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看多伦多Gardiner博物馆,戏说西方陶瓷发展史

(2019-03-15 14:57:55) 下一个

 

上图是一只碗,产自英国,我们家吃饭用的。这只青花碗做工较精致,质地也较结实,平日洗碗磕磕碰碰在所难免,但都没有碰出豁口,可见做的不错。不过你要以为几百年前他们就能像中国人一样做出这样质量的碗来,你可就大错特错了。

  在多伦多的Bloor street与Queen's park交叉处有一家以陶瓷为主题的博物馆叫Gardiner, 里面自然也少不了欧洲陶瓷的有趣(黑)历史。从中可以看到保护与侵犯知识产权的战争早就开始了,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贿赂,间谍,偷秘方,猎取对方的关键员工等等,这些其实并非现代世界才有的。” 几百年前的欧洲人早就把这一切玩得滚瓜烂熟了,欧洲陶瓷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在中国瓷器出现之前,欧洲只有陶器,对,就是那些傻大笨粗的制品。

  下图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陶器,“文艺复兴”!“意大利”!一听就觉得高大上对不对?可你再看看他们造的物件儿,放大点儿近看,嗯,还不错,几乎要赶上半坡人的水准了。

  所以我们能理解自14世纪开始极少量的中国瓷器辗转多个国家最后到达欧洲人手里时欧洲人的惊奇。比起他们傻大笨粗的陶器来这些来自遥远东方的神奇物品坚硬而光洁,其上精美的图案与纹饰神光内敛(陶器的装饰性花纹只在最表面,而瓷器的装饰性花纹上面还有一层釉)。 “哇塞!此物只应天上有啊!怎么能想象凡人会拥有这样的东西!” “这肯定是神仙用的东西啦!它有神奇的功效,要是有人下毒它立即就能发现然后手机短信提醒你!” 总之就是各种迷信各种膜拜。??

  那个时代商路不通,流落到欧洲的中国瓷器极其罕见,普通人根本见不着,就算是贵族们也可能只是在某王室那里瞥过一眼,回家就能吹上十天半个月。到了地理大发现之后的16、17世纪, 荷兰与葡萄牙的海上马车夫们开拓并垄断了中欧贸易,来自明朝的瓷器开始以极高的价格出现在欧洲,立马就受到万众追捧。今天的所谓奢侈品们要是跟当年的瓷器比起来简直弱爆了,非王公贵族不能拥有,一般的土豪商人工厂主们摸摸自己的腰包也只有羡慕嫉妒恨的份儿。毫不夸张的说,瓷器就代表了尊贵、代表了地位,瓷器就是时尚,瓷器就是品位!

英国一位主教大人在某贵族家里参加了个party,主菜吃完上甜点的时候主人把20只瓷盘子装的甜点摆上了桌,为了匹配瓷盘子的不同反响餐桌上还摆上了一些装饰。主教大人震惊了,回到家里就奋笔疾书:“今天我看到了平生最靓丽的风景!摆在餐桌上的那就是一座人工的花园!”

  贵族们自然可以用昂贵的东方制品来炫耀奢华,彰显品位。可其他的小土豪小业主和广大中产们也眼热呀!“谁爱用那些傻粗的陶盘子和没品的锡盘子?我们也想用瓷盘子装甜点!不让用就是没人权就是歧视!” 为了满足广大欧洲人民群众的虚荣心,有人就发明了一种代用品 -- 奶油陶 (creamware), 就是在陶器表面裹上一层奶白色的东西使之看起来有点像高大上的瓷器。

  按说瓷器不但坚硬光滑漂亮,而且还耐热,用来喝茶喝咖啡(碰巧这两种也都是来自东方的高贵饮品)简直是再理想不过了,可问题是谁舍得?谁要敢动这歪心思,他老婆分分钟跟他没完:“烧的你!还想用瓷器喝茶?你咋不上天呢?那东西比黄金还贵,碰坏了算谁的?” 从此瓷器不仅是欧洲的时尚,还成了欧洲人的心病,念兹在兹绞尽脑汁想要自个儿烧,努力了将近个把世纪,能烧出来的也只是软坯瓷(因为他们不懂得瓷胚泥里需要加富含氧化铝的高岭土)。这种东西不坚挺,在烧制之前就容易变形,容易产生裂纹,烧成之后还不能装开水,否则会炸裂。????就这欧洲人已经宝贝的跟什么似的,逮着一件儿就能当成传家宝传下去好几代。

  时间来到了18世纪初,欧洲陶瓷史上一位重要人物登场了。此人叫奥古斯都二世,力大无穷,动不动就能给你表演一下手撕鬼子的戏码,说错了,手撕马蹄铁。一个不爽一拳就能在墙上捣出个洞来。于是在江湖上混了不少花名,什么强力王、铁手怪、萨克森的海格力斯等等,外号太多实在是叫不过来了,于是大家简称他“奥猛男” (Augustus The Strong)。可以想象这种人物要是出身普通家庭的话最多也就是个游侠或者混混,没事儿打抱个不平或调戏一下良家妇女什么的。可问题是此人出身高贵 -- 萨克森选帝侯、立陶宛大公、波兰国王,哪个头衔都能吓人一溜跟头。

  有一次小奥跑到柏林串亲戚(我也不知道什么亲戚,反正那会儿欧洲的王族们不是近亲就是远亲),在柏林地标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他们家的夏洛腾堡宫中他看到了终生难忘的一幕,该宫殿瓷器厅的一整面墙都布满了珍贵的中国瓷器,那可是一整面墙的中国瓷器啊!小奥立即表示这个实在没法淡定!姓腓的你也太嚣张了,哥我要是忍了我就不叫奥猛男!

  小奥是个行动派,回家就开始谋划,派人四处收集情报,看准了目标之后,果断派人出手把 Johann Friedrich Bottger 等一干炼金的、炼丹的、做科研的都绑到了自己的地盘儿关进监狱,各种威逼利诱,最后撂下一句狠话:“你们看着办!” 都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其实重压也一样好使。这帮人一通折腾,最后硬是把耐高温的窑炉和硬胚瓷的配方折腾出来了,那是1709年。?这个秘密得值多少钱?!无法想象!这可是古往今来最值钱的技术秘密,什么集成电路芯片一类跟它相比完全就不在一个层次上。奥猛男一想到这儿就呼吸变粗目露红光,这个机密必须坚决绝对毫无疑问不打折扣地守住!奥猛男下了决心,命令把磁窑建在悬崖峭壁上,只留一座吊桥出入,所有相关人都关进去,无关人等禁止出入,这个地方就是德国梅森。从此,“奥秘”这词就成了瓷器专用,你要打听事儿都不用提瓷器这两个字,只要一提奥秘大家就都表示懂了,然后立马竖一根食指在嘴唇上,毕竟奥猛男的铁拳可不只存在于传说中。

  奥猛男这回可抖起来了,整个欧洲都拿红眼睛盯着他,盯着梅森这块地方。小奥把梅森的瓷器卖给全欧洲的土豪们,然后他自己再用雄厚的财力去收集真正的东方精品,收来的中国瓷器不但能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占有欲,还能用来做样板山寨,呃不,“借鉴”成梅森瓷器。别看人小奥长得像个粗人,其实小算盘打得啪啪的。??

  你是不是以为小奥这就算报了一箭之仇了?没有!这不算完!当初腓特烈给小奥的刺激实在是太深刻了,小奥打算用实力碾压他,“你不是有一面墙的中国瓷器吗?那我就修个宫殿,每个房间都放满中国瓷器。让你给哥写个大大的'服'字!”

可惜天不从人愿,奥猛男没能活到自己梦想成真的那一天。他毕生攒下了近3万件中国瓷器,这是除了中国本土外最大的中国瓷器收藏。这3万件除了被后人处理变卖以及被俄国人趁着战乱顺走(后部分归还)之外,现在还剩八千来件。各位看官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要是有机会去德国的话,别忘了去德累斯顿拐一圈,搂一眼奥猛男的收藏。

  除了在萨克森建立了绝对砖制之外,奥猛男在政治上无所建树。对于英国人搞的光荣革命限制王权那一套,奥猛男嗤之以鼻:“切!少来忽悠我,都图样图森破图拿衣物!还得是砖制才能让你集中力量办大事啊!” 奥猛男深有体会地感触道。

奥猛男死于1733年,身后留给儿子奥古斯都三世的不但有庞大的东方瓷器收藏,还有全欧洲羡慕嫉妒恨的焦点 -- 梅森的瓷器工厂。小小奥继承了老爸的财富却没能继承得了老爸的盖世武功,可以预见,麻烦总会来的。

老腓特烈也死了,王位传给了腓特烈二世。问题是小腓特烈可不白给,两膀一晃千钧之力,马上步下百丈的威风,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一般。咳咳,嘴滑了,那是张飞。不管怎样,道理是差不多的,小腓特烈后来史称腓特烈大帝,那是什么人物?三下5除2就把小小奥的萨克森给灭了。这个按正史说是小小奥在七年战争中选错边了,没能跟代表着伟光正的腓特烈大帝保持一致,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两家还是从瓷器上结的梁子。要不怎么普鲁士人占领了萨克森之后别的都顾不上就只是一门心思地先把梅森瓷窑的工匠们掳去柏林?

  梅森引领风潮快半个世纪,其它人可也没闲着,比如维也纳来的Claudius Innocentius Du Paquier 早早地就在梅森周围踅摸了好几年了。也不知道是不是老杜帕的爹娘天生幽默,给孩子起名时都带着反讽,否则为什么叫他无辜的杜帕?你就一心怀叵测的商业间谍,你要无辜谁不无辜啊?估计这世界上人要是缺点儿什么就喜欢在名字里加上它以示安慰,比如某某某民主共和国,嘘!打住!

杜帕处心积虑地游荡在梅森四周,小心翼翼的结交任何能跟梅森磁窑沾上边儿的人。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努力,杜帕终于偷偷搭上了两个梅森瓷窑工厂里的工人。杜帕如获至宝,立马带着他们返回维也纳,开设了欧洲第2家能生产硬胚瓷的瓷器厂。?

偷来的技术不够全乎,维也纳瓷器厂的东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比不上梅森的,工厂一度风雨飘摇,管理也就很难像梅森那样严密。过了几年,杜帕的搭档,从梅森出来的Christoph Conrad Hunger 出走威尼斯,自然也就把“奥秘”带给了意大利人。

  又过了20来年到了1745年,维也纳瓷器厂的一个小学徒 Johann Jacob Ringler 施展美男计,泡上了厂领导的女儿并且借机偷走了“奥秘”。这厮不单道德品质有问题而且特爱装A和C之间的那个东西,于是就奔走德国各地冒充专家,到处给人指导并出卖技术。经他手在德国建起了7座瓷器厂。“奥秘” 终于流传开来。

德国各地的公爵王子们这回腰杆终于硬起来了,时代变了,当初那些只能看着梅森眼馋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咱们也都可以觊觎一下瓷器厂了!有王子甚至声称:磁窑这东西得是王室标配,要是我没有的话以后见了其它的王兄王弟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原话说得稍许圆滑些:磁窑代表了王国的荣耀与尊严。切!)。

  凑热闹赶时髦这种事怎么可能少的了法国人?要说起时尚来巴黎人的眼皮子里可曾夹过谁么?什么,?您说德国(尽管那会儿还没有德国)?那不是一群乡巴佬嘛!凡尔赛宫可一向是欧洲时尚的风向标,比如拼命往身上喷香水打香粉就是坚决不洗澡啦,或者往脑袋上戴可笑的假发套子啦等等,要的就是这个份儿!

1684年几位法国大使从泰国给太阳王路易十四带回来1500件中国瓷器,这可了不得了!中国风立马燃爆巴黎燃爆法国且经久不衰。?皇帝陛下的财政大臣立马宣布:像瓷器丝绸这些尊贵的东西一律属于皇家专营!言下之意你们一般平民百姓该干嘛干嘛去,少往这儿凑和!等过些年路易十五上台后甚至亲自参股瓷器厂以讨情妇庞巴杜夫人的欢心。让把磁窑都建在情妇她家旁边,简直恨不得干脆就搁她家厨房烧瓷器,如果能够这么做的话。就这还得多亏法国后宫不兴宫斗,要不这事肯定不能这么算完,“凭什么只给那个小骚蹄子?姐姐我让她尝尝麝香的滋味!” 法国王后会如是想。

  要说法国人确实有时尚天赋。十八世纪上半叶德国梅森瓷器凭领先的技术独占鳌头,等到了18世纪中叶梅森瓷衰落之后,法国产的瓷器就开始凭着自己的式样和花色引领风潮,也让那些皇家专营瓷器商们赚的盆满钵溢。一直到了近十八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爆发,才打破了所谓皇家专营的陈规陋习。

  英国又是另一番景象。英国人在造瓷器这个事上后知后觉,欧洲大陆上的小气鬼们一直把“奥秘”瞒着海峡对岸的英国人,不让英国佬知道,甚至直到1750年英国人才开始造软胚瓷。?只是英国佬有个好处,尊重市场规律,不搞所谓皇家专营那一套,也不搞市场保护。不过英国佬也有自己的那一套轧苗头的小阴招,他们把英国造瓷器的地方改叫“新广州”,言下之意我这儿才是正宗山寨。这就像中国现在弄个楼盘不叫“赵家庄”、“刘家坟”而叫什么“香榭里谢”、“阿尔卑斯”差不多。风水轮流转,谁都有老土的时候。

  咱这里必须说一句,以上这些历史都是他们欧洲人自己的说法,什么怎么科研攻关啦,怎么技术封锁啦,又怎么把“奥秘”偷来盗去啦等等。不管怎么着,这都是发生在欧洲人内部的事,而且也过了几百年了,他们可能觉得厚厚脸皮也就说开算了。可是他们当初怎么偷的别人的东西他们就实在有点儿抹不开说。没关系,我帮他们说。

十八世纪初有个法国耶稣会传教士Francois Xavier d'Entrecolles,中文名字叫殷弘绪,此人整了一些法国洋酒来并借此在康熙跟前混了个脸熟。在那个充满奴性的年代全国都围着一个人转,你要能跟康核心说上话,那下面的谁敢管你?于是这个洋人就在景德镇泡了七八年,直到把制瓷技术摸清了之后,于1712年一封长信写给了自己的老爸,说这个技术对欧洲有用。中国人制瓷的技术从此开始流失于西方,后来过了些年耶稣会还把这些资料发表了。所以上面他们自己的那套说法你也别全信,最起码法国和英国的制瓷技术发展就离不开从中国偷的这些资料。

  那个年代的欧洲瓷器对中国瓷器各种抄袭各种拙劣模仿。瓷器厂也别无选择,客户就认这一套啊!中国元素才代表品位,欧洲风格那多老土啊!后来有一段时间清兵入侵中国打仗,买不着中国瓷器了。海上马车夫们急得跳脚,无奈之下,一拐弯儿就奔日本了。

话说日本在明朝时期丰臣秀吉侵略朝鲜被明朝胖揍一顿,不过东瀛鸡贼们贼不走空,临走还从朝鲜绑了一批工匠回去。那会儿朝鲜的技术可比日本牛多了,没办法,离中国近跟中国铁嘛!日本人借机就从朝鲜拐弯抹角学到了中国的制瓷技术,刚好赶趟。

马车夫们满载着日本伊万里瓷器一边开船一边盘算:反正客户们都离着十万八千里,对远东这边儿情况稀里糊涂,回去就告诉他们都是东方瓷器,都高大上就完了。

别说,还真好使。欧洲人有一段时间买不着中国瓷器了,盼的眼都绿了。一看到这是从东方来的瓷器,真正进口的洋货,没二话先抢回来再说,手慢点就没你的份儿了。“什么?日本瓷器?日本是哪儿?东方不就一中国吗?日本肯定是中国的一个省吧,还有一个省不是叫景德镇嘛!这我都知道。” 于是日本也就搭着车狠赚了一笔。只不过欧洲人烧陶烧瓷以前都是直接山寨中国原版,现在只好山寨日本了,山寨的山寨,形成了山寨链。等过了几十年中国局势稳定下来恢复瓷器出口,日本人就又没戏唱了。

  下图这个是中国原版的“夫妻恩爱”(原作无名,我给起了个,贴切吧?)

  这个是日本山寨版?,表情立马差了许多意思。

  这个是英国的山寨平方版?,那就差太远了。

  再看看咱们耳熟能详的司马缸砸光,中国原版。?

  日本盗版

  维也纳搞笑版?,这是打算开练如来神掌吗,那位小帅哥?

  说实话中国外销瓷都是民窑的,比起官窑来堪称粗制滥造,但那个年代在欧洲土包子们的眼里就已经足够惊艳了。宋瓷就更别提了,估计拿给他们也欣赏不了。

一直等到十八世纪最后一年英国人约瑟夫保尔森把牛骨粉掺入瓷胚中从而烧出了骨瓷。骨瓷坚固光洁,细腻精致,从技术上可说青出于蓝,欧洲人这才算在瓷器这件事上克服了盲目崇洋心理。英国人1794年曾沾沾自喜地把瓷器作为礼品送给清朝皇帝,意思是:看看!学生也能跟老师一样做出好瓷器了!

  欧洲人的技术发展越来越快,而中国的制瓷水平从嘉庆年间开始就每况愈下。那位说那中国人在干什么呢?问得好!中国人那不都忙着呢嘛!下层的得先想办法塞饱自己和家人的肚子,其它的都顾不上;上层的分两拨,一拨是脑筋够使的,在忙着宫斗,互相陷害互相下药,另一拨是脑筋不够使的,就天天在御花园对着她们的皇阿玛唱“你是疯儿我是傻”;那还有middle class呢?没皮没脸的那些在忙着溜须拍马好混个一官半职,这样三年下来就10万雪花银了,有皮有脸的那些则被文字狱整得七荤八素欲仙欲死,那确实是什么也顾不上了。合着整个国家就没几个干正事儿的?基本如此,要不怎么英国使节马嘎尔尼在乾隆末年北上途中看到中国人抢他们喝完倒掉的剩茶叶泡水喝?不提了,说起来就让人郁闷。

有说法认为欧洲的这些瓷器工厂实际上诱发了工业革命。原因是这些工厂在当时规模较大,一来是需要管理很多工人,二来瓷器的制造还需要流水作业,这就很有点现代工业的意思了。当然,我估计没人好意思说西方的工业革命还多亏了咱中国人,我们中国人造瓷器造了那么多年也没见诱发点什么出来,关键还在于体制与文化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1)
评论
JustTalk 回复 悄悄话 学习了!谢谢!
la-vie 回复 悄悄话 谢谢你的鼓励,癌症被我们战胜了。
Erg 回复 悄悄话 手机上的表情符号发到这儿就变成问号了
Erg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思韵如蓝' 的评论 : 欢迎蓝妹子来串门儿????,你要想去看展览,最好这两天去。艾未未的热门展出应该还在。很多人排队看他的展览,应该是挺对老外胃口的。不妨一看。
Erg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郭三才' 的评论 : 你也咱土狼屯老乡?????老乡好!
Erg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淡定哥' 的评论 : 同意,我也点了一下
Erg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gx123' 的评论 : 谢谢
思韵如蓝 回复 悄悄话 二哥有文化,有幽默,写得趣味横生。读到历史,人物,技术,还有...体制。哪天也去那里瞅瞅。
郭三才 回复 悄悄话 我也去过,没楼主这么博学,啥门道都没看出来哈。
淡定哥 回复 悄悄话 还有一个大原因,中国的制瓷工艺秘方被西方盗取了
gx123 回复 悄悄话 bravo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