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217)
2007 (225)
2008 (142)
2010 (96)
2011 (174)
2013 (239)
2014 (120)
2017 (1)
2023 (348)
2024 (102)
2025 (4)
一个公司股票的市价,乘以该公司发行的股票数量,就是公司市值。这是经典算法。这个算法是股市泡沫的藏风洞,是公司不实财务报表和创造性会计的漏洞之一,使得操控股价成为公司高管侵蚀小股东民众财富的手段之一,使得公司治理短期化、投机划、严重损害投资人利益,使得公司丧失长远目投资标动力,造成整体经济出现过多的热钱投机而缺乏实在的投资。
为什么股价乘以股数得出的公司市值不真实?原因很简单,就是不可能所有股票都按照这个股价卖出去,公司股票抛出百分之十到股市就有可能使得股价跌至分文不值。按照所有投资理论,股票价格包含了许多看不见的市场信息,如果百分之十的股票被抛到股市上,股票下降使得股市认为该股公司出现问题,会导致抛售惊恐,股价会恶性下跌。反之,以一定速率在股市上收购一个股票会把该股票推高,甚至推高成泡沫。
这个不真实的股市市值计算,是公司高管操控股价谋取年终奖金的基础。公司高管可以在年底释放一下商业性息,如与某公司有大订单意向,或者针对券商计算股价的公式,以变化存货等手段,或者使用“橱窗会计法”,改变公司财务报表的某些关键指标,以此抬高公司年终股价,以如此增加的市值计算出高管任期为公司创造多少“财富”,然后按照百分比提成年终奖金。如此年复一年,最后支持不住,股价就会一夜暴跌。这种现在在股市上屡见不鲜。如著名的安然事件,就是年年走高的蓝筹股一夜破产。
由于经理对股东负责的业绩按照股价行情来做为指标,经理缺乏长远投资的动机。当然,投资决策理论上由股东决策,然而,如今上市公司大部分股份是股市众多散民,实际上决策的是大股东兼高管,大股东兼高管可以有高管工资奖金收入,不必太看重股票收入,因此有股市上市就是股市圈钱的说法,直接就是坑散民,更恶劣的就是破坏了股市把储蓄转为有效投资的市场功能。造成如今投机热钱多,想投资的没有项目,想融资的项目无法融资,股市配置资本的市场机制失效。这种现象,是2000年来股东散民化的现象。
股价计算市值的另外一个弊病是财务报表的资产波动问题。安然事件以后,美国通过Sarbanes–Oxley 法案,有求公司金融资产要按照市值计算,由于股价波动幅度大且不反映真实经济价值,造成金融机构公司无缘无故破产,即按照市值计算资不抵债。
那么,一个公司的真实市值应该是多少?股价是反映了某些市场性息,但认为股价包含了所有市场性息是不正确的。公司市值一个更科学的估算方法,应该是所有股票持有人的持股数量乘以他们购入该股时的成本(即他们购入这些股票所付的价格)之和。简单给个例子,如某公司一共有二万股股票,分为两个股东持有,甲持股一万,甲投资时以每股100元购入这一万股。乙持股一万,乙以每股200元购入这一万股,那么,无论现在市场要价叫价是多少,只要没有新的交易,公司市值就应该是10000X100+10000X200=三百万。而不是最后成交那一股的价格乘以两万。
原则就是这样,具体实施当然有很多性息系统和会计规则的更新和细化才能做到。这样一来,我们就有每股平均个股价格,上边例子就是每股平均个股价格为150元,可用作公司金融资产的资产实际计算价格。这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公司市值参数,不为几个金融机构操控某天某股价所大幅度左右。也为股民提供一个可靠参数,即市价如果高于个股平均价格,表明大部分股抛出都有利润,有价格走低压力;反之有价格走高压力等等(当然,按照不同价格理论或者结论不同,但是,个股平均价格可以提供一个参数,补充许多遗漏的市场性息)。个股平均价格可以堵塞由于操作个别交易制造虚假市值的漏洞。
以前股东知道的商业性息比高管多,高管更多是业务操作。如今即便是Instition持有分析公司财务报表,也是高管内部商业性息多。所以,这十多年高管收入猛增,即高管收入占投资比例高了很多,尤其是年终奖金等。高管收入不是小股东和一两个Instition能够左右。股东不满,要解雇他还得给一大笔遣送费。
咱虽然从来都是把股东大会的邀请信直接扔垃圾堆,可是股东的所有好处咱也一个不少啊。再说了,每次公司并购,都基本是股票市价加上 50% 的溢价。这完全说明了美国股票市场的准确。
“2000年来股东散民化的现象”是你的臆测吧?Institutional Holdings 好像从来没有过大的下降现象啊。如果真有的话,那股票市场还大有前途啊,因为 Instition 必须增加持有。
长期有定期分红且每季度分红都比较稳定的股票,股票价格比较实在。但如今,这种股不多了。可乐股价现在是多少?这种价就是不要散民投资的价,散民投资,每次股东大会就会基本所有股东都到。您参加过几次股东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