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217)
2007 (225)
2008 (142)
2010 (96)
2011 (174)
2013 (239)
2014 (120)
2017 (1)
2023 (348)
“政治家的责任是对一个瞬息进行斗争,而且不要追求永垂青史”
---------基辛格
“与其溺于人也,宁溺于淵” -----------中山王错鼎铭文
我在《资治通鉴》卷三 评说 (4)中评论燕哙时,将邓小平与戈尔巴乔作为正反两例试图验证燕哙的历史经验。由此引发了中苏两国改革孰优孰劣的问题。有网友依然认为中国的改革为短视行为,苏联的政治改革是正确的长远之计。这是我引证例子不当之故,原文想说明一个论点,却导致了其它的争论。不过,与网友的争论并没有否定我原文主要论点,而主要是争论论据例子的不相认同,这也是好事,这开阔了我们的思路。
如果以将来俄国可能会强于中国来评判中苏两国改革孰优孰劣的问题,那要等将来才能证实谁的观点正确。但从《物质循环》系列观点来看,问题要清楚很多。
早在一战以前,俄国已经是工业强国之一,已经进入了全球物质循环系统里边,而中国实际上是改革开放以后才进入全球物质循环系统里的。所以,争论中苏两国改革孰优孰劣在一开始就缺欠可比性。但从全球物质循环角度来看,其优劣胜负还是有可评可点之处。
正如《物质循环》系列的(15)中说到的,当今经济基础是全球物质循环,但国际政治还停留在农业时代,即人类没有一个与全球物质循环对应的稳定的代表人类共同利益的全球社会和政治秩序。冷战时期,美苏争夺的是谁的全球政治模式能够主导全球物质循环,苏联解体以后,美俄的矛盾,有回到了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美俄的矛盾,成了同在全球物质循环中间,在基本上是美国主导的国际政治秩序中,为各国利益各自争夺更大的物质循环份额。及苏联政治改革只是恢复了俄国国际政治普通一员的地位。
中国的情况就不同了。中国在改革前还是农业国家,在国际政治格局中是处于南北世界中的南半球,还不是全球物质循环系统中只一员。改革后不单挤进了全球物质循环,而且取代了前苏联的地位成为与美国竞争国际秩序模式的对手。就国内政治经济生活而言,或许俄国不比中国差。但就国际大势而言,俄国的国际地位倒退一百年,而中国的国际地位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百年前中国根本就不是国际政治中有独立国家意志的一员,只是列强瓜分势力范围的角逐场。由此不难看出中苏两国改革孰优孰劣。
问题是,中国何苦跟美国来争呢?像俄国一样在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内分一杯羹不就算了吗?实际问题也就在这里。俄国两亿人口有可能以其百年在全球物质循环系统内的既成事实在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中分一杯羹。而中国十三亿人口要融入全球物质循环,即便中国愿意将就美国的国际秩序,美国也没有能力接纳。关于这一点,我在《资治通鉴》卷七 评说(1)以及《物质循环》系列(十六)和(二十三)有相关论述。中国是背水一战,置死地而后生,这就是中国改革可喜可贺的方面。
你可以谷歌一番“陈经”和“葡萄”,分别加上“经济”和“中国、印度”等,应该不难找到。我与他们也没私交,只是在网上看到就转过来了。
你原来博客里的两个收藏,还没来得及看,就没了,能发个给我么,上面这些话跟这句无关啊,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