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被内耗多久了?
你生活中有没有出现过这些状态:
明明什么都没做,但就是感觉特别疲惫;
别人的一句话,会反复拿出来咀嚼好久;
习惯抱怨吐槽,却很少做出行动去改变;
每次想要去尝试什么的时候,脑子里浮现的都是负面的设想。
这些现象,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内耗。
我有一段时间内耗特别严重。
因为短视频的冲击,公众号已经被称为“古典自媒体”了,以前做公众号的人纷纷掉转船头,去短视频领域里瓜分地盘。
虽然心里明明知道,这是一个大趋势,我应该去尝试短视频。
但是每当我有拍短视频的想法时,脑子里就会冒出来各种声音阻止我:
你适合躲在文字后面,不适合出镜面对用户;
写作才是你的主场,而你在口头表达方面很笨拙生涩;
短视频的时长很短,根本无法在几十秒内输出有深度思考的内容;
你也没学过拍摄、剪辑,什么都要重头开始学......
明明可以马上行动起来,但因为内耗,这个计划整整拖了一年才开始真正做。
《反内耗》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话:
“知道...却做不到...的纠结背后,是无止境的自我战斗。
而当身心资源全部用于自我战斗式的内耗时,我们无力应对哪怕一点点的挑战,也无力做出任何有意义的改变。”
内耗像一场发生在大脑里的战争,你还没来得及采取行动,它就已经把你仅剩不多的心智资源消耗殆尽。
本质上,我们都是思维的囚徒,生活中的大部分烦恼,都源于想的太多而做的太少。
你呢,被内耗拖了多久了?
有哪些想法计划还没行动,就被扼杀在无休止的内耗里?
02
为什么你会被内耗?
思维反刍
思维反刍,就是对所遭受事件的原因、结果和对事件的感受进行的无法控制的重复性回想。
简单来说,就是一件事情发生了就过去了,但是内耗严重的人会在脑海里反复把之前的事情倒带。
然而心智资源,也就是我们说的带宽是有额度的,一旦用于自我战斗上,就没有多余的额度来支撑行动,完成目标了。
[反刍思维(Rumination):抑郁发作的危险因素- 每日头条]
自我攻击
内耗过多的人有一个特点,特别擅长“找茬”,尤其是找自己的茬。
一件事儿没做好,他们会归因于自己不够好。
他们给自己的评价往往低于周围的人给他们的评价。
我有一个朋友,跟别人说话的时候,别人一个微小的负面反馈,她就会开始“攻击”自己,“好吧,可能是我太笨了”、“我性格太软弱了”......
这些自我攻击行为的背后,源于缺乏自我同情,对自己不够接纳。
长此以往会降低我们的自我效能和自控力,也丧失向着自己的愿望行动的能力。
[了解自己的才干,停止自我攻击- 资讯咖]
丧失视角
丧失视角,就是将注意力聚焦于负面的、坏的一面。
简单来说,就是桌上有半杯水,丧失视角的人会看到半空的杯子,而获得视角的人则会看到半满的杯子。
我有个朋友,前段时间有一个升职加薪的机会,她一直很纠结,不知道应不应该跟领导开这个口争取这个机会。
因为这个机会有很多人都盯着,她担心自己不够格,不想让领导为难,更害怕被拒绝。
明明想要,但又觉得自己得不到,所以告诉自己,算了吧。
拥有丧失视角的人,往往会逃避挑战,为了避免脑海中预想中的“拒绝”、“失败”,心甘情愿放弃一个个唾手可得的机会。
[群体心理学如何研究国际关系-中国社会科学网]
03
内耗终结三部曲
我很喜欢杨天真。
杨天真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清晰干脆、几乎没有什么内耗的人。
想到就去做,和自己目标不一致的事情都放弃。
“我是典型的放弃型人格。
就是人生先找目标,与目标无关的事情都放弃。
我会在目标中拆解它的价值和维度,有非常清晰的价值排序:
什么最重要,什么其次。
然后再根据清晰的目标,就可以抵抗外界对你的评价和干扰。
我如果决定要做一件事情,除了全力以赴之外,剩下的就是舍弃,舍弃之后,其它就是承受。”
“我觉得每个人的自律都是有额度的,我把我所有的额度都用在了工作上。
在其他事情上,我是零信用。
坚持饮食,坚持跑步,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我确实做不到,所以在做不到的事情上面,我就选择放弃。
在能做到的事情上就一往无前。”
如果生活、工作中我们都能那么干干脆脆,不拖泥带水,那么我们会少很多遗憾和后悔。
设想最坏的结果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到心动这件事儿,她说自己其实一直觉得很后悔,没有在高三的时候对那个喜欢的男生表白。
所以直到现在,她都难以放下这件事。
虽然从未期望两人的关系有什么结果,但她觉得当初那份心意,对方应该知道。
但她无法开这个口,因为男生现在是她的“好哥们儿”,觉得说出来两人的关系会很尴尬。
我问她:你害怕失去他吗?
她说:不怕啊。
说出来的那一刻,她突然想通了:对啊,我都不害怕失去他,为什么还怕跟他袒露自己的想法呢?
于是那天晚上,她打电话给了她喜欢的男生,结果也并没有她想得那么糟糕,男生说“谢谢你喜欢我,让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值得被喜欢的人”,说完之后他们选择继续做好朋友。
所以下次,再纠结挣扎的话,就试着问自己: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如果你连最坏的结果都不怕,那为什么不去做呢?
不要问“要不要”,而是问“如何做”
我把人生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要不要”,另一种是“如何做”。
“要不要”模式,就是花大量的时间、精力耗费在“应不应该”、“要不要”这样的问题上,例如“应不应该回老家?”、“异地恋要不要分手?”
这样的模式就是高耗能模式,它只会让你更加纠结,而且源源不断地消耗你的心智资源。
“如何做”模式,就是直接回到目标本身,将关注点集中到下一步的行动上,“如何待在大城市”、“如何维持异地恋”。
“如何做”模式就是节能模式,一旦有了想法就会马上开始行动。
我曾问过我一个很少内耗的朋友,因为很少听过她的吐槽抱怨,不管是跟男朋友异国恋,还是一个人搬家。
我问她:你是如何做到不去抱怨的?
她说:很简单啊,就问自己,这件事儿是不是必须去做,如果答案是yes,那么抱怨也没什么用,直接去做就行了。
即便过程有点儿艰难,但是我会告诉自己,“一切都会过去”,所以当下的问题也显得没那么难以忍受了。
[Image]
所以下次当你脑海里浮现“要不要”、“应不应该”这些问题的时候,你可以问问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然后把精力放在下一步的行动上。
行动起来
行动是抵御一切内耗和焦虑的良药。
你会发现,内耗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做一件事情之前,会把整个事情都预想一遍。
然而,没有行动,你遇到的所有的困难、挫折和失败都是臆想。
只有行动起来,你才会得到外部真实有效的反馈,有问题就去改进,有障碍就去铲除。
不努力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呢?也许努力之后会发现自己是真的不行。
行动后的失败,也比站在原地一动也不动瞎想好。
04
抱怨真的无用
[抱怨無用- 知識]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微博投稿,一个网友说自己的孩子被确诊为自闭症,为了照顾孩子,老公辞掉了工作,每个月家里还要承担高昂的康复治疗费用。
但这位妈妈写下的一段文字描述,深深打动了我:
我发现人有一个特质,那就是你刚好能够承受你所遭遇的。
自闭症是一个上帝掷骰子的随机事件,刚好砸到我头上,我尽力去理解这件事,这样我才能走下去,爱孩子也是理解这件事的一部分。
我有属于我自己的对抗日常生活的方式:
一是看书看剧,当我在各种各样的心碎前流泪,那一刻悲伤就会因为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得到稀释和疏解。
二是买漂亮衣服,即便有这种经历,我竟然仍然爱美,日常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
我想这就是真正的不内耗,接纳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并且明白自己始终有选择。
那些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我们无法阻止和改变,既然抱怨无济于事,不如转身拥抱它。
然后迟早有一天,把生活丢下的一颗颗酸柠檬,酿成甘甜的柠檬味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