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ander001

欣赏诗词,和分享高尔夫球运动的乐趣
个人资料
正文

绝句结尾的十六种手法【第五, 六,七法】学习 and 诗词中的倒装句

(2023-08-18 18:35:24) 下一个


绝句结尾的十六种手法 第五法,第六法,第七法
绝句结尾的十六种手法(摘自网络,作者不详)

(5)临去秋波,贵在传情
喜欢看古典戏剧的人都知道,表现情人分手的埸面,少不了有依依惜别、临走还情意绵绵、一副难分难舍的样子,当演员己走至幕边即将下场时再回头顾盼,递过来最后一束含情脉脉的眼光,这叫“临去秋波”。别小看这回眸的一束秋波,其威力却是好生了得,有时竟能使人立时销魂勾魄、筋骨松散、全身瘫软。绝句的结尾,有时也采用这种方法。
试看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的这首诗之所以能传诵千古,是因为诗里蕴藏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本事”:崔护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庄,有了“寻春艳遇”的惊奇,次年为情所驱再去南庄,却“重寻不遇”。这可是颇具戏剧性的情节。但这一“本事”的真假,却无从考究。诗人在写作中虚构情节或场景也是常有之事。如果“本事”为真,则崔护其诗便是借“本事”而出名,如果“本事”原本就没有,是崔护先写了诗,好事者附会崔护虚构的情节而添油加醋敷演出所谓的“本事”,则后来据此编成的戏曲都应向崔护交版权费。总之,崔护的这首诗使“人面桃花”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典故和成语。而诗的结尾正扣紧“人面桃花”依依不舍,乃至怏怏离去(不见人面的失落感),临走犹转秋波(只见桃花在春风中凝情含笑)。依旧含笑的春风究竟意味什么呢?讥讽诗人的自作多情?揶揄诗人本不该错失机会?暗示小女子愿为诗人传递信息?不管怎么样,那艳若桃花的少女如今只是一个美好的追忆,连影子都不曾留下呵!世事不就是这样么,那美好的东西一旦失去了,就甭想找回来。谁叫你那么粗心呢?诗人在结句里失意地咀嚼着无比的怅惘。
再看徐俯《春游湖》: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李梦生说,“徐俯这首诗,好在越读越耐读,犹如倒吃甘蔗,渐入佳境。前两句初读很平常,但后两句一出,诗马上活了起来”(《绝句三百首》注评)。为什么后两句一出全诗即活?原来,徐俯在这里上演的也是临去秋波好把戏。春雨,燕归,桃花戏水,景色平常,兴致一般,再看小桥己被上涨的湖水漫过,春游的兴致顿时消落,正待离开时,一页扁舟“嗖”地从空朦浓郁的柳阴中摇曳而来。而诗人也就在此打住。行啦,一个秋波已送出,足够让你心头荡漾的了。
看看今人诗中是否也有此一用法。
四川诗人王聪有一首绝句《老屋》,其诗曰:
燕子已无踪影来,梁间空落百年埃。
能经岁月为何物,檐角野花春自开。
此诗作者欲擒故纵,想抒发对“老屋”的热爱,却用了大堆笔墨勾勒了眼前的一派凄凉景象,老屋无人住,连燕子也不来筑巢,到处是堆积已久的灰尘,世事沧桑,令人感慨。正待转身走时,忽然瞅见屋檐竟然奇异的开着一朵小花,似在向陌生的客人微致笑意。这时,诗人心头一热,忍不住再回头朝老屋仔细打量了一番。这诗,就因为结句的秋波一递,想走都难。但如此一结,那沧桑凄凉的意味益发浓郁。
四川诗人李世镛一首绝句《重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诗也在结句的勾勒情感上狠下功夫。其诗云:


茅屋秋风不再吟,华堂豪墅逐时新。
争夸广厦千万座,篱下犹有屋漏人。


这诗以重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感而发。应当看到,与十年、三十年、六十年前相比,如今城乡人民的住屋条件已大大改善,昔日的茅屋草房,已被新楼房和豪华别墅所取代,所以,当年大诗人杜甫所渴求所呼唤的“广厦千万座”真的有了,这当是一件令人高兴之事。可是,这“华堂豪墅逐时新”的千万座是读书人都有的吗,是贫苦人都有的吗?非也。只是一小部分人才享受了这种“华堂豪墅”的艳福,更多的人还被高房价压得喘不过气来,还在蜗居、还在拼租,即使住进了新楼房,也是要当几十年房奴的,但房奴也罢,蜗居也罢,还不是最苦的,处境最凄凉的还有篱下的“屋漏人”。这一层意思,诗人只在结尾时才不慌不忙地抖落出来,也有临去秋波之魅力,直让读者心头一震。
重庆诗人高德平有一首《听居台表兄诉说思乡事》,其诗之感人,也尽在结句的一语摄魂之功力上。其诗曰:
每向长空苦觅寻,凭栏唯见月光深。
溪流六十思乡泪,瘦到无肌只剩心。
这首诗作写表兄临解放时不由自主地去了台湾,六十几年后终于回到阔别的家乡,对着还能见到的亲人诉说这隔海思念的苦楚,一把老骨头,两行思乡泪,感动着亲人、乡人,感动着作者。诗的前三句描写表兄凭栏望月、长空盼雁、一年又一年苦苦追寻家乡亲人信息的具体情景,结句突出放大这种思乡苦楚对人的极端折磨:“瘦到无肌只剩心”。一个极度夸张的形象刻画,勾勒出一个特定的人物风貌。此一结句传情入画笔而有非凡穿透力,让人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鲜活而有特色。这种秋波的勾人魂魄,非一般人所能消受得了。
笔者有一首《海外相思曲九首》之一,写一位侨居美国的女士思念大学时代的初恋情人,结句也用上一转秋波的笔法,其诗曰:
异国花香别有天,校园入梦忆缠绵。
斜阳不看看飞鸟,一到中秋恨月圆。
此诗前三句已将身在异国而无时无地不在梦境中追忆初恋甜蜜情怀的痴情女子的相思之情详尽描述出来,结尾如继续一路写下去,也无非是相思情难了之表达。感情道尽就不能给人回味之空间,这是每一个诗人都懂的。但如何才能在情感的传递上捕获读者之心呢?宕开一笔,临走秋波,或许更能动人魂魄。于是结句落在一个“恨”字上。不恨他人,也不恨自己,却恨到月亮上。读者可能一下子不甚明白,可是如果慢慢深究,就会逐渐走进女主人公的心灵深处,当是先前校园缠绵时多在月色之下,或是最后分手的那一刻与月色有关,再加上月圆之际再也没有恋人的身影,于是便把不能与恋人相处的苦楚怪罪到明月身上。如此一寻味,这临去秋波的一转,便把小女子对恋人的深切情感传神的表现出来,不说令人执卷留连,至少觉得情真可感。所以,临去秋波,善于传情。惟其传情,才能动人魂魄。如果回头一顾,并无秋波(真情)递出,则让人看到的或许就是白眼了。

——————————

学习习作:

 

(5法)临去秋波,贵在传情
 
寄怀
文/新如
一山一水几多情,别梦依依伴此生。
纵有幽怀谁寄语,夜来风静月长明。
 
春园夕吟
文/新如
凝望斜晖落峻嶆,园池草碧燕飞高。
春风裁剪云千朵,几树梨花几树桃。
 
老院子
文/清雅淡然
荒园草径独徘徊,断瓦残垣覆藓苔。
触目伤怀将欲去,一双燕子过墙来。
 
旧冬探老院子
 
小村寨
作者/草泽马
风起黄沙滚滚来,偏乡僻野厚尘埃。
竹藤老树精神少,唯见小花墙角开。
 
羊狮慕天子峰
作者/水木之园
高入云空似觅寻,探亲星月意情深。
悬崖天子神工隐,险峻未言风雨侵。
 
忆桃花
文/苑廷奎(清河东叟)天津
桃花堤上桃花节,每到繁华春季开。
封闭三年因避疫,香魂总在梦中来。
 
********
 
绝句结尾的十六种手法 第六法
绝句结尾的十六种手法(摘自网络,作者不详)
 
(法6) 节外生枝,另造类比
有时,诗人正在描写的景物或叙述的本事一时难以找到一个能让自已满意的结尾,此时若草卒了事平铺直叙信手收结,则可能前面的苦心经营立马泡汤,坏了一腔诗思。有写作经验的诗人,此时会绕一个圈子,抛开本事,脱出话题,或另造类比之事暗渡陈仓,或倒插一个趣味横生的情节巧妙迂回。总之,属于节外生枝,诗人蓄意安排一个具有暗示性的结尾,目的在于精减叙事而增添厚味,以便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且看施肩吾的《望夫词》:
手热寒灯向影频,回文机上暗生尘。
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
望夫词写的自当是妻子思念在外(出征?经商?赴考?)丈夫的情感。有意思的是,这施肩吾是一位道士,但他此类情感浓郁的七绝却写的很有人情味。首联写一女子长夜不眠,又无心织作,盼人未归而焦虑不安。持灯是等人,向影频是屡屡回头顾影,回文机指织出回文诗的织布机,显然用了苏氏回文织绵表达对丈夫深切思念的典故,但机上蒙尘,说明这女子对这种表达思念情怀的方式也没有心机了。什么原因让这女子如此焦虑呢?原来是“自家夫婿无消息”。也许是村里同时出外的其他人都有了音讯,唯独这女人的丈夫却生死未明。这的确是够让人心烦的。这诗写到这里再顺着主干往上伸展似乎也写不出什么名堂,于是诗人笔锋一转,安插一个“桥头卖卜人”来点眼结穴。卖卜人与思夫女有何相干?诗人顺手扯来,原来是要一个暗示性的结尾:也许这女人思夫盼夫急切,乃向桥头摆摊的算命老者求卜,这卖卜人信口胡诌断其丈夫某时其日定有音讯到家,女子信以为真,却左等右等等不到丈夫的半点消息,盼望落空的苦痛乃导致女子对算命人的怨恨。你看,一句节外生枝的结尾,暗示着复杂的故事情节。当然,这情节的精彩与否,全在读者自已的想像了,但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今人林锴有一首《宿武夷庄》曾获1992年首届全国诗词大赛二等奖。诗的妙处全在结尾一句,用的也是节外生枝的手法。其诗曰:
幔亭峰下雨睛初,玉女当门画不如。
半壑丹枫明似火,晚窗补读未烧书。
诗人旅途入宿武夷山庄,所见乃武夷山深秋傍晚景色,诗人以画家特有的视角摄取幔亭雨晴、玉女当门、丹枫似火几个镜头,叙述到这里诗人的情感倘让人捉摸不着,难道诗人仅赏赏风景而已?直到诗人兀的笔锋一扫,把自已带了进去,也成了既独特又有联系的一道风景:秋窗晚读。说独特,是诗人用了“补读”二字,说有联系,是诗人手中所读的“未烧书”显然从第三句的漫山遍野的“火”联想牵出,这个结尾或许暗示着这样一个情节:诗人入住山庄时,竟意外地从山庄主人的收藏中见到珍贵的“禁书”,即本该被查抄烧毁的但侥幸逃过了“书劫”的书。诗人应当是知道有这书但一直未能谋面,所以方用“补读”二字。历史上的“书劫”,大的可举秦始皇的“焚书”以及文革的“破四旧”。如此一联想,诗人这结尾由于暗示着一些故事而引人生发无穷的感慨。这正是节外生枝结尾的艺术效果。
再看几首今人同样运用这一结尾手法的诗作。
辽宁诗人徐长鸿有一首绝句《重阳登青岩寺》,诗曰:
漫道秋深草木愁,霜风亦作小娇柔。
君看枫叶红初染,深似村姑满面羞。
此诗描述秋深青岩寺景色,一反古人悲秋笔调,赋予一派温馨祥和之气象。为了让人更好地感受当地气氛,诗人已在次句中运用拟人手法,把“霜风”与女人独有的娇柔联系起来,这已是一个生动的比喻。霜风如何可以和女人类比呢?原来,漫山的枫叶已开始变化出浅淡的红色来,这和娇柔女子的颜容有得一比。有了这一比,秋深就不是萧索凄凉而是温馨可爱的了。但这么比,还是过于宽泛,效果还不是特别地好。于是,诗人用上节外生枝的结尾手段,引入了“村姑”。或许诗人曾经有过一段艳遇,或者目睹了别人的艳遇,总之是“村姑”的心事突然被一位陌生男子识破,或者“村姑”藏在心底的秘密突然被暗恋的男人发觉,于是霎时涨红了脸。这个情节被诗人顺手拈来,既强化了霜风娇柔的比喻,又另造类比,让枫叶的形象由小杜的“二月花”提升到红脸“村姑”的层次。显然这村姑的形象要比二月花的形象更加生动诱人,这诗也因了结句的另造类比获得比肩于小杜的声誉。
湖南诗人羊春秋有《题贺龙故居》一首绝句,结尾用的也是节外生枝、另造类比的手法。其诗曰:
长江饮马意飞扬,逐鹿中原百战强。
沧海横流天地闭,不容公作郭汾阳。
贺龙是打造新中国红色江山的十大元帅之一,其“逐鹿中原”的战功已载入青史。但这样一个功勋显赫的老帅,晚年却遭遇了非人之悲哀,文革中冤死于水牢。如何才能把贺龙的这一生浓缩在一首小诗之中呢?诗人前二句已将贺龙的战功写出,第三句笔锋一转,必须写其晚年遭遇,但一两句话又怎么说得清楚呢!于是,作者苦苦思索之后,赫然开朗,引入郭子仪,二个同样战功显赫的大臣,结局却有天壤之别,用一个“不容”的含混词语把一段毁灭忠良的历史深藏于诗作之内,于是便有了愤愤不平的情感传递出来。贺龙与郭子仪何干?这是为了一个强烈对比的节外生枝。但正是凭借这一手法,诗人省却了多少口舌而让诗作获得同类作品少有的高度。
笔者2008年写过《纪念恢复高考入学三十周年感怀》共八首绝句,其第八首即袭用节外生枝、另造类比的手法。诗作属于一般水平,这里仅用于结尾习作举例:
田埂背书梦一般,弯弯流水改形颜。
此心未与人同老,敢慕子陵垂钓间?
1977年恢复高考,笔者有幸入学华南师院。其时,所住学生宿舍与一片水稻田仅一墙之隔。晚饭后时常捧着一本书就到农田里瞎转悠,想不到一晃也就30年。当年入学时已30岁,是以30年后已成为退休老人了。人虽然已退休,心却不肯退休,于是有了大量的写作计划。此诗便感叹自己的妄自菲薄,不肯过清闲日子。结句拿严光作类比,以为严子陵不图名利,不贪富贵,才是真正洒脱豁达之人。这也是一种节外生枝,用意其实是正话反说。感叹自己的妄自菲薄,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欣赏呢。
 
______________
(法6) 节外生枝,另造类比
 
七绝.难眠
文/新如
观书不觉玉轮垂,兴致阑珊熨眼疲。
已是三更方欲睡,一声杜宇惹乡思。
 
无得选
竹影窗纱摇玉姿,烹茶解困我舒迟。
有心月下赏花去,孙女灯前催念诗。
 
步韵六一
文/水木之园
明月循声找暮蝉,迷藏捉鬼扮神仙.
而今老病无童趣,却怪天公不假年.
 
扶贫攻坚战
作者/草泽马
   扶贫路上应褒扬,改善民生建业强。
   沧海桑田陵谷变,此身再向困穷乡。
 
梨木台栈道
文/清雅淡然
木栈依溪谷里横,云崖盘磴雾烟生。
穿山绕水知何处,一片仙源分外明。
 
习诗
文/清雅淡然
三更灯下五更鸡,韵路无涯似驾犁。
只影寒窗盼来日,归林笨鸟自如啼。
 
辞红就绿
文/苑廷奎(清河东叟)天津
只因避疫误春赏,红紫飘零花去芳。
不在荣华就恬静,年年还是叶看长。
 
***********
 
绝句结尾的十六种手法 第七法

绝句结尾的十六种手法(摘自网络,作者不详)


(法7)据实构虚,营造诗境
中国传统艺术文化讲究虚实相生、虚实变化。如国画、书法的“布白”、“留白”、“飞白”。“白”与黑即墨色相对而言,着墨为实,“布白”为虚。实者,具状目睹也,虚者,隐形想像也。故眼见为实,耳闻为虚,眼前景为实,意中景为虚,自家情为实,他人情为虚。绝句收结,有时便用据实构虚的手法,在具状描述眼前景和自家情的基础上,以合理的想象与怀忆,推及另人旁事与他情,使今古相比、人我相应、虚实相生、有无相形。这种结尾方法“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无穷”(清人方薰语)。
且读韦应物《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诗人在凉意袭人的秋夜怀念故人,首联便据实具状,叙述自已在一边散步一边思念丘员外。接着,诗人开始想,如此秋夜凉天,空山幽静,不时有松子掉落发出“的达”响声,隐居于深山的丘员外会在做什么呢?应该还没睡吧?那么,也许我在想念着他,他也在想念着我吧。你看,这后面的情景不一定当真,压根儿是想象出来的。但因为是从前面的实情实景生发出来的,所以其想象又是合理的,让人可信的。
李商隐那首著名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结尾用的也是据实构虚的手法。首联写自已在巴山独对孤窗秋夜听雨、遥望北方思归不能的境况,这是实景、真情。远在北方的那个人(因有一选本题为《夜雨寄内》有人说那人应是李商隐妻子,但有人考证出其时他的妻子己死,应是友人,但从诗文内容看应是恋人)盼自已早点回去,而自已却一点办法也没有,那种抑郁沉闷难堪难挨的心情随着雨势的增大池水的猛涨而弥漫开来。挥之不去的相思之情、羁旅在外的凄凉孤寂,一并融进绵密淅沥没有尽头的雨声之中。正在让人一愁莫解的惆怅时,诗人突发奇想,“假如日后那一天相聚,不是可以把今晚雨中相思的凄苦一一诉说出来么?”真是妙不可言,一个据实构虚的设想,提前把未来相见的欢乐拿来派上用埸,而此时的寂寞与苦楚似乎也就在幸福的憧憬中消解了。
然而这是以酒浇愁愁更愁,越是设想未来的欢乐,则越是增加此时的凄苦。正是“翻从他日而话今朝,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徐德泓《李义山诗疏》)。诗人自然知道这个道理,因为这正是他如此结尾想要的艺术效果。可以说,据实构虚苦心营造的巴山—西窗—巴山、今夜—未来—今夜如此回环对比的诗境,其曲折性和深婉度俱令人叹为观止。
看看今人诗中有那一些作品用上了这一结尾手法。
河北诗人王玉祥有一首在海峡两岸诗赛中获大奖的绝句,诗名为《赠台湾友人》,诗曰:
最忆童年捉柳花,何时重品故园茶?
春深怕读登楼赋,阿里山高不见家。

捉柳花,这是农村儿童常玩之事,出生于农村的人都经历过或即没有亲身经历也一定见过,这是实景。故园茶,一喝便有故乡的山水味、人情味,对于久别故园而有一海之隔的台湾友人来说,想“重品”之盼望也是实情。但“阿里山高不见家”这一情节,就是诗人凭空想象出来的。第一,诗人不一定到达过阿里山最高的地方,是以能不能看到家只是一种推测;第二,台湾友人也不一定会站到阿里山的山顶看故乡,所以不存在“阿里山高不见家”的情节。但诗人把这种不可能、不会有的虚拟情景变成可能、变成似乎已经有过的可见情景时,那种深深的怅惘,那种浓郁的思念,就十分强烈地展现出来了。在这里,据实构虚的艺术魅力就显得格外可赏。
湖南诗人李兴旺有一首绝句《新晋某官》,结句用的也是据实构虚的手法。其诗曰:
一抹寒流出鬲山,中原万籁噤如蝉。
十年平步青云路,足踏焚书几缕烟?

这诗的前三句,写的是实景、实事。首联是人们熟知的自然现象,当寒流降临大地时,平时喜欢出声鸣叫的虫儿都钻到地洞里去了,没钻洞的譬如蝉儿也不再出声了。成语噤如寒蝉就是这么来的。这种自然现象人所皆知,这是实景。第三句是从某官员发迹晋升的事例落笔的,这是实事。结句便是据实构虚,有意营造一个耐人寻味的景象。因为官升得快,所谓平步青云,那么一定要借助脚下的云烟,得有云烟才能把他托举上去。这一点似乎也是合乎逻辑的。但云烟不一定是“焚书”方有,燃放炮竹也有,拆迁毁屋也有,诗人所以单列“焚书”为代表,是因为“焚书”即禁言,这与“寒流”的作用相当。如果是拆迁毁屋的云烟、燃放炮竹的云烟则白写了“寒流”的威风。而且,现实中也有无数个例,比如那个四人帮的笔杆子,当年就靠踩下了吴晗的《海瑞罢官》而平步青云。所以,诗人很巧妙地依据历史与现实,当然也一定有某官员的“战绩”,于是虚构了“焚书”这一意象并借助这一意象加深了作品的意境深度。从诗词的修饰方法来看,这只是一种象征意义。但据实构虚的结句手法十分给力。
笔者有《西塘绝句十二首》,其中一首云:
屋后河埠门洞开,乌篷列阵水边歪。
欣留客栈茶初沏,坐等西施归浣来。

这是游历浙江西塘水乡时写下的。诗的前三句都是实景、实情,但结句的画面景象却是虚拟的。虚拟这种不可能出现的场景而让诗作平添意趣,这就是据实构虚、妙造诗境结尾手法的运用。

——————————

学习习作

 

(法7)据实构虚,营造诗境
七绝 学诗
文/清雅淡然
又是星沉月上枝,铺笺弄笔正当时。
风儿倘若能为伴,瀚海随行也入痴。
(法7)据实构虚,营造诗境
 
七绝 梨木台溪边藤绕树
文/清雅淡然
树藤联袂跨山溪,两色花妍展逸姿。
许是前生缘未了,虔修来世做夫妻。
 

 
(法7)据实构虚,营造诗境
七绝.高楼访友留句
文/新如
修道未成无作真,高楼栖宿绝凡尘。
开轩但见云飞入,相语恐惊天上人。
 
(法7)据实构虚,营造诗境
七绝,放风筝
文/新如
一起风鸢入瑞霞,盘空弄影自无涯。
但凭长线千千尺,飞到牛郎织女家。
(法7)据实构虚,营造诗境
访山村
水木之园
望远山坡气象新,洋房栉次绕青云。
驱车泊在林深处,疑是蓬莱竹木芬。
(法7)据实构虚,营造诗境
小小少年郎
作者 草泽马
天真烂漫面如花,放下书包不着家。
游戏网迷难自拔,离奇梦幻乱麻麻。
 
(法7)据实构虚,营造诗境
听雨
文、苑廷奎(清河东叟)
室中听阵雨,石上长青苔。
闲读赏佳句,花随诗共开。
暮阵雨
转瞬天空墨掩明,银珠碎玉忽盆倾。
招来举扇风婆止,还我夕阳金带橙。
 
(法7)据实构虚,营造诗境。
战士与小白杨
文/韦明伦
     哨所门前小白杨, 无名战士驻边防。
     兵哥退伍心留下,  伴你终生守雪乡。
 
 
******************
 
诗词中的倒装句
 

(转贴) 古诗词中的错综句(倒装句)

作者: 古今诗歌     发布于2020-08-28 21:16   点击:6487   评论:0  
【内容提要】错综句,即“倒装句”法。为了文章表达的需要,特意将某个词、某个句子语序颠倒的一种修辞手法。“倒装”在古诗词中的出现情况及作用,为符合声律的要求;为了突出和强调表达的情感;为了追求“新意”;为了让句式错落变化,产生参差之美。诗歌错综句反逻辑的语言特点决定了学古诗要从语法入手。我们要通过语法分析解读诗语;通过弄清诗歌文本的表达形式(语言结构、诗意呈现方式等),读懂诗歌对语言的变形,从而理解文本,进而进行这方面诗歌创作。
 
古诗词中的错综句(倒装句)
【内容提要】错综句,即“倒装句”法。为了文章表达的需要,特意将某个词、某个句子语序颠倒的一种修辞手法。“倒装”在古诗词中的出现情况及作用,为符合声律的要求;为了突出和强调表达的情感;为了追求“新意”;为了让句式错落变化,产生参差之美。诗歌错综句反逻辑的语言特点决定了学古诗要从语法入手。我们要通过语法分析解读诗语;通过弄清诗歌文本的表达形式(语言结构、诗意呈现方式等),读懂诗歌对语言的变形,从而理解文本,进而进行这方面诗歌创作。

错综句,即“倒装句”法。 古人在写作时为了文章表达的需要,特意将某个词、某个句子语序颠倒的一种修辞手法。为了强调某种语气,或者突出某个内容,或者调和音节,特地调换句子词语的习惯次序。诗人因表达的需要而改变诗歌句子的关系,一般是倒置诗歌当中相临两句的顺序。如:
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
“草色遥看”是“遥看草色”的倒装。

第一,按诗句简单、复杂分类
杜甫写诗,善用倒装句式。杜诗中倒装句式数量之多,形式之繁,是其他诗人的作品不可比拟的。倒装句式大体可分为简单与复杂两种情况,简单倒装句式,杜甫用得非常多,例如: 
牢落新烧栈,苍茫旧筑坛。《王命》
无名江上草,随意岭头云。《南楚》
彩云萧史驻,文字鲁恭留。《玉台观》
内分金带赤,思与荔枝青。《赠翰林、张四学士垍jì》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复杂的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之八》
杜甫这诗是写回忆长安景物,语绝矫健。他要强调京城里景物的美好,说那里的香稻不是一般的稻,是鹦鹉啄余的稻;那里的碧梧不是一般的梧桐,是凤凰栖老的梧桐。“香稻——鹦鹉啄余粒,碧梧——凤凰栖老枝”用的是描写句,把重点故在香稻和碧梧上,是侧重的写法。要是改了的话就成了叙述句,就会显得拘泥。说鹦鹉啄余还可解释,说凤凰栖老显然是虚的。诗人将原属宾语位置上的“香稻粒”与“碧梧枝”拆开分成分属主、宾位置的词语,形成了词和词、词组和词组的交错衔接,显得奇崛有致,突出了风物之美。

又如:
柳絮打残连夜雨,桃花飞落五更风。宋  白玉蟾《快轩书怀》 
按正常顺序,连夜雨打残柳絮,五更风吹得桃花飞落。宾语提前。有人把颈链改为“桃花(吹散)五更风”,对仗更工。

第二,关于“倒装”在古诗词中的出现情况及作用
(一)为符合声律的要求而出现颠倒词句的情况 
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诗词有其严格的格律限制,诗词需要符合韵律规则,押韵和平仄。因此,作者在表达时就出现了词语的倒置。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是“目欲穷千里”的倒装,这是为了与下句“更上一层楼”形成对仗和适应诗歌平仄要求而改变了语序。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竹林中说笑喧闹,是洗衣服的女子归来了;水面上荷花摇动,是打鱼的小船从远处划过来了。诗中“归浣女”是“浣女归”的倒装,“下渔舟”是“渔舟下”的倒装。这样调换语序,一是为了避免颔、颈两联动词都用在句末,将“归”、“下”换到句中,使全诗的句式变化多样,不致呆板单调,创造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更主要的原因是为了让“舟”与“秋”“流”“留”押韵和五律平仄的需要。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李白词《忆秦娥》  
其正确语序应为:“秦娥梦断秦楼月,箫声咽。”这里出现了因果倒装,作者为了与下句“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形成对仗和韵律上与后句“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形成顶真修辞的需要而改变语序。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词《蝶恋花》   其中“绿水人家绕”应为“绿水绕人家”,这里“绕”字后置主要是为了与“小”“少”“草”“道”“笑”“恼”押韵。

(二)为了突出和强调表达的情感而出现颠倒词句的情况 
诗人为了突出某种特殊的情感,在写作时有意将词语的语序改变。如: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北宋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
后一句应为“黄花报霜信”。此处将“霜信”提前,表面上是写景物的凄凉,实际上是为了强调突出自己晚年生活的“凄楚”情怀。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
后句应为“遥望孤城玉门关”。“遥望”为“远远地望”,此处突出强调了在外守卫边疆城池的士兵遥望着内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情怀。也是为平仄的需要。
  
(三)为了追求“新意”而改变词序、句序、结构的情况 
所谓“新意”即:事物不新字词新,字词不新事物新,字词不新句子新,句子不新结构新,结构不新立意新。要想达到推陈出新、标新立异、出奇制胜这一目的,按照常规思维表达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因此诗人就会考虑选择词序或句序的变换。
古诗句中常常出现一些成分错位的情况,阅读时需要还原正常的语序,我们才能理解诗歌意境。
1、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主谓倒装,正常的语序应为“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意即“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上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像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使动用法,“云鬓”“玉臂”本是它们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宾语前置,正常的语序应为“怜新雨后竹,爱夕阳时山”。

3、主宾换位。如白居易《长恨歌》
姊妹兄弟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
应为“可怜门户生光彩”。
卢纶《塞下曲》中的“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应为“林暗风惊草”。

4、定语的位置。诗词曲中的定语的位置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词挪前挪后。
定语挪前。如: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
“孤城”就是“玉门关”,是“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在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就很容易让人在诗意的理解上出现偏差。

又如: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诗人为了押韵,把定语“月”放于句末,但作者“飞渡”的显然是“镜湖”而非“月”。这就是定语挪后。  
再如: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钱起《谷口书斋寄杨初阙》
正常语序应为“新雨后怜竹,夕阳时爱山”。如果采用正常的语序,就难以实现创新,同时也会缺少很多诗味。
如: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正常组词“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词的意境美就会大大折扣。
又如:
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晁補之《临江仙·信州作》# 
明显是要与王维《终南别业》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句不同。
  
5、结构上的求新往往以倒叙为主,诗人选择倒叙的行文方式主要是为了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化平淡为神奇。如: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用去年和今年的今日在都城南庄的见闻不同而引起内心无比的惆怅和感伤之情,诗歌采用倒叙手法将一个很平常的见闻写得饶有情趣。
  
(四)为了让句式错落变化,产生参差之美而使用倒装
凡是可以用反复、对偶、排比、回环等整齐或比较整齐的语句,却故意加以变化,用参差的形式,别异的词面写出来,这种修辞现象就叫做错综。运用错综的修辞手法,可以避免语言呆板、单调,而使之生动、活泼、多样。如: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这里的词序颠倒与前面顺序的形象“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形成了错位之美。


学作错综(倒装)对
槭叶打残连夜雨,黄花吹醒五更风。  古今《排律·初冬唐山即景》
实际是连夜雨打残槭叶,五更风吹醒黄花。突出槭叶、菊花初冬不畏初寒的姿态。

冬日布银连夜雪,风沙留褐五更禾。   古今《七律·天高地厚》
在冬日连夜雪布银,五更时禾留褐风沙。表现寒冬、风沙的恶劣环境,衬托人物在艰苦环境采访的精神境界。

诗歌错综句(倒装句)反逻辑的语言特点决定了学古诗要从语法入手。我们要通过语法分析解读诗语;通过弄清诗歌文本的表达形式(语言结构、诗意呈现方式等),读懂诗歌对语言的变形,从而理解文本,进而进行这方面诗歌创作。

附录:
1、
杜甫《秋兴八首》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错综对)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第八首表现了诗人当年在昆吾、御宿、渼陂春日郊游的诗意豪情。“彩笔昔曾干气象”,更是深刻难忘的印象。这八首,从长安的“昆吾御宿”回到“白头吟望”的现实,都是往复。此诗为八诗大结局。一、二句出诸处地名;三、四句处所见之景物;五、六句诸处之游人;七句昔游,结后四首;八句“吟望”,结前四首,章法井然。突破了一首诗起承转合的格式。

2、
快轩书怀 (宋)白玉蟾
满树牡丹相次红,客来不放酒盃空。
三分春色二分去,一处风光是处同。
柳絮打残连夜雨,桃花飞落五更风。(错综对) 
与君饮到如泥烂,我欲明朝杖屦东。
注:屦 jù ,古时用麻、葛等做成的鞋。

白玉蟾(1134~1229), 原名葛长庚,字白叟、号海琼子、世称紫清先生。北宋琼管安抚司琼山县五原都显屋上村(今海南省琼山县石山镇典读村)人。平生博览群经。书法善篆、隶、草,其草书如龙蛇飞动;画艺特长竹石、人物,所画梅竹、人物形象逼真;又工于诗词,文词清亮高绝,其七绝诗《早春》被收入传统蒙学经典《千家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