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转发中国官网的文章:转基因的问题

(2018-03-19 10:24:23) 下一个

我本人是没有问题的,我的博文引来了问题,我去网上看了看,这篇也许有帮助,也许没有。

我当年做的是国家科委的项目,这里面有逻辑关系,不是科学家瞎做的,也不是盈利的。

另外,今年一月份,FDA批准了中国的转基因大米,说明中国自己还在做转基因,还说明美国人也不反对转基因。所以,各大官网的信息应该看看。

文章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http://www.gov.cn/fwxx/kp/2013-07/10/content_2443767.htm, 题目是:科学生活:转基因食品到底安全还是不安全

6月26日,作为粮食与农业领域的诺贝尔奖,今年的“世界粮食奖”颁发给从事转基因研究的一位企业家和两位科学家,这也是该奖项设立27年以来第一次授予转基因技术。世界粮食奖基金会特别肯定了三位得奖人在培育高产优质、抗病虫和极端气候影响的农作物新品种中的突出贡献,称其技术使全球1.7亿农民受益。

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在基因农业时代,无论支持还是反对、喜欢还是害怕,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当前仍有很多人谈转基因色变,反对转基因。

日前,黑龙江省大豆协会一份“转基因大豆与肿瘤高度相关”的分析报告,引发转基因反对者和支持者的“口水仗”。科技日报6月23日就刊登了《转基因大豆油真的会致癌吗?专家发声:毫无科学证据》一文。在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拒绝了解转基因,妖魔化转基因已不再是个例,中国是该拒绝还是该发展转基因?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林敏。

不应纵容对转基因的抹黑行为

科技日报:作为研究生物技术的学会,针对此次“转基因大豆油致癌”事件,有怎样的看法?

林敏:此次黑龙江省大豆协会负责人在无任何流行病学调查依据的情况下,凭“自身在粮食行业的工作经历”,将肿瘤高发原因与食用转基因大豆油联系在一起,结论骇人听闻,负面影响巨大。这次对转基因的抹黑,与过去最大不同的是,不是由某位专家或学者发表个人观点,而是一个代表某些企业利益的行业协会公开发布不负责任的言论,突破了行业道德与国家法律底线,性质特别恶劣。

黑龙江大豆协会的言论属于不正当的商业竞争,伤害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伤害了转基因相关从业者和企业的利益,建议政府部门对相关责任人追究法律责任;此外,在我国政府大量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同时,一个行业协会却在不负责任地传播转基因致癌言论,表面上看是抹黑转基因,其实质是抹黑政府。这种行为如果任其泛滥,受到伤害的不仅是相关消费者、企业和科研工作者,同时也危及政府的公信力,伤害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形象。

进口转基因大豆不能只看到“弊”而忽略“利”

科技日报:如何看待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影响?

林敏:进口转基因大豆的成本比我国本土生产大豆的成本低,大量进口确实对我国传统大豆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需要利用科技手段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但在分析我国传统大豆产业困境的时候,是否忽略了一个事实和一组数据。

一个事实是中国大豆产业的沦陷,一方面与我们的技术落后、产量低、成本高有关,但同时也与我国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水稻、玉米和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减少大豆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有关,“保主粮、减面积”是根本原因之一;一组数据是2012年我国进口5838万吨大豆,相当于在国外扩大了约3亿多亩的耕地,同时相当于在国内少施用了数以万吨计的农药与肥料,经济与生态效益巨大。

中国从过去污染自身环境生产优质产品出口,到今天进口优质大豆把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拒之国门外,这种变化是不是一种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表现?所以,当讨论我国传统大豆产业为什么沦陷时,不能情绪化地把目前的困境完全归咎于转基因大豆进口上,也不能只看到“弊”,而忽略了“利”的一面。

部分媒体在对转基因的认识上存在误区

科技日报:在有关转基因大豆油致癌的报道中,一位主持人在节目的最后说:“如果有关专家一时半会对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研究不清楚,最起码应该清楚标识出来,让消费者有选择权”,您怎么看待这个说法?

林敏:这个提法看似客观公允,其实远离了食品安全问题讨论的实质。事实上,国内许多媒体在介入转基因安全讨论时存在两大认识误区。

一是大肆宣扬转基因安全没有定论。媒体经常这样质疑转基因:目前没有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绝对安全,也无法证明转基因食品对下一代人是否有影响。这种质疑没有反驳的意义,因为可以针对任何一种技术和食品。许多传统食品如海鲜、奶制品、蛋、花生、坚果、大豆、小麦等食物,对于过敏体质的人吃一口就可能过敏,严重者有生命危险。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食品,只有相对安全的剂量,任何食品的安全性,都是以剂量为前提的一个相对概念。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结论,也是在与传统大豆相比较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试验得出的。

第二个认识误区是把转基因食品标识与转基因食品安全混为一谈,错误的认为经过批准上市的转基因产品之所以要标识,是因为其安全性不确定。事实上,对于转基因食品而言,“标不标识”是知情权问题,严格监管是管理问题,“能不能吃”才是问题核心。只有在“能不能吃”这一核心问题有了科学权威结论后,才能讨论标不标识、知不知情与加强监管问题。因此,在转基因大豆“能不能吃”的核心问题上,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在转基因食品安全性上只有两个选择,肯定安全性,批准上市,或不能确定安全性,不批准上市。因为食品安全问题涉及百姓切身利益与国家安全稳定,任何一个负责任政府都不可能批准一个安全性不确定的食品上市,然后通过标识供消费者选择。

发展转基因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科技日报:中国是该拒绝还是发展转基因,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林敏:如前所述,既然转基因风险可控,安全性有共识的前提下,发展转基因技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为什么这样讲,非常简单,因为到2020年,我国粮食缺口达9000万吨,粮食总产量需要增加20%左右,同时我们还面临人口增加、环境恶化、气候异常、国际竞争等越来越大的压力,仅仅依靠传统育种技术根本无法实现这一增产目标。

中国有资本拒绝转基因吗?没有。因为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资源短缺,南咸、北碱、东西部寒冷,半壁江山干旱。十九世纪的英国,率先采用蒸汽机技术,成就了工业文明下的日不落帝国;二十世纪的美国,率先采用现代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成就了现代文明下的世界头号科技强国。

如今,转基因技术将给现代农业带来一场彻彻底底的革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无法拒绝转基因?跟转基因技术相比,传统育种技术如同中世纪的大刀长矛。如果我们一意孤行抵制转基因,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的农业要凭借大刀长矛与对手的飞机坦克较量。一旦欧美大公司形成了对主要农作物的转基因技术垄断,中国农业将全面受制于外人,到那时,我们的玉米、棉花和小麦等产业都将蹈大豆产业沦陷之覆辙。所以,发展转基因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在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上已有共识

科技日报:目前在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上,国际上是否已经达成共识?

林敏:目前,有转基因安全无定论的说法,是因为混淆了转基因技术、研发中的转基因产品与通过安全评价的特定转基因产品三个概念。关于转基因技术,与其它高新技术一样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关于研发中的转基因产品,与其它新产品一样,存在安全的不确定性,所以要加强监管。

在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上,过去的25年,欧盟耗资2.6亿英镑,支持了400多个独立研究小组对超过50个转基因安全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并在2010年的欧盟委员会报告中得出官方结论:第一,没有科学证据表明转基因作物会对环境和食品及饲料安全造成比传统作物更高的风险;第二,由于采用了更精确的技术和受到更严格的监管,转基因作物甚至可能比传统作物和食品更加安全。此外,全球至少包括中国在内的59个批准进口转基因的国家也通过科学规范的安全试验证明:食用含有转基因作物成分的食品,与食用含有常规育种技术培育的作物成分的食品相比,并不具有更大的风险。

正是基于坚实的科学试验证据,国际粮农组织和国际卫生组织等国际权威机构认为:凡是通过安全评价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与非转基因食品一样安全,消费者完全可以放心食用。经合组织(OECD)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最近联合发布的《2013—2021年农业展望》报告指出,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农业生产产能需要在未来40年增长60%。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对土地、水资源和能源的需求和压力也日益增加,进而导致食品安全风险。为了应对挑战,我们必须采用新的技术,转基因正是其中之一。今年的“世界粮食奖”颁发给转基因,是对转基因技术安全与贡献的充分肯定。

中国采用最严格的转基因定性标识,但定量标识更为科学

科技日报:有质疑认为,中国的转基因标识制度并不严格,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林敏:目前,对转基因产品实行标识制度管理的国家和地区包括欧盟及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中国、日本、俄罗斯、韩国、瑞士、美国、捷克、以色列、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泰国等。其中,美国、加拿大、阿根廷以及中国的香港特区按照实质等同性原则,对转基因产品实行自愿标识制度,而欧盟和中国等其他国家和地区大多采用严格的强制标识制度。

强制标识又分定量标识和定性标识两类,而定性标识是在所有标识管理中最严格的一种管理制度。我国2001年颁布《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要求凡是列入标识管理目录并用于销售的农业转基因生物要进行标识。中国是世界上唯一采用定性标识的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管理最为严格的欧盟1997年颁布“新食品管理条例”,要求对所有转基因产品进行强制性定量标识管理,设立标识的最低限量为1%,即当食品中转基因含量达到1%时,必须进行标识。2002年,欧盟对其转基因标识管理政策进行修改,将标识的最低限量降低到0.9%。

有的报道误读转基因标识制度,甚至把消费者对转基因的质疑归咎于我国现行标识制度不完善,完全是由于对全球转基因标识制度的不了解造成的。相比之下,中国的定性标识制度,只要含转基因成分就必须标识,远比欧盟的定量标识政策,转基因成分低于0.9%就可以不标识严格的多。但我国现行的定性标识制度对转基因检测技术水平要求过高,当转基因成分过低而无法检测时,就会造成标识管理上的困难,而欧盟等国家采取的定量标识管理制度,由于考虑了检测技术存在的检测局限,更为科学合理。

转基因并不违背自然规律,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本质相同

科技日报:有人认为转基因违背自然规律,传统育种技术更安全,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林敏:转基因现象也并不神秘,自然界中,有一种原核微生物叫根瘤农秆菌,是天生的转基因高手,能将细菌基因转入高等植物中,形成冠瘿瘤,只要你留意,大树长个大包随处看见,因此,转基因现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转基因并不违背自然规律。地球上所有物种起源于同一个祖先,其遗传物质是DNA,在遗传上具有实质等同性,这是转基因的遗传基础,也是传统杂交育种的遗传基础。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细菌基因转移到植物染色体上,能稳定遗传和表达,因为生命来自于同一个祖先。

传统杂交育种技术也是一种广义上的转基因技术,安全不安全关键在于选择什么性状。传统杂交技术曾经培育出生物毒素高的有毒作物。转基因技术是一种中性技术,安全不安全关键在于转什么基因。转基因技术30年的安全应用实践证明,转基因技术风险是可控的。上世纪30—50年代兴起的远缘杂种育种技术与细胞质融合技术,打破了物种生殖隔离,培育出“不自然”的作物新品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的化学或辐射诱变育种技术,诱发种子产生基因突变,从中筛选出更加“不自然”的作物新品种。科学分析一再证明,转基因作物与非转基因作物之间的营养成分差异,远远小于同一个作物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异,甚至小于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域种植造成的营养成分差异。

目前对转基因的几乎所有的质疑,都同样适用于传统育种技术。培育“不自然品种”,不是始于转基因技术,而是始于我们目前已广泛应用的传统育种技术。如果你接受传统育种技术,你还有什么理由因为“不自然”拒绝转基因技术?

有机食品既不等于营养食品,也不等于安全食品

科技日报:有人认为有机食品比转基因食品安全,中国应该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确保粮食安全,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林敏:有机农业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有证据表明,有机农业无论在产品安全性和对环境影响上都不优于现代农业,在相同的土地面积上,真正的有机农业产量比现代农业要低得多,甚至减产达40%到50%,生产成本极高。而且,目前也没有任何研究报告证明,有机食品在营养成分的改善方面比非有机食品强。有机食品不等于营养食品,也不等于安全食品,它只是现代社会少数人追求的生活时尚。

此外,有机农业必须使用有机肥,有机肥是人和动物的粪便经过发酵无害化处理变成的肥料,如果无害化处理不彻底,粪便中的重金属、有害生物包括寄生虫卵和致病微生物等就有可能进入我们的食物链。

迄今为止,还没有因为吃了转基因食物致病或死亡的案例,但食用有机食品致死的案例在世界各国均有发生。2011年,德国从埃及进口的有机豆芽受到了可能是来自无害化处理不彻底的有机肥中的大肠杆菌污染,引发了公共卫生大灾难,致使53人死亡,3500人患上严重的肾功能衰竭。那种认为中国13亿人的食品安全可以靠有机农业来解决,绝对是一种误导。因为有机农业,既不能保障我国13亿人口的粮食安全,也不能保证我国13亿人口的食品安全。(记者 马爱平)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