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市内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欣赏国家最高级的演出,那时全国人口不到六亿,北京人口也还可以,我家住在市内到各大剧场都很近,可以早起去排队买票,所以只要我想看的节目都可看到。我最爱看话剧,人艺,青艺,儿艺的话剧只要有时间就去买票。也看过其它话剧团的演出。我也爱看中央乐团,歌剧院,芭蕾舞的演出。总之住城里业余高级的文化生活极其丰富,原来对搬进城的不满情绪经过一段时间,感到了它的优越,这是住燕京办不到的。
一天一个同学号召大家去看印度电影,那时正是周总理访问印度与尼赫鲁签了五项和平共处互不侵犯的协议 。我想印度会有什么好电影呢?没有和他们去凑热闹。
很快北京到处听到人们高昂的大唱或大喊“到处流浪,噢噢噢,到处流浪”。印度电影会如此大的反响,比那时苏联著名歌剧“卖布歌”还打动人心。那时到处听到“卖布,卖布”,人们的激动情绪比“到处流浪”逊色太多,更不用说其它国产或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了。
从不看电影的爸爸和妈妈也到电影院看了这个著名的“到处流浪”,回来后也很激动,解放前他们看过不少美国电影。对于这个影片的故事和摄影不觉新奇,而对于国家允许在电影院演,很激动,没有批判人性论。
我赶忙抓紧时间去看。看后让我太赞叹了。首先这个彩色让人震动,影片中兰兰的天空,蔚蓝的大海 ,金色的沙滩,碧绿的热带树木。我看后非常激动,从没看过这样美的景色。苏联的彩色片没有它的色彩鲜亮。
男主角是流浪汉,他的颜值极高,体魄健壮性感,演技之高超把一个流浪汉演活了,他不畏自己身价的低下,执着地追求他的爱情,一个极阔人家的女儿。这个女演员如此的漂亮性感,这透明的印度纱,这服装虽露但很高雅,在其它电影中都不会出现。
在革命化的年代谁会把流浪汉当主角,编这样的故事?那时讲的是高尚的革命爱情,不讲纯贞爱情。永远的斗争,哪有如此浪漫、哪能讲如此人性的故事。正因为这个人性,触动了人们的那个被压抑多年的感情,就从大唱“到处流浪”发泄了出来。所以这个电影有如此的影响。
爸爸收到一个请帖,欧美同学会欢迎由美国来中国访问的美国人,爸爸决定参加,拿出他心爱的米色西装,让保姆熨,可惜爸爸住城里后已开始发福,不能扣上,但仍然很帅。这是爸爸最后一次穿西装。解放后没外事活动,这次请帖让爸爸好激动。简单吃点午饭就去开会。
回来后爸爸还在回味这次茶话会。他说几年不说英文,嘴都说的费力了。从这以后欧美同学会常有活动,有时是电影。爸爸不参加时就把票给我们,我去过一次在同学会举办的音乐会,和在人艺剧场放的英国电影“孤星血泪”,当时我一点也不懂英文,只能从画面猜故事内容。
1956年初夏,我已高考完,正待在家里闲来无事。一天,爸爸拿回两张当天下午在苏联展览馆露天舞台东欧某国歌舞表演的票。他说妈妈有课去不了,问我能去吗?姐妹还没放暑假,爱热闹的我当然要去。我们匆忙吃完午饭,赶快骑车奔向剧场。
存完车,急忙小跑步前行,因为马上就要开始了。找到坐位后,爸爸和一位比爸爸老、瘦、高、戴眼镜的秃头老教授打招呼,并把我介绍给他,让我叫他李伯伯。
我让他俩坐在一起,我坐在爸爸的另一侧,是我有生以来唯一一次和爸爸看节目,这真让我跌破了眼镜,改变了对爸爸的古板印象。在我印象中爸爸不爱说笑,妈妈话也不多,非常严肃。甚至有时有点怕他们。
节目开始了他们两不停的对节目内容和演员评论、讥讽、挖苦、损人、说俏皮话。特别是对女演员。出现一个胖女歌唱家,他俩就猜她有多少斤,胖的如猪。遇到一个极瘦的女演员就说她骨瘦如柴,如果抱她等于是抓了把柴禾。看跳芭蕾舞时他们用手指在掌心上跳,并笔画会怎样摔倒。出现巨乳的演员,就说这乳房像气球挂在胸上,还要猜有多重。如果乳房很小的女演员又说她是男扮女装。一刻不停,两人还欣赏他们的评论并比较谁说的幽默。
如果不认识他们,或只听他们的议论 ,肯定认为是淘气、讨厌的男孩所为,哪里会想是五十岁左右的两个大教授。
散场后,骑车回家的路上我实在忍不住就说为什么不安静的看节目,要这样说笑、损人。他说露天演出是娱乐,不是艺术欣赏,在正规剧场的演出是要仔细认真看的。我到美国后看到许多露天的演出,一家人带着吃的、毯子铺在草地上,或打开折叠桌椅,边吃、边看、边聊天。看来爸爸的观点和做法是来自美国。
回家后我马上向妈妈告状,讲了爸爸的坏表现。妈妈笑着说你们的爸爸就是老小孩,永远也长不大。这是我头一次听妈妈对爸爸的评论。看来他俩谈恋爱时爸爸一定做了不少恶作剧,搞了不少惊喜,开了不少玩笑让妈妈开心。
回想有一次妈妈坐在院子晒太阳,邻居不在家,来了一位客人,妈妈请他坐着等一下。这时爸爸出来喊“妈妈”。他没有注意有外人,朝着妈妈兴奋地跑来。这个客人看后说妈妈真有福气有这样大的儿子。可想而知外人认为妈妈是爸爸的妈妈,这和爸爸开朗活跃的性格有关,也和充满活力动作敏捷有关。
不认为美国人都会这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