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乎?
关于人性善恶的讨论,是哲学大题,不会休止也难以结论。
什么是人性?可有两种说法,一是哲学意义上的人性(humanity),指的是人之所以为人而异于其他动物的情感行为。是人类专有的特性。人们常说某人残暴,丧失人性,禽兽不如,指的就是这个人姓。还有一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性(human nature),指的是人作为人这个物种所具有的所有情感行为。是人的自然属性。告子有一句话,常被塞到孔夫子的嘴里, 说,“食色性也”。指的就是人的这种自然属性。
那善恶又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利人的行为情感是善,损人的行为情感就是恶。
善包括仁慈,温和,恭敬,孝顺,诚实,守信,公平,宽容,谦卑,刚正,坚毅,勇敢,爱护,关怀。
恶包括自私,贪婪,吝啬,嫉妒,挑剔,自大,傲慢,尖酸,刻薄,虚荣,拜金,庸俗,凶狠,残暴,说谎,欺骗,偷盗,抢劫,跋扈,猜疑,固执,浮躁,霸道,计较,小鸡肚肠,睚眦必报。
以上种种,难以概全。每个人的人格中都具有以上这些人性,不同成分的多寡,强弱,组合,形成了不同的人格特征,也造就了大家是不同的人。
中国文化中关于人之初性本善或性本恶的争论,一直很热闹。还有无善无恶之说,也有既善又恶之论。他们都有例证来说明自己论点的正确,也有很多例证来反驳其它论点的谬误。无论哪一种论点都强调后天对人性的影响和决定作用。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告诉人们环境和社会因素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非常大。在和谐的社会里,人性趋向善,正像水向低处流。在动荡的年代中,恶棍当道,刁民遍地,人性趋向恶。这些论点都轻视了人的天性(动物性),而强调了人的习性(文化性)。错莫大焉!
个体人性之善恶其实是先天已经决定的,基因已经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后天的影响中物质的因素又要大于情理的感化,文化教育影响甚微。不述大论,举两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一下。
所有唐氏综合症的患者都相当仁慈,不具恶念,为人和善,不伤人,不损人。后天什么因素都不影响他们的情感行为。
一个城市如果对铅含量进行管制,整体污染下降,20年后该城市的犯罪率会大幅度下降。纽约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是朱利安尼的功劳)。如果铅污染严重,数年后这个城市的犯罪率也会随之升高。
这里想讲的是,人之初,性已定。善恶基因,己决终生。后天影响因素中,物质大于情感。什么情理感化,个人经历,文化教育,有影响,但甚微,更多的是让人学会怎么去伪装。
我相信,在不太远的将来,科学家们将会找到是哪一段基因决定着人性的善与恶,是哪一些物质和元素影响着人类的情感行为。
人性的善恶不但受后天的社会文化影响不大,更无关乎人的贫富,强弱,智愚和美丑。人性的善恶在不同的文化中内涵也不一样,它包含着意念,行为,言语与态度等因素。
爱是人性中最光鲜的善良情感。所谓爱也就是为所爱的人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为我的父母,我的爱人,我的子女,我的家园和我的祖国,随时准备牺牲一切。为我的朋友两肋插刀,为我的理想赴汤滔火。但当这个”我的”与“非我的”发生冲突,你爱憎分明,你保家卫国,英勇战斗。你站得高一点看, 这种爱,也是另一层次的自私,不是善。那爱还是善吗?
偷盗是最常见的一种恶行。一个人因饥饿而偷食时,如果给自己吃,一般不会予以谅解,也算是恶。但如果自己不吃,给别的饥人吃,那就是善,而且似乎很伟大。 那偷还是恶吗?
哺乳纲动物是不吃同种的,在灾荒时候,人会去吃人,此刻人性己低于猫犬属。又搞出个易子相食,这又算什么?人性一定高于禽兽吗?
人有善恶之别,好坏之分。同时也是相对的,复杂的。所谓的君子好人也会干坏事,恶贯满盈的坏蛋也有助人为乐的本能冲动。
善良包括两部分,一是善心(善端,善念),二是善行。有善心而无善行,称伪善。无善心而有善行,叫作秀(假善以莠)。
人类善恶的本性存在于个体的内质中,外部的生存环境让它们有不同的表达。弘扬真善,人道公正的世界,恶质会受遏制。而在奸人处处得利的群体里,恶质就会膨胀。所以社会环境因素不是改变一个人的善恶本性,而是让一个人的善恶本性如何表达。
人类的生存本性是趋向安全,饱暖,富足和希望。文化,制度,法律的产生,必须有利于人性中善性的表达。一个法律健全,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健康,观念崇高的社会,必然是人类幸福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