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香港乱象辨析之1 -- .对港人的一点有限印象

(2019-11-11 11:30:35) 下一个
       这篇文章断断续续写了挺久了,觉得感触很多,头绪也很多。一开始只是零零散散记录自己的想法,后来实在觉得不吐不快。本打算全部写完再发,现在看不现实,那就只好边写边发了,文章的例子也多是运动较早期的。评论先不开了,最后发完了再说。
————————————————————————————————————
       
       曾经的学习和工作中接触过一些香港人,总体印象不错,他们通常礼貌周全,做事谨慎细致,责任心强。当领导当老板的应该会喜欢有一些(不是全部)这样的下属。要说不足之处就是做人做事有些过于拘谨,在面对西方人时就更明显一些。朋友之间聊天,当说到有些谨慎到死板、细致到钻牛角尖的人时,最后常常发现他们都是香港人。比如听朋友谈起他们单位的某香港放疗技师,在给乳腺癌病人摆位时,对于这种照射区域巨大、靶区容易偏移且一直处于呼吸运动当中的病例固执地追求完全不切实际的毫米以下级别的精确度,某位年老的病人被长时间的摆弄,拍了14张验证图片仍不罢休且不听同事意见,最后逼得老太太放声痛哭,拒绝治疗。她反而很为自己的“高标准”自豪,后来科室领导只好把她调去另外的岗位。朋友接着说他们单位还有好几个有类似工作风格的人,问是哪里人,碰巧都是香港人。必须说明一点,我绝对无意将此作为全体香港人的刻板印象,我认识的香港人中就有既认真细致,又不钻牛角尖的香港人。只想说在我的观察和经历中,这种类型的人在香港人中很可能比例偏高。
       听说过也读到过一些在海外的香港人如何一边媚外一边欺负大陆人的事例,但我自己没有经历过。另外,见过的几个香港年轻人,给人感觉天真纯良,但不知为什么都有一种“弱”的感觉,是不够自信?性格不够刚强?眼界不够宽?还是思维不够敏锐深刻?似乎都不准确,但又都有一点儿。当然,这仅限于我接触到的几个,样本量太小,无法据此得出什么结论。
       中国有些有钱人羡慕香港的教育环境,到香港去买房、“占学位”,似乎觉得香港教育能兼得中西之长,这恐怕有些想当然了。西方教育尤其英美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自信、领导力和高超的表达能力,这方面笼统而言,港人比起大陆人来并没有什么优越表现,似乎统治香港百年的英国人一直藏着掖着,并没有把自己的绝招传授给港人,反倒是被印度人学去了不少。就中国文化而言,香港固然有不错的文化精英,比如“四大才子”,不过其中最出色的金庸其实是从吴越亚文化圈里出来的,而不是从南粤亚文化圈里出来的。香港人说话是在广东白话中混进部分英语,这样混杂是产生不了好的语言的。香港有相当部分的报章杂志文章是用口语化的语言书写的,读来真是“呕哑嘲哳难为听”,一点儿斯文也没有。其它非口语化的文章也有相当部分写得半文不白,读来颇有不顺之感。据旅京港人陈冠中说,香港没有经历过五四运动和之后的白话文运动,所以语言中保留了更多的文言。文言文固然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而白话文运动更是一场帮助中国走入现代的伟大的文化运动。我个人有个粗略的感觉,就是粤语尤其是香港话不太注重与时俱进,一些很老旧的俚俗仍常常使用,比如香港话把救护车叫“白车”,听起来不像是一种受过教育的人的说法。顺便解释一句,我懂粤语,也挺喜欢广东人,窃以为粤语作为口头语言在生活中说说还挺好,有其生动之处,但不能做书面语用。再比如港产粤语歌词里语句不通者比比皆是,还有这次反送中的抗议者们连写个最简单的标语都避免不了错字连连,实在是献丑于世,贻笑众人。由此可见,香港的中华文化教育也是很有问题的。这样说希望能给咱中产们一点安慰,富豪们有条件去香港买房子抢学位,就让他们去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