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点泡

考取了潜水资格证后,就喜欢潜水,看看水下的秘密,避开水面上的风浪和污染。可是水下不能超过半小时...
正文

中国的知识分子概念不同于西方

(2018-06-11 00:56:11) 下一个

看了一些西方小说后,在西方生活了一段时间后,

对“知识分子“这个概念产生了疑惑,怎么西方没有所谓的

知识分子?

毛泽东认为,知识分子是依附于工农兵上的毛,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他的知识分子概念,就是有文化的人,由于他自认为大知识分子胡适

小看了他,掌权后整死了上万文化人,用他的话,

秦始皇坑了几百个儒生,我们是他的几十倍、几百倍,

说的自豪。

奇怪的是,很多中国的文化人自称为好像高人一等

的知识分子,这可能是个误区,

以下转载:

http://opinion.huanqiu.com/picture/2012-05/2798092.html

 

 

 

 
中国“知识分子”是群什么人?
“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现代概念来自西方
    不少中国学者认为“知识分子”这个概念来自西方。台湾大学社会系的叶启政认为,欧洲有关知识分子的概念有两个,就现行较常用的英文来说,一个是“intelligentsia”,另一个是“intellectual”。这两个词分属东欧和西欧,含有不同的历史意义。“intelligentsia”来自俄国,1860年由作家波波里金(Boborykin)提出,专指19世纪30到40年代把德国哲学引进俄国的一小圈人物。另有学者认为,该词源于波兰,1844年即由李贝尔特(Karol Libelt)使用。从“intelligentsia”这个词的历史含义来看,知识分子是一群受过相当教育、对现状持批判态度和反抗精神的人,他们在社会中形成一个独特的阶层。
     “intellectual”一词来自法国,法文中的“intellectuels”专指一群在科学或学术上杰出的作家、教授及艺术家,他们批判政治,成为当时社会意识的中心。这种传统渊源于法国大革命后一批受过教育的人。这些人大都不在学术界,而是长年逗留在咖啡馆中高谈阔论,带有波西米亚圣徒(Messianic Bohemians)式的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就此传统来看,intellectual没有社会阶层的含义,而注重个人心态及其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由于这两个词的历史含义有所不同,因而在现代英语中通常intellectual泛指“知识分子”,而intelligentsia则专指“知识阶层”。
     到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中国受到西学的影响,开始称一部分人为“学界分子”,称这个阶层为“知识界”。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正式用“知识分子”,和“知识阶层”两词。
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两重性:追求“道”,同时具有社会依附性
    在中国古代,与西方“知识分子”相近的概念是“士”或“士大夫”。当代著名学者余英时认为,中国知识分子来自一个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源头。西方近代知识分子基本上是脱离中古宗教的“俗世”人物。他们尽管多少都有宗教背景,但是他们批评社会则不必根据宗教信仰或神学理论。相反地,他们的凭藉往往只是个人的“理性”或“知识良心”。而中国的“士”们则从孔子开始以“道”自任。先秦三大学派——儒、墨、道——尽管各道其所道,但他们在代表“道”说话这一点上却并无例外。
     孔子以前的“士”只是古代贵族社会中的一个固定阶层,孔子以后,“士”的处境开始变化。春秋战国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统治阶级既不能承担“道”,“道”的担子便落到了“士”的身上。孔子首先对“士”重新加以界说。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又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同上“宪问”)这种新的“士”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分子的原型。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上古所说的“道”具有宗教性的成分(“天道”),这个传统到了孔子手中,却并没有走上“天道”的方向而转入了“人道”的领域。孔子以后,百家竞起,虽所持之“道”不同,但大都以政治社会秩序的重建为最后归宿。所以,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性格受到他们所承继的文化传统的规定:就要管凯撒的事这一点来说,接近西方近代的知识分子;但是就代表“道”而言,则又接近西方中古的僧侣和神学家。
     也有人从“社会阶层”这一角度说,认为中国古代的“士”们依附于政治之上,具有很强的社会“依附性”。如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认为,“儒生是一个依附性的阶层。……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古代到近代的知识分子是一个依附性的公共知识分子群体,这个群体基本上是为政治服务的。”<详细>
     上面这两方面的解读,应该表现了中国古代的“士”们在精神与现实层面的真实处境。
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与时代一起经历着“转型”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是近代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出现的,他们很多人是从古代的“士大夫”群体中脱胎而来的,但后来更多的则是在西式教育下培养起来的。到今天,我们使用“知识分子”一词时,其涵义早已远远超出中国古代的“士”,与西方的用法也不完全相同,我们通常是指受过一定教育、具有知识,并从事研究、传播知识的一群人,他们通常表现为科学家、学者作家、教师、律师等等,他们被视为脑力劳动者。对今天的这个概念,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周宁对环球网记者解释说:“从广义上讲,所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可以算知识分子,而狭义的知识分子则指不仅具备知识而且还运用自己的知识为社会正义服务的人。”
     现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们,面对西方的冲击,以及中国在世界已经开始的“现代化”大潮中,他们进行并参与着中国现代化出路的各种探索。就他们本身来说,作为一个群体,他们的构成也是十分复杂的,他们有的延续了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当然也延续了他们的社会“依附性”,力求通过政治来达成自己的抱负;但也有相当多的知识分子则表现出比较强的社会“独立性”,更接近西方的知识分子,他们从传统的文化思维与制度框架中跳出来,去按照自己的“理性”去发表看法。当然,在近现代社会的巨大动荡中,这一群体也与时代一起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命运沉浮与身份转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