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露妈的闲言碎语

过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力争不做乏味、油腻的中年女人
正文

在朝鲜的60个小时

(2018-11-08 08:34:53) 下一个

 

——随江泽民总书记出访追记

江泽民同志担任总书记以后,第一次出访的国家就是与我们唇齿相依的朝鲜。

阳春三月,我随团采访。

江泽民在平壤短短的三天中有会谈、参观等15项政治活动,其中与金日成同志在一起度过了三分之一的时光。

三天之中,江泽民同志与随行的记者交谈三次,同行们都说:“总书记平易近人,很愿意接近记者,也很健谈。”

1990年3月14日上午10点半,一架中国民航专机满载着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降落在平壤机场。

78岁的金日成早就在舷梯旁迎候。江泽民这次对朝鲜的友好访问是对金日成总书记去年(1989年)11月访华的回访。目的是通报各自的情况,结识新朋友,拜访老朋友。其实他们分手还不到5个月。

像往常出国一样,我从飞机后门抢先下去。只见一位个儿不高,脸庞黑黑的朝鲜同志手举蓝标在喊:“刘振敏冬及!刘振敏冬及!”我迎上去,立刻问他:“这种颜色的袖标能上敞篷车吗?”他面带难色地说:“不行,你坐13号车。”我说:“那怎么行,我要采播现场报道。”他向我解释一番。我向他强调了一通。他看我执意要上敞篷车,只好去请示上司。

与此同时,我已打开录音机,开始解说。我在节目中省略了司空见惯的礼宾程序和如雷贯耳的国歌,只用了一点检阅仪仗队的音响和几千群众欢呼的场面,还特意加了一句“劳动模范献花”。眼看金日成要陪同江泽民坐车进入市区了。朝鲜同志在人群中找到我说:“可以上敞篷车。”于是,我跟在他后面跑。我在报道中还把“踏上最前面的那辆采访车”录上了,给听众以现场感。

沿途50多万群众夹道欢迎。他们挥舞中、朝两国国旗和花束,组成了友谊长廊。车队经过金日成广场、凯旋门、朝中友谊塔时,欢迎的情绪达到高潮。解说中突出了这些场面。途中,熟悉的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隐隐约约出现。启动暂停旋钮、我选好机会,加大音量,录下了这个在当今国际风云中不言自明的音响。

下午,金日成与江泽民举行第一次会谈。在等待吹风过程中,我把现场报道粗粗听了一遍,下午4点半,赶到平壤广播电台发稿。原来打算发完稿返回宾馆换件裙装,但来不及了,只好风尘仆仆地走进豪华的宴会大厅。没等宴会结束,我又于19点30分去朝鲜电台发会谈稿。

第二天,3月15日,江泽民在门口迎候前来拜会的金日成。

几家新闻单位的同志根据各自传播手段的特点,选择好最佳方位。这次活动,江泽民谈到我发的现场报道,夸我普通话比他好,还问我许多问题。

交谈中,大家的视线一刻也不敢离开大门口。江总书记好像猜透了摄影记者的心思,指着地上说:“等一会儿,我就向前一步。”笑声起,当大家的嘴巴还没有合拢,金日成同志已经到了大门口。于是,随行人员各就各位,各尽其职。

1990年3月16日,江泽民总书记结束对朝鲜的访问。一大早,朝鲜劳动党政治局常委、人民武装力量部部长吴振宇到百花园宾馆拜会中国贵宾。然后,江泽民由金日成陪同坐火车到55公里外的顺川维尼纶联合企业参观。这个拥有1万5千职工的大厂,夹道欢迎来宾。这个工厂全部建成后每年可生产10万吨尼纶。

离别的时刻快到了,下午3点,江泽民同志在宾馆门口等待前来送行的金日成同志。

江泽民忙里偷闲,主动走到广播电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和电视台的记者圈中,谈他这次访问朝鲜的感受,谈平壤给他留下的美好印象。金日成已经进入大厅。江泽民一边迎上去,一边还扭回头对记者说:“朝鲜人民守纪律、文明、讲卫生,值得我们学习。”随行的中国记者站在中朝两党领导人身后,留下一张难忘的合影。

经历了隆重的欢送仪式,再见了夹道几万群众以后,江泽民同志登上了回国的飞机。

下午4点多,我坐在后舱靠窗口的椅子上,专心准备到北京以后要发的稿子。一篇离开平壤的消息,一篇参观的录音报道。只听到前排的同志都站了起来。我抬头一看,江泽民同志从前舱来到后舱,同随行的礼宾人员、翻译、警卫、记者一一握手。他合着两只手说:“由于时间短,很抱歉没有去看望大家。”还说:“演戏,前台表演很重要,后台的同志更辛苦。”他向出访期间在后台工作的同志表示感谢。

5点30分,江泽民乘坐的专机回到了祖国,回到了首都。

发完最后一篇稿,我回到家里,看到临行前泡的绿豆,还没有发芽。是啊!江泽民同志在朝鲜的国土上才呆了60个小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