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儿时的回忆 四

(2018-03-20 08:09:10) 下一个

                                           豆腐

     
       在那段资源匮乏的年代,大城市很多的食物是定量供应的。油、大米、籼米、鸡蛋等等都凭票购买,钱票缺一不可。

       豆制品也是如此,即便如此菜场里卖的豆腐很难吃!因为大豆被初榨了一道油(每人每月4两油应该是从这里来的!)剩下的类似于豆渣,然后掺杂进去加工成豆腐或者豆腐干,口感实在太一般了。

     如果没有吃过原汁原味的豆腐,这种豆制品还是能够接受的,但是由于儿时在农村长大,家乡的豆腐的美味已经烙进记忆里了,不再愿意去碰它了。每每假期里回到家乡,天天吃豆腐,拌的、蒸的、炖的。。。那细嫩滑爽的感觉深深地印在脑海中。
 
      改革开放后若干年以后,市场上出现了盒装豆腐,特别是内酯日式盒装豆腐进入市场,上海终于随时能吃到嫩滑的豆腐了。如今市场上的豆制品琳琅满目,各个品牌的产任你挑选,每次买了嫩豆腐回家后总会想起小时候一清早拿个碗到村里的豆腐坊买一块豆腐回家,直接用刀划成小块,浇上酱油做为一道早饭菜,那个时候没有生抽老抽,油更可贵,就是简简单单的一个调料,覆盖在爽滑细嫩的豆腐表面,令其成为了经典的美味。


                                                    年糕   

       过年前是家家户户做年糕的时节,秋天新收割的大米,通过磨粉、蒸熟、捣合,最终制成一块块年糕。我小时候已经有了压制年糕的设备,一个村里有那么一台,入冬后大家陆陆续续送米去加工,加工好的年糕先排放在竹席上阴干,晾到九成干后浸泡在水里,一般要吃到开春后。

        刚刚做好的年糕是软软的、糯糯的。但不似糯米做的糕那么粘牙,还有些弹性,沾点糖极好吃。老家的年糕都是切成小手指状的棍状,一般是烧菜汤年糕,吃口滑爽。那时候爱跟着婶婶到自家的菜地里割小白菜,接着转到池塘洗菜,不好的菜叶子直接扔水里,鸭子浮过来抢着吃了。回家再用井水冲一遍,砧板放在锅台边 ,水烧开后直接切菜下锅,再次烧开后放年糕,起锅前挖一勺猪油进去,那个香呀!按上海人的说法就是打了耳光都不肯放的!

        而彼时,上海的年糕基本上都是籼米做的,吃上去粘牙又粗糙。还是每个家庭以大小户为单位配给的,票用完了有钱都买不到。当时城市的大米供应量少,占配给粮食中的四分之一,(农村交公粮的以春夏季的籼米为主)所以特别想念家乡的年糕。寒假回老家三天两头的吃,好过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