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露妈的闲言碎语

过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力争不做乏味、油腻的中年女人
正文

难忘采访庆祝世界反法西斯胜利50周年

(2018-11-08 10:12:36) 下一个

 

1995年5月9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战争,使世界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这次战争长达6年之久。战争蔓延到亚洲、欧洲和北非近40个国家以及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战争中军队与平民伤亡超过9000万。苏联人死2700万,经济损失四万亿美元。德、意、日法西斯的铁蹄践踏了20多个国家,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

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成立了反法西斯同盟。到1945年成员国达到52个,经过长达6年的英勇卓绝的斗争,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终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1945年,中国人民经过8年的浴血斗争,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中国参加庆祝活动的意义

1995年1月20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来信要求中国去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参加庆祝世界反法西斯胜利50周年活动。叶利钦是1991年,苏联解体后当选的俄罗斯总统。

俄罗斯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西部。 辽阔的疆域、丰富的自然资源、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庞大的军事力量,不失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国,超级核力量的大国。尽管苏联加盟共和国已经解体,其强大的军事组织已遭削弱,但俄罗斯继承下来的军事却不容低估,其军队人数及技术装备仍属世界一流。俄罗斯境内的军队216万、陆军77万、空军19万、海军35万、防空军23万、战略火箭部队28万、铁道兵部队、建筑部队34万。

1995年2月,外交部召集部内外协调会议,讨论“中国要不要去参加?”当时,大家都认为,今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50周年,不同于往年的庆祝活动,从外交上考虑,我们参加了对提高中国的外交地位有好处,顺便也利用这个机会,接触些人。4月,我国通过外交部宣布了江泽民接受邀请的消息。

江泽民参加莫斯科庆典,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俄罗斯人民和军队作出巨大贡献的尊重。同时,也向世界宣布: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5月7日,英国首先举行庆祝活动。

5月8日,法国举行活动,有80多个国家参加。

5月9日,莫斯科举行卫国战争胜利日活动。

9月20日,美国要在檀香山举行战胜日本的活动。

10月,联合国在纽约举行成立50周年的活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很长时间的考虑。1995年4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决定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去莫斯科参加活动。美国总统克林顿也同意去。

当时,俄罗斯为什么邀请那么多国家的领导人去莫斯科呢?俄罗斯有自己的考虑,是想向世界表明突出俄罗斯在世界大战中的贡献,而西方一意贬低俄罗斯的作用。庆祝诺曼底登陆,要讨回点历史的公道。当时,苏联死了2700万人,占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一。目前,俄罗斯社会涣散,民族凝聚力差。近来俄罗斯调整了外交政策,想把独联体的国家进一步聚拢,重新构筑势力范围。邀请大家到莫斯科可以重叙友谊,促进聚合力。

美国再三犹豫,最后还是去。没有必要把关系搞那么僵。联合国秘书长也去。独联体国家的首脑都去了。

亚洲地区也是整个反法西斯的一部分。中国也做了贡献,做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我们去参加纪念活动,就是要阐述我们对二战的看法,说明中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国家。江泽民去莫斯科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今后双边发展上,他们都高兴,规格破格。叶利钦同意单独会见江泽民。美国总统在纪念活动后,留下正式访问。5月8日,是江泽民讲话的机会。安排上尽量满足中国的要求。在新建的俯首山纪念馆揭幕仪式上向全世界转播江泽民的讲话。内容突出苏联对全世界做的贡献。中国抗日战争在亚洲战争中也做了巨大牺牲,重叙中俄友谊,发扬扩大传统友谊。

这次是很重要的外交任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派我前去采访。这也是我很久以来的梦想。不过,由于中苏关系一度破裂,我在高中、大学学的那点俄语,连字母也配馒头吃光了。

我将在报道中突出三个层次:突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亚洲和欧洲两个战场是不可分的,反法西斯的力量是互相支持的;肯定苏联的反法西斯的历史作用;重叙情意,发展中俄双边关系;面向未来,为未来的国际关系打下基础;宣传对当前局势的评价,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呼吁50多个国家共同联合起来,为人类的和平事业而奋斗;突出报道巩固大国地位,扩大我们与有关国家的关系。

1995年5月7日下午3点,江泽民主席应叶利钦总统的邀请乘坐中国民航747型专机离开北京去莫斯科。

我三天没睡觉,发稿7七条。

一上飞机就在看资料和准备稿件。

航行了8个小时后,晚上达到莫斯科。夜色中,俄罗斯副总理博利沙科夫、司法部长科瓦廖夫、副部长帕诺夫到飞机场欢迎。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王荩卿也到机场迎接。

江泽民一下飞机,博利沙科夫就握着他的手说:俄罗斯政府欢迎你来到俄罗斯大地。

江泽民说:我非常高兴和你见面,非常高兴再一次来到你们的国家。

博利沙科夫说:叶利钦期待着与你会晤。这不仅是礼节性的访问,而且是同志式的友好会晤。

英雄古老的莫斯科已经披上节日盛装。片片绿色的白桦林旁,一面面红旗显得格外醒目。马路两旁的灯柱上挂着蓝白红三色俄罗斯国旗。最繁华的大街上挂着五层楼那么高、几米宽的朱可夫元帅的巨幅画像。许多漫画再现了50年前保卫祖国的英雄们的形象。朱可夫元帅曾经四次获得苏联英雄称号。他指挥过莫斯科保卫战、列宁格勒保卫战。1945年4月,他率兵攻克柏林。在卫国战争时期流传着:“哪里有朱可夫,那里就有胜利。”

莫斯科之行非常不顺利。

第一次不顺利——住和行

参加莫斯科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活动的外国记者2000多名。俄方没有条件为我们配备汽车。我们只好请在俄罗斯工作的中国朋友帮忙开车。

8日凌晨1点,中国记者们来到莫斯科小鹰旅馆。这是大使馆几天以前联系好的。登记住房,拿房间钥匙,需要以护照为凭证,而记者的护照在下飞机后,被外交部收走拿到大使馆了。使馆离小鹰旅馆还有一段距离。我们只好站在大厅等侯。

我利用这段时间赶快把《江泽民主席到达莫斯科受到俄外长的欢迎》新闻稿写好。

这家旅馆没有传真设备,不能往北京发稿,只好请国际台的同志把稿件拿到记者站去发。

住处刚找好,外交部就通知,要记者到使馆开会,研究次日的采访证件分配问题。争吵半夜。每个新闻单位都强调需要证件的重要性,没有证件寸步难行。我好赖争到一个去克里姆林宫采访叶利钦会见江泽民主席的名额。

散会以后,回到旅馆已是凌晨5点。发现我的行李没有运到旅馆,同房间的同志打了无数个电话才了解到所有行李都运到大使馆了。这时,给我们开车的同志已回家。

没有行李什么也办不成。

在无奈和焦急中,莫斯科迎来了又一个黎明。

5月8日上午,江泽民主席没有什么活动。我们利用一个半小时的空隙时间游览莫斯科市容。

俯首山纪念馆广场。这是庆典活动的主要场地之一。在凯旋门附近。广场南侧一条长标语上写着“1942年至1945年任何人不能忘记,任何事也不能忘记!”纪念馆正中竖着一个形状像刺刀似的碑。碑的最高处镶嵌着两座青铜塑像:一个是手持桂冠、展翅欲飞的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尼刻;一座是两个吹着胜利号角的小天使。碑的基座为红棕色大理石。碑高141.8米,象征卫国战争持续了1418天。纪念碑的三侧棱面饰有金属浮雕,再现了卫国战争中苏联12座英雄城市的战斗场景。纪念馆内展出了大量实物、图片和反映卫国战争中著名战役的大型透景画。

置身于庆祝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浓浓氛围中,我对迎面走来的一个个、一群群胸前佩带各种勋章的老战士肃然起敬。顿时,产生了采访他们的念头。作为记者应该有这种敏感性。火速返回车上背着录音机来到纪念馆广场。

鲜红的郁金香怒放。一对俄罗斯兄妹正陪着他们父亲的战友向烈士们表达哀悼之情。50年前,这位老战士与朋友共同战斗在一个有3500人的部队里,如今,健在的也只剩下他们五六个人了。兄妹俩的父亲牺牲时,妹妹才七岁。哥哥也没长大成人,生活非常艰难。妹妹擦干眼泪对我说:“困难总算已经过去了。”站在旁边的几位70多岁的老人,知道我是中国记者,争着对准我的话筒说话。我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求他们一个一个发言。当我问起一位老教授:“今天,我们应对50年前的那场战争吸取些什么?”他满脸通红地大声说:“我们需要和平,需要建设!”另一位老战士侧过身子对着我的话筒喊道:“与中国友好!”

一位穿深兰色海军服的高个儿老战士迎面走了过来。我还没开口。他先立正,恭恭敬敬给我行了军礼。这使我不知所措。赶紧说:“斯巴希巴!谢谢!”我问他:“最难忘的是哪场战役?”他自豪地回答:“攻克柏林!”

到纪念馆广场的人越来越多,有的是全家,有的是有组织的队伍。大部分来自其他独联体国家。

红墙外,莫斯科无名烈士墓前的场面更加令人感动。悼念的人群把宽宽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汽车不能通行。许多80多岁的老人只好一步一挪地往墓地前走。

莎迪科娃穿着一身黄色尖领套头旧军服。胸前的奖章十分耀眼。她拄着双拐,不能弯下身子,默默地望着女战友替她向烈士献花。莎迪科娃眼含热泪向我展示一张往日的照片:那端庄、秀丽的脸庞,那水灵灵的漂亮大眼睛,那甜蜜蜜的微笑,一位英姿飒爽的女汽车兵。她含着泪说:“和平,友谊!”让人很难想象出如今站在我面前的却是一位80岁的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战争夺走了她的青春,也夺走了她的幸福。

一家三代人,爷爷是卫国战争中的老英雄,儿子是现役军人,孙子是学生,恭恭敬敬向烈士们献上一片诚心。

庆典期间,只要打开电视机就可以看到描写战争的节目:母亲盼儿归。新婚妻子送丈夫上战场以后,再也没听到亲人的消息……

采访兴致未尽,已是5月8日上午11点,因下午1点半,叶利钦总统要在克里姆林宫会见江泽民主席,要求记者在上午11点半离开旅馆去现场。

5月8日上午,陪同江泽民访问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上将前往莫斯科马涅什广场出席朱克夫元帅纪念像的揭幕仪式。

第二次不顺——进不了克里姆林宫

由于参加莫斯科庆典的外国领导人很多,俄罗斯事先已表示,庆典期间原则上不安排双边会见活动,但叶利钦主动提出“无论如何也要见见江泽民”。从1992年底到1995年,这已是他们第三次见面了,可想而知这次活动的重大意义。

下午,我按时去红场。司机带着我在克里姆林宫周围转了两圈,找不到入口处。警察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我们赶到克里姆林宫门口已是中午12点半。

麻烦事又出现了。克里姆林宫警卫处的名单中,有个姓刘的,但不是我,是国际台的刘素云。同时被拒之门外的还有新华社的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中央电视台领队和科技日报记者。

看来,头一天晚上在大使馆召开的分配名单的会白开了。使馆没有把重新定的记者名单及时报给俄方。俄方拿到的是几天以前,随便写的。

不能到现场采访,也不能回旅馆,只好站在门口等着,因为江泽民主席的下一场活动就在克里姆林宫的红墙外。

下午15点多钟,我用现场报道形式,衬着现场的音乐,仪仗队喊口令等等声音,报道了江泽民主席向无名烈士墓献花圈。白色的锻带上写着:“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江泽民跟在礼兵后面走向墓地。他上前整理了一下花圈上的锻带,退后两步,全体默哀。

这场活动结束,匆匆赶到大使馆,听上一场,也就是叶利钦与江泽民会见的吹风会。

16:30分,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开始吹风。我把他的话全录下来。来不及加我的解说,来不及删节,拿着录音带就往俄罗斯电台跑。这时,离我们在国内提前预定的卫星传送节目时间仅有20多分钟。

1995年5月8日晚上,江泽民主席和陪同人员钱其琛、张震、曾庆红在克里姆林宫出席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隆重集会和节日音乐会。出席纪念活动的有美国、法国、英国等5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

第三次不顺——俄电台小姐态度蛮横

莫斯科高耸入云的电视塔就在眼前。我们的车绕着塔两圈也没找到大门。没想到电台的大门在宽阔马路的对面。

协助工作的俄电台外事局的同志和中国国际电台的同志早已在门口等候。

进电台门时,又出现麻烦。俄电台外事局的同志一方面出示自己的证件,一方面向门卫解释:“这是中国记者,事先约好要来往北京传节目。”门卫在一个硬皮夹子里,从厚厚的表格中,翻来覆去找不到此事情的通知。俄电台外事局的同志满脸愤恨地领着我们径直往里闯,刚迈出10几米,就被门卫追回来了。双方吵了起来。这位50多岁的外事局同志只好乖乖地到里屋值班室重申理由。

进入俄电台以后,通过长长的地下通道,实际上等于在地下穿过了上面的宽阔马路和半山坡才到电视塔下的机房。那天也不巧我穿的鞋子不合脚,疼痛难忍。第二天,赶快换上国际台记者的旅游鞋。一身笔挺的套裙,下面却是一双不伦不类的白色男旅游鞋,管它呐,顾不了那些,还是工作第一。

这时,卫星传送时间已到。我们十分抱歉地向技术小姐打招呼。没想到,她冷冰冰地把门使劲一撞,拂袖而去。

咋办?机房没有播音室,没有放送录音带的机器。怎么与北京对话?我与俄外事工作人员只能大眼瞪小眼。暗自说“耐心等待一会儿”。突然,屋里不知从哪儿传出了中国话。这说明卫星线路已通,我赶紧喊了几声,要求国际电信长话局延长传稿时间。

我把录音带原声版传到北京,说明自己没时间复制、删节,希望早班新闻、报摘节目的编辑辛苦点,删节选用。没想到《新闻纵横》专题栏目的编辑也在场等候。他们临时决定,希望我能为他们写一篇莫斯科特写。

这可难为我了。我虽然采访了不少老战士、老英雄,可一直在活动,实在没时间写稿。可是,编辑同志大晚上一直加班等我,我要是不发点什么,心里也过意不去。我只好即兴编了几句。我正在说稿,那位满脸冰霜的小姐回来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突然把所有线路都拔掉。我明知道北京的编辑会纳闷。可我有何法?身在俄罗斯广播电台,又无法与北京打电话联系。俄外事局的同志更是无奈。他耸耸肩,摊开双手气愤地说:“这就是苏联解体后的现状。”

从电台又回到国际台记者站。一进门就有人告诉我说:中央台《新闻纵横》的编辑让你把刚才的稿子再念一遍。这样马不停蹄。我根本没稿子,所以也不知道怎么与北京联系。过了一会儿,北京又打电话找我,希望我能继续供稿。我说:“没稿,刚才我说到哪儿了都忘记了。”无奈,只好草草说了稿件的结尾。

非常遗憾,一篇很好的特写就因为没时间写稿、复制而凑合着发了。

第四次不顺——巧妇难做有米之炊

1995年5月9日,在莫斯科红场举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的阅兵和游行。江泽民主席等50多个国家的领导将由俄罗斯领导陪同登上观礼台。

当天,莫斯科天气晴朗。为了保证50周年庆典活动的顺利进行。一批飞机在莫斯科上空喷撒药剂驱散乌云。

这是此次出访的重头戏必须完成任务。但只给中国六个记者证,大部分记者被赶到俄罗斯外交部新闻中心看电视直播。而去红场的这六名记者只能采访阅兵仪式。下午,俯首山的纪念馆揭幕仪式他们是赶不上的。

我思忖。假若去红场采访阅兵,现场报道气氛好,播音情绪会有感染力。但江泽民不在红场讲话,而是在下午的俯首山纪念馆揭幕仪式上讲话。此时,我想自己是广播电台唯一的记者,如果与其他记者发同样的文字稿件,我等于白来俄罗斯了,是极大的浪费。我不是经常强调我姓“广”嘛!暗下决心,一定要发挥广播优势。

考虑之后,我放弃了去红场采访的机会,反正大部分记者也都去不成。

于是,我大胆地想到一个办法,坐在国际台记者站的电视机前,利用电视传出的音响效果,我再根据画面加以解说,一边看电视,一边录音,现场报道这次纪念活动的盛况。十分感谢国际台宋耿同志为我准备了录音条件,也幸亏自己早准备了连线、录音机、磁带。

这种采访方式,体育记者用过,时政记者是第一次。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传出的历史镜头是:(俄语讲话声、进行曲、欢呼声、有节奏的音乐)我解说道:五月的莫斯科春光明媚、树绿花红。在克里姆林宫前的红场,列宁墓上的主席台上站着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和总理契尔诺梅里金,还有国防部长。

在主席台上,我们还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在江泽民的左侧是美国总统克林顿,右边是英国首相梅杰。据说有4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检阅卫国战争老战士和后方劳动者。

(音乐声中)受检阅部队司令员格沃洛夫大将坐敞篷汽车进入红场。他请库里克夫元帅检阅。库利克夫元帅庄重地回军礼,向全体官兵致以节日地祝贺。

库利克夫是1939年参加苏军的。他是现在幸存的四名苏联元帅之一。格沃洛夫1942年参加苏军,在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他们共同打击德国法西斯侵略者,分别担任部队指挥员。战后于不同年代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和总参军事学院。1969年他们又共同授命分别担任驻德国苏军集团总司令和第一副总司令。今天他们有幸,又一同成为战胜希特勒德国50周年庆典的主角。

上午9点整,克里姆林宫钟楼上清脆的钟声敲响九下。

叶利钦总统讲话,希望今天我们对战争胜利的纪念能成为全国人民团结的力量。他说:大家聚集在一起是为了保护子孙后代不再遭受战争的灾难。

9点20分,由1200人组成的军乐队奏起俄罗斯雄壮有力的古典乐曲——赞歌。

阅兵式正式开始了。走在最前面的是将军方阵。50多年前,他们饱经杀场,屡建战功。今天他们满怀胜利的喜悦通过主席台。将军帽檐下的银发和胸前闪耀的军功章交相辉映。凛凛威风不减当年。但看那布满皱纹的面孔也可以体察到战争给他们留下了伤痕。

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高擎胜利旗帜,两次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的空军上将奥金佐夫。他在卫国战争中顺利进行过215次战斗飞行。

紧随将军方阵之后的是一位苏联英雄、空军上将,他高擎着胜利红旗。1945年4月30号,这面红旗在呐喊声中插上柏林的国会大厦。从此,这面质地普通的旗成了苏军战胜法西斯的象征,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是一件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子孙万代的传家宝。1945年这面红旗从柏林运到了莫斯科,经常参加胜利庆典。今天,它已是第10次高高飘扬在红场上空,行进在受阅者的队伍之中。

在150面战旗队伍之后,是斗篷连。这绿色的斗篷把人们又带回到战争年代艰苦的岁月里。他们当时站岗、放哨,艰苦作战。(俄语讲话声)

站在主席台上的各国元首和总理向这些走过检阅台的老战士们敬礼。许多老战士激动地掉下了热泪。

9点30分,由4500名老战士高举军旗浩浩荡通过了检阅台。他们是苏德战场上各方面军。当年一身戎装,今天他们仍穿上当年的军服,威风凛凛,迈着矫健的步伐,踩着军乐通过主席台。

这一队老战士穿着银灰色西服。(俄语声)它告诉人们,他们已经胜利完成了杀敌的任务,已经回到了普通居民和平宁静的队伍之中。西装上的勋章、奖章和纪念牌提示人们和平是来之不易的。和平是用2600万同胞的鲜血换来的。光是1945年4月的柏林战役中就牺牲了10多万人。在队伍之中有一个白胡子老人,看来他已经快80岁了,人们向他投去敬慕的眼光。

受检阅的老战士、苏联英雄、空军中将对本台记者说: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也参加了胜利庆典,这不仅是对老战士的敬意,也是中国人民对俄罗斯人民的友好表示。我祝愿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取得成功。

受检阅部队中有俄罗斯人、哈萨克人、格鲁吉亚人、乌克兰人,体现了俄罗斯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阅兵式走过了40分钟,最后走过主席台的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是莫斯科苏沃洛夫军事学校和纳基诺夫海军学校的学员。他们踏着父辈的脚步,如同伏尔加河的流水,后浪追逐着前浪。他们的眼光望着远方,迎接着美好的未来。

站在主席台上的各国元首向走过红场的老英雄和年轻的战士致意。(突出音乐)他们向当年苏维埃的保卫者招手,向为人类作出过贡献的老英雄们致意。

看来,和平和发展是全世界的共同愿望。胜利永远铭刻在亿万俄罗斯人和所有珍惜和平的人心中。(俄语声结束)

阅兵式把庆典活动推向高潮。

出门在外,一切靠自己。活动一结束,我用两部机器稍加复制即成。

当日17点,按时到俄罗斯电台发节目。一进门,俄电台外事局的人就笑着对我说:“但愿今天能使你们愉快。”的确,应验了他的话,一气把现场报道《红场检阅仪式》和现场报道《江泽民在俯首山纪念馆揭幕仪式上的讲话》录音传到北京。

在北京的编辑告诉我,《新闻报摘》节目用红场阅兵仪式,《新闻纵横》专题节目详细采用江泽民在纪念馆的讲话录音。

1995年5月10日,江泽民主席结束对莫斯科的访问回国。中央台国际部连夜请我为《环球信息》专题节目做了一期莫斯科见闻的录音,讲参加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的感想。当时,我儿子刘新利用业余时间正在为中共中央宣传部制作一部教育片,其中也请我录音录像了莫斯科见闻,发行到各大学。

第五次不顺——好音响未被用

记者最大的幸福是见到自己的成品。

1995年5月9日,完成任务回到旅馆,从外交部获悉,他们直接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打电话,说“不能用江泽民的讲话录音,只能发文字稿”。

事后我才知道,江泽民讲话时拿的是前一个版本,而记者拿的是定稿。实际上两个版本相差无几,大的原则差错没有。要是我在场,这点技术录音问题完全可以处理,如果是我直接打电话给北京,我会告诉编辑把多余的一句话“抗日战争拉开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这句话删掉就可以了。可惜当时我在莫斯科电台发稿,没回旅馆。结果是“吃根鸡毛吐只鹅”,左传,右传,最后成了“江泽民讲话录音一概不能用”,真叫人懊恼!由于工作人员不懂业务的失误给我和广播带来了无可挽回的极大遗憾。

这一不确切的“指示”给后方编辑也带来麻烦。因为我发来录音时,只提醒编辑“江主席的录音讲话中有一句话删减后就能用”,并不是外交部人员打电话时说的“全篇讲话录音都不能用”。这时,编辑于晚上10点拿着做好的成品带子发稿时,听到外交部传达“江泽民讲话录音一概不播出”时有点茫然,但是外交部的指示必须服从。所以,又将第一次做好的成品带子重新回炉,把江泽民讲话录音全部删除。晚上11点,只把记者的口播新闻和现场音响的四分钟的录音送到新闻发稿室。第二天的《新闻报摘》节目中,把江主席的讲话改用播音员代播。

说起莫斯科之行。还有两个小花絮。

这次活动,要求几个大国领导人每个人只能在一个场合讲一次话。宴会上讲话,限3分钟。俯首山纪念馆揭幕仪式上讲话,限10分钟。 我国想多讲一点,所以,排到俯首山纪念馆前讲。 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宴会上讲。这样定下来以后,美国总统也要求在揭幕仪式上讲。这是9号的事情。恰巧8号,叶利饮总统会见江泽民时说:“欢迎你在宴会上讲话。”我国抓住这个机会,主动要求在宴会上讲话。俄罗斯外交部说:“事先没有安排。”中国方面说:“这是你们总统让我们讲话的。”俄罗斯礼宾官说:“我们总统不知道怎么具体安排。”宴会开始了。法国总统密特朗、德国总理科尔、英国首相梅杰、意大利总理、联合国秘书长加利都讲话了,还不见让我们讲。一直等音乐放完了。中国主席才讲话。但当时记者已退场了。

还有一个花絮就是叶利钦总统在俯首山纪念馆剪彩后,把一个小红条递给美国总统克林顿,人家连理都不理。后来给总统夫人了。

遗憾只能留在莫斯科。

令我欣慰的是,中共中央办公厅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来信,感谢我对江泽民主席出访莫斯科做了“及时、充分的报道”。这封信刊登在1995年6月1日总编室编发的《编播业务》第112期上。

信中说:“此次出访对记者来说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由于俄方对采访名额的限制,大部分活动只能安排摄影和摄像记者到场。你台刘振敏同志一方面能顾全大局,服从全团的新闻安排,另一方面又能想方设法,保证报道的速度和准确度,凡是她可以参加采访的活动,不管在现场的时间多长、路途多远,她都能不辞劳苦,像年轻人一样不知疲倦。”“在此对刘振敏同志出色的工作表示感谢。”

是啊,当年我已58岁,在莫斯科我三天三夜没睡觉。

也许是因为经历过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对苏联人民怀有浓厚的感情,也许是因为我对广播这个职业具有特殊的厚爱,我毫不隐晦地说:我在莫斯科的52小时中,录到好的音响是克服了一定困难的。九篇稿件,篇篇凝聚着我和编辑们的辛勤劳动。

播出后的感想反响

1995年6月8日,《编播业务》刊登了听众工作部宋立琴写的总结。标题是:江主席出席莫斯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庆典,我台及时、准确播出受到听众好评。

文章说:我台记者随同采访。在这期间。我台《新闻报摘》、《全国联播》、《整点新闻》、《新闻纵横》、《环球信息》等节目密切配合,及时、准确地报道了江泽民主席到达莫斯科,在莫斯科会见叶利钦总统,向无名烈士墓敬献花圈,,参加纪念伟大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集会及节日音乐会,出席俯首山伟大卫国战争纪念馆揭幕仪式并发表讲话等活动,以及安全回国的消息。这些内容的播出,听众认为:信息量大,报道手法不拘一格,运用音响恰到好处。《新闻纵横》和《环球信息》节目又进一步做了深入、细致地报道,受到听众的普遍好评,尤其是5月9日《新闻联播》和次日的《新闻报摘》节目播出刘振敏从莫斯科发回的现场报道“人民没有忘记英雄们的丰功伟绩”——报道莫斯科在红场举行伟大卫国战争老战士和后方劳动者检阅仪式。

辽宁听众金希文、高占永,安徽听众徐礼云等来信说:刘振敏采制的录音新闻相当好,如对场景、环境的描述新颖别致,对哪些人参加了这一历史性盛会介绍得也很清楚。如描述检阅仪式时,把老战士胸前挂满的军功章和布满皱纹的脸庞给予刻画,引起听众对老战士的崇敬,对那面插上柏林国会大厦的红旗和那位支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空军中将的记忆,说明刘振敏善于捕捉战斗生活气息的历史事实来增强新闻报道的活力与丰富其内涵。还对50年前的情况做了简要介绍,使听众听得津津有味。

江西听众刘水才来信说:记者以主人翁的态度深入采访,同俄罗斯人站在一起参加庆典,报道庆典,投入地反映人民的心声,其报道更亲切。如记者走在莫斯科街头,细心观察街上的旗帜、标语、漫画,亲切地同老战士攀谈,准确地捕捉到人们期盼和平、友谊,不要战争的心态。在报道江泽民与叶利钦会谈的消息时,刘振敏穿插了几句节日前夕莫斯科街头的景象,然后接上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对会谈情况的介绍,好象两位领导人在会谈时,记者到街头上转了一下,像电视那样切入一个画面,显得自然、新颖。江泽民向无名烈士墓敬献花圈是在现场音乐与音响衬托中进行的。刘振敏描述红黄色花圈,围观人群和江泽民走近花圈整理缎带的情景,引起了听众的听视联想。总之,这次报道是成功的。

1995年8月18日,中央台《编播业务》刊登了南昌大学新闻系教授刘水才写的文章,题目是:勤奋与创新

全文如下:江泽民主席应邀前往莫斯科参加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庆典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有关报道做到了及时、全面、细致,且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充分发挥了广播传播的优势。这主要有赖于随行记者刘振敏的勤奋与创新精神。

中央台对江泽民、钱其琛等这次出访活动极为重视,各节目给予了密切地配合。《新闻报摘》、《全国联播》、《新闻纵横》、《午间半小时》、《整点新闻》等节目,都及时、准确地报道了江泽民主席到达莫斯科,在莫斯科会见叶利钦总统,向无名烈士墓敬献花圈,参加纪念伟大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集会及节日音乐会,出席卫国战争老战士和后方劳动者检阅仪式,出席俯首山伟大卫国战争纪念馆揭幕仪式并发表讲话等活动以及安全回国的消息。《新闻报摘》、《全国联播》的报道更为详细、具体,而早7点和晚7点的《新闻纵横》又进一步深入、细致的报道。以及5月14日的《环球信息》专栏节目中播报了回国后刘振敏制作的综合性的富含理论色彩的录音报道

综听刘振敏的报道发现其新闻信息量大,报道手法不拘一格,运用音响恰到好处。听其报道,我似乎感到一位年纪不轻的女记者那不减当年的勤奋、敏捷精神和临场应变能力;我又想起有的出国随行记者报道的单调乏味和单一性,恰同刘振敏报道的多样性和富含生活气息形成尖锐对比。

这次刘振敏几个报道中有江泽民到莫斯科当天活动的富含现场报道因素的录音新闻,有庆典前夕莫斯科情谊的叙说,又有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宋耿帮助,刘振敏自己广播的“观看电视现场直播阅兵式画面”后的报道《人们没有忘记英雄们的丰功伟绩》和同一内容的但配上了阅兵式现场音响的录音报道,我估计是为了赶在5月9号晚上的《新闻联播》播出,先发口说新闻,然后再赶制录音报道,连夜发回次日《新闻报摘》,然后,《新闻纵横》根据不同需要选辑播用。还有,回国后,巧用新闻现场音响和记者街头采访录音的录音,报道《人们忘不了》。

刘振敏的这些报道突破了过去这类报道的模式。在结构、内涵、音响等方面均有所创新。试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赏析。

一、“主人”态度

江泽民等一行,包括随行记者,是俄罗斯的客人。但中国同是反法西斯的成员国。以主人翁的态度参加这一活动是积极的,可取的。记者以主人翁的态度深入采访,同俄罗斯人站在一起参加庆典,报道庆典,投入地反映人民的心声,其报道便能亲切感人。刘振敏就是以这种心态活跃在莫斯科街头,细心观察街上的旗帜、标语、漫画,亲切地同老战士攀谈,准确地捕捉到人们期盼友谊,不要战争的心态;就是以这种感情悉心描述卫国战争老战士和后方劳动者检阅仪式,并由衷地说出了“检阅仪式最后走过来的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都是一些军事学校的学员。他们踏着雄健地脚步如同伏尔加河流水一样,后浪追逐前浪。他们的眼光望着远方,迎接美好的未来!”

二、生活气息

这次庆典本身就是政治色彩浓郁的活动。如果赋予政治报道以一定分量的生活气息,可使其更有可听性、吸引力。报道江泽民与叶利钦会谈的消息时,刘振敏穿插了几句节日前夕莫斯科街头的景象,然后接上外交部发言人对会谈的情况的介绍,好象两位领导人在会谈时,记者到街上转了一下,像电视那样切入一个画面,显得自然、新颖。

江泽民向无名烈士墓敬献花圈是在现场音乐音响衬托中进行的。刘振敏描述长明火,红黄色花圈,围观人群和江泽民走近花圈整理缎带的情景。可以引起听众的听视联觉心理。描述阅兵式,把老战士胸前挂满的军功章和布满皱纹的脸庞予以刻画,可引起听众对老战士的崇敬心情。对插上柏林国会大厦的那面红旗和那位支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空军中将的忆述,说明刘振敏善于捕捉富含战斗生活气息的历史事实来增强新闻报道的活力与丰富其内涵。

三、述评色彩

如果说对检阅仪式和纪念馆揭幕仪式报道基本上是描述稍带议论,(顺便指出,《新闻纵横》中穿插了主持人的话,除了起承上启下,峰回路转的作用外,切表现了主持人节目的特点)那么,1995年5月14日《环球信息》播放的录音报道《莫斯科庆典》则是一篇巧用采访录音素材,目击情景和江泽民讲话,使三者融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富含述评色彩的新闻佳作。这篇报道由刘振敏以通俗口语对听众讲述。突出朱可夫元帅画像,对这一画像的描述,显示了“哪里有朱可夫,哪里就有胜利”的高度评价。让人们不要忘记胜利来之不易。拄着双拐,高喊“要和平”的80多岁的老太太把年轻时的照片给记者看,让人们更深刻了解她的心声。

对几位胸前挂满勋章的老战士的街头采访引起我极大的兴趣。记者老练的提问。女翻译快速流利的翻译,老战士坦诚、爽直、精练的回答促使我回忆起1993年的同一天在莫斯科接头同几位老战士侃谈的情景。

那天也是反法西斯胜利日,当时俄罗斯朋友说起过两年后将隆重纪念50周年大庆。刘振敏的现场采访到的是俄罗斯人民的心声:“不能忘记历史,希望友谊长存,和平永驻。”那位老战士说得好,“有了和平,有了友谊,就有了一切!(俄文)”,顺此,刘振敏解说到:庆典期间看到的标语:“在1941——1945年的岁月里,任何人不能忘记,任何事情不能忘记!”接着,引出江泽民主席在伟大卫国战争纪念馆揭幕仪式上讲的有声语言,四句“忘不了”的排比句和历史教训所告诫我们的,现如今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原则。整个七分钟的报道围绕“要和平,要友谊,不要战争”这个主题,用多方面的场景描写、采访音响和讲话录音予以“论证”。其叙述评论色彩不靠记者直接说,而是依赖于记者巧妙地剪辑、衔接。这个报道结构独特,内含丰富,音响真切,既有中国风度,又有俄罗斯风味,融汇成一股强烈的魅力。这实在是刘振敏勤奋与创新精神的又一硕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