这可能会有不可逆转,不能改变的后果,有生命危险等等都是红区。“绿区”是无关紧要的区域,你是不是一定要跟他谈,都是无关紧要的。最主要的是“黄区”,除了红区和绿区以外,都是“黄区”。

 

在“黄区”还要分清什么是孩子的责任,什么是家长的责任。如果是孩子的责任,让他们自己去管。如果是父母的责任,或者是孩子与父母共同的责任区域,都要“坐下来谈”。要先讲情,后讲理。要告诉孩子你体会到他的感受是什么,然后再讲你的感受,然后通过头脑风暴列出不同解决方案。如果是孩子的责任,要他自己选择解决方案。如果是双方共同的问题要寻找到一种双方可以接受,共赢的解决方案。

 

讲座后,廖冰博士对家长提出的很多问题进行答疑。她再次谈到任何育儿理论和经验,不可能对每个家长的问题提供具体的答案,但是大家根据这些大的原则,通过学习,能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学习。

 

*  *  * 

 

【作者简历】廖冰,北京大学物理学士,休斯顿大学物理博士,Rutgers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曾任美银美林大数据分析和建模高级研究员,曾任The Lawrenceville School 私立高中数学教师。创建英华语言学校、英华国际学校、“英华在北京”语言与领导能力暑期学院、英华普林斯顿语言与领导能力暑期学院等非营利教育机构;担任新泽西州父母子女教育俱乐部总顾问十六年,并作过亲子关系等各种主题的讲座、家教论坛和交谈会一百余场。

 

 

推荐阅读以往文章:

 

1)谢刚:爱子有方, 疫情下的管教

2)谢刚:面对疫情,如何在应激反应下提升心理复原力?

3)谢刚:如何培养心智健康的青少年

4)谢刚:面对疫情,“积极少年Mini 系列”公益微课

5)谢刚:怎样沟通,青少年儿女才听

6)斯坦福大学精神科专家Dr. Steven Sust:如何培养内心强健的青少年

7)“注重表现和注重爱的家庭有何不同?“ 访谈邵阳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