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露妈的闲言碎语

过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力争不做乏味、油腻的中年女人
正文

胡耀邦访日

(2018-11-08 08:20:23) 下一个

第一次跨出国门

广播的特点是一播而过,因为播出稿太多,我无法保留。回忆的闸门打开。土包子开洋荤,那是我第一次跨出国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老台长杨兆麟对我说:“让你出国是想试试女声发回来的稿子怎么样?”这意味着我是被派出的第一位女时政记者。

下面记载的是我第一次走出国门的故事。

七天七夜

1983年11月23日至30日,胡耀邦访问日本。

我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全程采访。

参加这次报道的中国记者有30位,大部分是常驻东京的记者。坐专机的有人民日报、新华社、北京周报、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的人员和我共9名。

报纸上登过的材料,不再重复,只讲一点内幕。这次胡耀邦访问日本的日程多、时间紧、人手少。中央台只去一名记者。七天七夜,我发了口播新闻、录音报道、现场报道、录音述评28篇报道。其中,《胡耀邦游岚山瞻仰周总理诗碑》一稿获全国好新闻,刊登在大学教材中。

访日前奏

1982年9月1日,胡耀邦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用很长的篇幅谈了中日关系问题。他说:“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中日两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密切的交往和深厚的友谊。近百年来,日本军国主义者一再对中国发动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经过中日两国人民长期共同努力,两国终于在10年前实现了邦交正常化。”胡耀邦说:“中日两国发展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的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长远利益,有利于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和稳定。现在日本有些势力还在美化过去侵略中国和东亚其他国家的史实,并且进行种种活动,妄图颠覆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和稳定,复活日本军国主义。这些危险情况,不能不引起中日两国人民和其他国家人民的严重警惕。我们要同日本人民和日本朝野有识之士一起,排除一切妨碍两国关系的因素,使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胡耀邦访问日本是在1982年9月,铃木首相访华时,日本政府曾当面邀请胡耀邦总书记访问日本。

1983年,日本首相换成了中曾根,他首相派亲信野田毅众议员带来口信,邀请胡耀邦访日。这次访问不谈具体问题,拟有针对性的在战略高度就两国友好关系和经济合作进一步谈谈我们的看法。

1983年10月5日,胡耀邦会见日本在野党“社民联”代表团田英夫时回答了他提出的8个问题:1、关于中日关系的前景。2、日本有没有复活军国主义的危险?3、如何认识当前的国际形势?三个世界的关系今后是否会发生变化?4、如何评价美国总统的对华政策,台湾问题的前景如何?5、中苏关系今后如何变化?苏联对中国提出的三个条件最终会松动吗?6、对柬埔寨的看法7、.对南北朝鲜的看法。8、关于中国国内的形势,中国要建什么样的社会主义?

这次会见实际上是胡耀邦访日的前奏。

为了胡耀邦访日专门制作了两部电影《锦绣中华》和《欢乐的大家庭》。两部纪记录片一部送给日本青年团体,另一部送给NHK(日本广播公司)。

这是胡耀邦向历届首相送的一份礼品。

我是10月初,接到随胡耀邦出访的任务,当时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杨兆麟说:“过去没有派女记者出访,这次做个试验,看看女声发回来的稿子怎么样?”这意味着我是被派出的第一位女时政记者。他向我提出三条要求:一、要快、要抢新闻;二、尽可能搞一些带音响的报道。报道要自然、自如,不要写好稿,照着念。时政消息与新闻不一样,有一定语言规格要求,既要考虑外事要求又要考虑语言口语,思想放开一点;日中关系述评要与外交部商量几个问题发回来。

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马庆雄指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国际台、电视台要搞好协作。中央台收到的新闻要给国际台一份。在保证信息准确的情况下,赶上哪一次新闻节目,就是哪一次;文明礼貌;注意身体;见机行事,多采访一些。

根据部、台领导对我的要求,出访前,我做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光是资料就看了一大摞。

这是一次有意义的访问。它标志着中日友好迈向21世纪。历史上中日两国交战的炮声,只能成为两国人民共同汲取的教训。历史运转到20世纪80年代,用胡耀邦同志的话说,“中日两国是为了谋求睦邻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寻求友谊,寻求和平,寻求知识。”

就是在这次访问中把过去常说的中日关系三原则“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又增加了一个“相互信赖”。从此,中日关系变成了四原则。

参加这次报道的中国记者有30名,大部分是常驻东京的记者。坐专机的有人民日报、新华社、北京周报、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和我9名。

由于我是第一次出国,心里难免有些紧张。航行中,有人看报纸,有人在抽烟,有人在闭目养神,唯独我静不下来。向窗外看,一片茫茫大海,平静的海面上有时还可看到几道白线,那是舰艇驶过后的痕迹。海天一线,除此之外,什么也看不到。

飞机到达日本国土上空时,航空小姐向大家报告说,左前方可以看到富士山。随行的工作人员都异常兴奋,忙着观赏那座梯形的雪山,而我的心情更加紧张起来,这意味着七天七夜的采访工作就要开始。

第一篇报道

忐忑不安的心情

出发了。由于我是第一次出国,心里难免有些紧张。航行中,有人看报纸,有人在抽烟,有人在闭目养神,唯独我静不下来。向窗外看,一片茫茫大海,平静的海面上有时还可看到几道白线,那是舰艇驶过后的痕迹。海天一线,除此之外,什么也看不到。

飞机到达日本国土上空时,航空小姐向大家报告说,左前方可以看到富士山。随行的工作人员都异常兴奋,忙着观赏那座梯形的雪山,而我的心情更加紧张起来,这意味着七天七夜的采访工作就要开始。

1983年11月23日下午3点10分,胡耀邦乘坐的中国民航专机平安地降落在东京羽田国际机场。我与新华社摄影记者和电视台的摄像师都早早地等候在机舱后门口,旋梯刚刚与机身相接,服务员一再让我们“请等一等!”我早已经背上录音机第一个跳上飞机的梯子,航空小姐还在说什么,我全然不顾。与此同时,我打录音机,开始了我的第一篇报道。

踏上日本的国土,一位讲中国话的女士把中国记者领到一个黄绳子的圈里。绳子上挂了一个硬纸牌,上面写着“随行记者席”。什么记者席?实际上是“划地为牢”。在国内哪有这事。这是我当记者以来第一次遇到的“管制”待遇,心中很不是滋味,但也无奈,以后经历得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我站在圈子里左顾右盼,总想往前点,再往前点,想录上日本外交部长官与中国客人见面时的寒暄声。

在强大的飞机噪声中,我举起话筒,结合现场情景,转述了胡耀邦同志在机场发表的书面讲话,还没有讲完,日本外务省首席接待官,已经请胡耀邦同志进入汽车。摩托前导车开始启动,警视厅的人各就各位。

代表团的随行人员还没有下飞机,记者就又被赶上汽车,我没录上音响,很懊恼,磨蹭到最后一个离开那个绳子拦起来的小圈子。刚上汽车,车门就关上了。

第一——这篇报道并不精彩

东京的大街繁华得使人眼花缭乱。大街上的小车一辆挨着一辆,但秩序井然。下午五点,车队到达住处新大谷饭店,在自己的房间赶快往北京要长途电话。由于国际电话线路不顺利,等我把磁带录音传完,胡耀邦同志的下一场活动早已开始,可以说,我的第一篇报道不成功。

日本与中国的时差是一个小时。我在国外发到北京的第一篇口播新闻是胡耀邦总书记到达东京。

播出后,唐山人民广播电台郭晓燕来信说:“胡耀邦总书记1983年初冬的日本之行,曾是全国人民关心的大事。中央台对这一事件的报道是成功的。随行记者刘振敏同志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发挥广播特点上,做了成功的尝试。记者在现场报道胡耀邦总书记一行到达东京时,解说简洁、语气亲切自然,没有一点背稿、念稿的痕迹。听了,只觉得记者是在向我们讲述这件事,无形中缩短了记者与听众的距离,产生了比较好的宣传效果。特别是介绍北京到东京的距离时,记者好象是多说了几句,把航程3100公里这个抽象的数字,用北京到成都的往返路程打比方,能引起了听众的联想,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这一感觉更突出了。在这个现场报道中,记者的形象是可亲的,这与她的解说口语化有直接关系。”

尴尬的位置

到达东京的第二天,1983年11月24日,日本首相中曾根在迎宾馆前院举行欢迎仪式。那天,下小雨。迎宾馆的花丛水灵灵,草地一片翠绿。中日两国国旗飘扬在这座欧式建筑前面。随行的记者提前半个小时到休息室等候。

我利用这个时间到处去找当天晚上宴会上的讲话稿。等我找到稿子,欢迎仪式即将开始。我并不知道其他记者已被赶出休息室。我毫无顾及地跟在吴学谦外长、齐怀远司长身后,从迎宾馆正门出来,举着话筒录上了中曾根与胡耀邦见面时的对话。等他俩故意面对记者让大家拍照时,我才发现100多名记者都被拦在绳子里边,而唯独却站在了绳子外边的外交人员的行列里。中央电视台的记者邓勤小声嘀咕“哎?她怎么在外边?”当时我感到很幸运,甚至有点沾沾自喜,可没想到随后却出现了非常尴尬的事情。

仪式开始前,胡耀邦由中曾根陪同从正门走到院子里,准备检阅仪仗队。随行的官员也陆续跟在他俩的后面。这时,其他中外记者从右边的旁门跑到院子,占领有利地形。而我因为压根儿就走错了门,只好跟在官员们的后面从正门出去。官员们一步一步数蚂蚁似的往前挪,速度太慢,我又不能越位。没等我冲到记者行列,军乐队就奏起了中国国歌。按照礼仪要求,这时任何人都要立正肃穆,不能走动。场内的中外人士都在肃立,我该怎么办?原地不动吧?正门是首相和总书记刚刚走出门的地方,辽阔的广场只有我一人,太出众了。实在不是我站的位置,心里很别扭。再说,我还有采访任务,需要到院子里录音,需要解说,去观察现场。本来不算长的国歌,我只盼它快点结束,快点结束。日本国歌响起。我赶快利用短暂的时刻,跑到了记者活动区。这时,我才呼了一口气,做了报道。

接下来是采访双方会谈的消息,所以委托技术部门的同志把盒式磁带送到日本广播协会通过卫星传送北京。但日本广播协会没有使用盒式磁带的设备,临时找转录线,加以翻版,终于在半个小时之内做好了准备工作,按预订时间发稿。

两秒钟也要抢

夜幕下的东京彩灯闪烁。

中曾根的欢迎宴会在总理官邸举行。双方讲话录音我不愁。因为有日本广播协会对外联络科负责人稻垣先生和技术员贺先生亲自坐阵,比较顺利的是双方讲话稿我已拿到手。等讲话一结束,他们可以把录音拿走,向北京传送。

但作为广播记者。我需要亲眼到现场看看。宴会厅门口有两个彪形大汉,像门神一样,挡住门不让我进去。我找到中国使馆的同志,找到日本外务省的官员替我交涉,怎么说,都不行,翻来覆去一句话“任何人不准进”。我告诉他,我只站在门口扫一眼。最后,他终于答应了我的要求。机会来之不易,我抓紧这几秒钟的时间,对着话筒说了三句话“宴会大厅是拱形的,两边墙上各挂六对中日两国国旗,桌上摆者白色的蜡烛”,然后我在稿件中配上双方讲话的录音。

第二天晚上,我到中国驻日本使馆。一位负责文化交流的女同志见我胸前戴的记者证,很高兴地对我说:“昨天我虽然没有参加日本首相的宴会,但宴会的现场我听了。”当时,我很纳闷,还在为日本人不让我进宴会厅采访而生气。这位女同志说:你不是说拱形的……,白蜡烛嘛。没想到只说了三句话就给身在异国的同胞留下那么深刻的印象。

我的报道仅仅开始,还须更加努力。

深夜,我需要去NHK日本广播协会发稿。独自一人站在马路边向出租车招手,不多久就坐上了车。说老实话,心里真有点害怕。从我们到东京那天起,不友好的捣乱分子一直在汽车里用高音喇叭,骂个不停,喊口号。台湾的右派分子也打出了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标语。在大陆与台湾政治局势紧张的情况下,很难预料会发生什么事。

半个小时,顺利到达日本广播电台。进门时又遇到麻烦。不会说日语。灵机一动,掏出记者证,指指上面的中国国旗。门卫好象还是不明白。我想他可能认识汉字,随手给他写个“北京”,并且做了个要在他们办公室向北京传广播音响的手势。他很快帮我打电话联系,找到负责接待中国记者的技术员。

日本广播协会很大,到处都是播音间、复制室,左拐右拐,才到传音室,在日本朋友的帮助下,我顺利发了现场报道。

在另外一间技术室,中央电视台的同行正在忙碌。我进去看看,播音员随手递给我两个橘子。我也顾不了日本人在场了,忙说了一句“两个不够”,因为我一天没吃饭。没想到往后的日子天天都是这样,尝到了饿肚皮的滋味。不仅是我,一起去采访的记者都是这样苦。中国青年报的张飚忙着写稿,一天没吃东西。我只好把自己的早餐送给了他。

这是记者活动的规律。领导人的活动安排得很满,活动一完,甚至活动还没有结束,记者就需要去发稿。发完稿,又忙着去采访下一场活动。晚上,领导人休息了,记者还没有发完稿,深夜又要为第二天的日程做准备。

差劲儿的口播新闻

胡耀邦与中曾根的会谈内容很丰富,政治性也很强。记者一直在迎宾馆朝日厅外等候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齐怀远吹风。

会谈刚结束,齐司长还没开始吹风,新华社记者就把已写好的稿子递过去审。齐司长说:“差不多,就这些。”我一听急了,马上提出质问:“不吹风怎么行?”齐怀远觉察到我有意见,忙和蔼地说:“等一下我专门为你讲一遍。”歪打正着,我正想搞一个录音访问。

当天晚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用很长的时间播了齐怀远清晰的讲话。第二天,我翻阅日本《每日新闻》报,报上登的有关胡耀邦与中曾根会谈的内容注明新闻来源是“据中央台《新闻联播》节目录音整理”。由于经验不足,我的这篇报道的问话过于轻飘,不够老练、庄重。

捕捉细节是记者的天职

1983年11月26日,日本青年集会,欢迎胡耀邦。就是在这次会上宣布,1984年金秋季节,欢迎3000日本青年到中国访问。第二年的国庆节,他们确实来了,站在天安门观礼台下。这件事后来成为胡耀邦辞职理由之一,批评者说:中日两国比例悬殊,他们来3000,我们也去3000。中国有两亿青年,这不公平。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集会那天,我坐在场内,衬着一阵阵掌声,我做解说。突然发现,中国代表团胸前戴的是红花,而日本人胸前却戴着白花。幕布中央,有一青松图案。这寓意着中日友谊应该白玉无暇,万年常青。我问《北京周报》记者,她说:“没发现呀!”

最后一次去日本广播协会发稿受到外事局的热情接待。发完稿请我到他们的职工食堂喝咖啡,吃冰激凌。食堂很大,一个窗口供应一种食品。一个大桶中扔了许多一次性筷子。这使我想起,中国乱砍树木向日本出口一次性筷子的事。

冒险抢到的录音

1983年11月27日,我采录的现场报道《胡耀邦同志在大阪参观》

这篇报道捕捉到难度大的松下老先生与胡耀邦总书记的交谈声。记者的大车,在很后的地方。等我赶到现场,胡耀邦和翻译已经就挤满了楼梯,我过不去。往后看,我看见长长的走廊的另一头站着一个穿黑衣服的人。我断定那里肯定会有另一个楼梯。顾不上问就往上跑,有点冒险,但正好走到主宾的前面,所以录上了他们的对话。这篇报道在宣扬日本的先进技术的同时,也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另外一方面。稿件是这样的:

记者:今天,胡耀邦总书记一行在大阪的参观活动很多,大大小小不下十项。现在我只介绍一两项。先说一下他参观日本松下电器产业公司的情况。(工厂实况杂音)松下电器公司是一个庞大的生产家庭电器用品的工厂。(实况:日本人讲话,寒暄。胡耀邦说:啊!又见到你了……)

记者:刚才胡耀邦同一位老人握手。他是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最高顾问松下幸之助。他现在已经80多岁了。(实况:日本讲话做衬)

记者:他说,松下电器公司有6万多职工,在国内有6个工厂和15个研究所,国外有20多个公司,已经有65年的历史。(实况:掌声之后,胡耀邦说:我讲两句话,第一句……衬入)

记者:胡耀邦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是中日经济合作大有作为。(实况:胡耀邦说:第二句是……)第二句是他祝愿为中日友好作出了贡献的松下阁下健康长寿!(实况:掌声)

记者:胡耀邦一行坐车来到了叫门真工厂的大门口。工人们高举中日两国国旗表示欢迎。(实况:机器隆隆声)

记者:门真工厂把胡耀邦在参观时受到工人热烈欢迎的场面,在电视上播放出来,随行人员看了都很高兴(掌声,博览会音乐作衬)

11月28号上午,胡耀邦参观了大阪城博览会。了解了大阪建城400年的历史。在电子技术馆,可以看到机器手下围棋、织花边图案、演戏,不过,也有使人不能理解的是:日本人竟把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用到了封建的、唯心的算命上。

在参观中,也有使我们感到惊讶和高兴的事。那就是中国秦始皇陵墓出土的兵马俑在这里展出了。兵马俑是反映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国宝。这次能跨洋过海在日本展出,体现了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关系。从10月1号开馆到11月27日就吸引了5万人次参观。(实况:杂音、掌声)

记者:胡耀邦还参观了日本最大的钢铁公司的一家工厂,参观了生产薄钢板热轧技术。在日本不论是电子工业,还是钢铁工业都表现了比较高的自动化水平。

电池不足的遗憾

19837年11月27日,胡耀邦在日本札幌参观。我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和次日《报纸摘要》节目发了口播新闻。稿中在运用活资料和死资料时,始终突出了中日友好的主题,有关雪景的描写让听众如身临其境。江南水乡的听众江苏建湖县近湖乡中堡村沈耕夫来信说:我最感到提挈入耳的要算这几天中央台记者刘振敏从日本发回的口头报道,自然景物的描写,最有情趣,最有诗意。首先是身临其境感强烈,仿佛我们也看到了中央领导人一行参观的景象,有立体感。其次,情景交融。记者特别加重预期报告了北海道今天下了雪,描绘了雪景。当中国客人步出展览厅,太阳出来了,明亮晶莹耀眼。这些自然景观的报道多么使人神往啊!

稿件这样写:

今天是胡耀邦总书记在日本度过的第五天。下午,他又从日本札幌来到了本州现代化的工业城市——大阪。

大阪以钢铁、机械制造、造船等工业为主。文化教育事业也很发达,是日本的第二大城市。

自古以来啊,大阪就与我国有着密切的交往。近几年又有新的发展,大阪与上海结为友好城市。邓小平、赵紫阳等同志都到这儿访问过。

今天,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到这参观,大阪府的负责人感到十分高兴。

离开札幌以前,胡耀邦一行参观了北海道开拓100周年纪念馆。当时是大雪飞扬,遍地洁白,别有一番日本的北方色彩。远一点距离的商店的字号也看不清楚,只能看见五艳六色的牌子,空气清新。

纪念馆陈列了很多资料、图表和实物,生动地介绍了100多年来开拓北海道的历史。胡耀邦、吴学谦仔细观看了展品。解说员每介绍到北海道经济、文化发展情况的时候,都要提到同中国的交往,尤其是看了幻灯片以后,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大家可以看到,过去那荒凉寒冷的北国没有使伟大的日本民族屈服。来自日本全国各地的大批移民,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定居,发展生产。经过了100多年的艰苦创业,英勇奋斗,终于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北海道。

参观以后,胡总书记拿起毛笔,题词留念。他写道“奋力维护世界和平,坚决捍卫神圣领土”。

当我们走出纪念馆的时候,大雪已经停了。只见灿烂的阳光照着大地,闪光晶亮。

车队经过札幌大街,各界人民挥手致意。

下午,中国客人还参观了札幌远郊区的一家奶制品厂和畜牧厂。

这篇报道的失误让我永生难忘,每每想起来都感到遗憾。参观以后,胡耀邦挥笔题词。我看见别的记者都围上去,拍照的拍照,摄像的摄像,写笔记的写笔记。我,一个广播记者不是以声取胜吗?,不能犹豫,随口而出“耀邦同志!请你给中国听众念念这个题词好吗?”话虽出口,可心里在打鼓。这在广播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啊!

我生怕达不到目的。以迫切地目光期待着。在场的齐司长也替我帮腔:“念念吧,她是广播电台的。”胡耀邦同志看了我一眼,二话没说就抑扬顿挫地念了一遍他写的题词。我高兴极了。大家都夸我胆子大。走出展览观馆,立刻让记者给我拍了一张手举话筒,身穿风衣的照片。

当记者们都坐到大汽车里。我得意洋洋赶快把录音放一遍给大家听。“哎呀!糟了。电池电力不足,声音变调了。”同行们都为我惋惜。不甘心失败,第二天我又在别的活动中补了回来。

突然改变的日程

1983年11月29日这天是胡耀邦的访问日程最多的一天,光是乘坐的交通工具就有汽车、火车、电车、船和飞机。中午,胡耀邦在日本神户人工饭店参加了兵库县知事、神户市长、商工会议所会长联合举行的午宴。当时离去大阪总领事馆还有30分钟,礼宾官请和胡耀邦休息一下,耀邦说:“为什么让我休息?这半个小时还能办点事,把刚才在门口唱歌的那10多名青年找来见见。”那群众青年在饭店门口唱了胡耀邦在东京集会上引用的《青年之歌》。中国客人是在他们的歌声、他们的热情夹道中,走进饭店的。

由于临时增加了这项活动,弄得大家一阵忙乱。有的去请日本青年,有的去找摄影记者。我不了解情况,只看见大家都往28层楼上跑,也没问青红皂白就钻进电梯。等我跑到胡耀邦住处时,他已经与17名日本青年交谈开了。胡耀邦同志像一个长者同他们谈心。这些年轻人开始有点拘谨,不敢贸然回答他提出的问题,后来越谈越热烈,屋里的气氛十分活跃。居然问起中国的计划生育工作了,场内的笑声、掌声真让人感到年轻。日本青年告诉胡老,说他们都去过中国。胡老问他们:“你们感到中国落后吗?”有一位男青年立刻回答说:“我们都不这样认为。”胡老告诉他们:“中国人民很勤奋,再用20年会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

曾经做过20多年青年工作的胡耀邦同志对青年有着特殊的感情。在东京青年集会上演讲,就是他主动建议的。在演讲时,引用了日本《青年之歌》的歌词:“你要走的道路,多么遥远漫长,你又为什么能够坚忍不拔,意志坚强,勇永远往直前;你要走的道路,充满无限希望,天空已晴朗,升起灿烂朝阳。青年们齐步向前,走向那理想远方。”

第五位该你了

京都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它不仅是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而且有纪念周总理的诗碑。

京都自古以来就同中国有着文化交往史,许多建筑就是仿照西安、洛阳的建筑风格建造的。

晚上,在京都府为欢迎胡耀邦举行的宴会上,我慌慌张张找到了自己的座位。连声向主人道歉“对不起,我来晚了!”这时候,全桌的日本人一起向我送来名片,我也不知道先接谁的好。慌忙中,在交换名片时,竟把前一天别人给我的名片当作自己的递给了他们。坐在我旁边69岁的京都府日本中国友好协会历史长水上七雄先生和蔼地说:“理解,理解,,你太辛苦了。”接着,他就用中国话给我介绍了京都的名胜和秀美的景色。

这时,我想到下午去过的岚山,那丛丛的红叶树就像一朵朵巨大的红伞,再配上绿色的青松,山峦十分妖娆。山下几只木船在清澈的湖面上轻轻荡漾。我连忙说:“是的,京都确实很美。”

人逢喜事精神爽。这位水上老先生滔滔不绝地谈起了曾经在日本电台辅导中国话广播的我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他扳起手指头说:“虹云、雅坤、王欢、方明真好,使人佩服。”他说:“虹云是你们电台第一个来日本教中国话的,他播送的《我爱岚山》,已经成了我们必背诵的录音。她的播音自然、亲切。雅坤讲得认认真真,实实在在。王欢也是很认真。当她工作结束就要离开日本的那天,她在电视台上同广大听众告别,还激动地掉下了眼泪。方明先生播的唐诗真棒!古诗解释得好,了不起!”水上先生请我回国以后,一定要转达对这几位播音员的的谢意。

水上先生拍拍我的肩膀很亲切地说:“虹云、雅坤、王欢、方明都来过了,第五位该你来了。”我心想,我可没资格。同桌的中国同志赶忙替我解释:“她并不是播音员。”我说:“我的普通话讲得不好,还得好好学习。”

接着,他又谈起胡耀邦宣布明年(1984年)要邀请3000日本青年访问中国。他说:这件事在日本震动很大。这样下去,10万、100万的人都会继续访问中国,中日友谊必将代代相传。

三个“12分”引来的笑声

日本人民很欣赏胡耀邦同志的豪爽、诚恳、活跃的性格。凡是接触过他的人都感到他待人亲切。他每次的讲话都能博得一阵阵笑声,因此,大家都愿意向他提出问题。他每次都风趣地做了回答。在他访问的最后一站长崎。他在宴会上说,到现在也就是11月30日20点,他在日本已经度过了165个小时。他把“1、6、5”三个罗马字巧妙地加起来说这等于“12”。接着,他就用“12”这个数字说了三句话:对这次访问,他感到12分的满意;对日本政府在访问中对他的热情照顾,他表示12分的感谢;这次访问建立起来的友谊,12分的宝贵。许多日本朋友是懂中国话的,没等他说完,大家就笑声不止。

现场报道的动感

1983年11月30日,胡耀邦参观长崎和平公园,时间只安排了15分钟。我没打算发稿,但还是打开录音机,捕捉到了好音响,临时决定发一篇现场报道。稿件这样说:

今天(30日)是胡耀邦总书记在日本访问的最后一天,也是最后一站。

早晨8点钟,他同他的主要随行人员坐汽车来到长崎和平公园。向和平纪念雕像献了鲜花。这个地方是1945年美军投下过原子弹的地方。当时啊,在半个月里就死了12万人。现在,日本人民在这里竖一个和平铜像是为了表达日本人民渴望和平的心愿。

(实况:翻译说:1955年就塑造了这座像。胡耀邦问:好久啊?答:1955年,介绍声:左边平伸着的手是象征和平。右边向天上指着的手,是说明原子弹的可怕。他的眼睛闭着,象征着在祈祷和平。每年8月9号11点零2分,就在这里举行祈祷和平的仪式。在这里呼吁维护世界和平,消除核武器的威胁,让广岛和长崎人民向世界宣传核武器的危害)

(实况:胡耀邦说:愿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人类的前途是光明的,好象今天的太阳一样。现场笑声)

记者:胡耀邦总书记献的花圈的白色缎带上写着:“献给遭受原子弹灾害的死难者!”

记者:刚才,胡耀邦向和平铜像献花圈的时候,一群和平鸽飞到了雕塑像的上面。(现场杂音)

记者:现在,长崎市市长,还有长崎的知事陪同胡耀邦总书记在公园里散步。他们一边走,一边谈(实况:胡耀邦问:和平的日语叫什么?翻译说:合由哇!合由哇!)

记者:胡耀邦用日语说:合由哇!合由哇!和平的意思。(实况:胡总书记说:合由哇万岁!)

记者笑着说:和平万岁!

参观以后,胡耀邦还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参观了三菱重工长崎造船厂。(实况:欢呼声)

记者:在工厂门口,很多工人拿着国旗(实况:音乐声)这音乐是中国的《迎宾曲》(实况突出音乐)

记者:(音乐做陪衬)胡耀邦总书记登上游览船参观。这个工厂叫香烧工厂,1972年建成。(日本人介绍实况)

记者:我们坐船经过的地方是一个港湾。这个港湾的样子像个仙鹤的形状,因此叫鹤湾(实况:掌声)

现在胡耀邦一行来到工厂门前,工人们挥动国旗,热烈鼓掌欢迎。介绍人员向客人介绍情况。

(实况:胡耀邦说:很高兴到你们厂参观。应该很感谢你们。中国的造船业应该向你们学习。掌声)

记者:总书记向工厂签字留念。(实况:掌声。胡耀邦念题词:中日友谊长存!现场杂音)

今天,中国贵宾离开长崎车饭店时,街道两旁有许多市民欢送。我们看到很多妇女抱着小孩,服务员和工人都还穿着工作服,他们主动向车队招手,飞机场上飘扬着中国国旗。

在日本七天访问结束了。我想做一小结,但没时间写稿,晚上,匆匆赶了一篇口头述评。这在我的广播生涯中是第一次。题目叫《中日关系四项原则》。发这篇稿时,胡耀邦正在出席日本举行的宴会。这也是代表团在日本的最后一个晚上。宾馆一个翻译都没有。我向北京要电话,几经周折才要通。这次宴会破例请了中国记者。我发完稿跑到宴会厅,宴会已进行了一大半。

稿件是这样说的:

胡耀邦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访问了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这在中日关系史上还是第一次,从而把两国关系推向了纵深方向,使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也有了新的发展。

从本月23日到30日,胡耀邦总书记在日本生活的七天里,中日两国人民都密切注视着这个有历史意义的访问,可以说,两国友好合作的滚滚热潮,已经达到了新高峰。

从东京到长崎,或者是在札幌、大阪、京都、神户。凡是中国客人走过的地方啊,到处都可以看到中日两国的国旗,到处都可以听到中日世世代代友好的誓言。

胡耀邦同志每天都要用十四五个小时同日本的政府官员、在野党首领、友好人士进行接触,亲切交谈。他这次拜访了老朋友,结识了新朋友。他那坦率、诚恳的态度博得了日本人民的称赞。各国记者呐,都为之钦佩。

在访问期间啊,胡耀邦同志不止一次地重复着我国对外交往的四句话,那就是:真心实意,以诚相待,光明磊落、恪守信义。他这次就是以这种态度同日本朝野人士会晤的。来日本以前,胡耀邦曾经表示过要“寻求友谊,寻求知识”、“谋求睦邻友好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这也表达了10亿中国人民对日本人民的友好情意。现在可以说,他已经圆满地完成了这个伟大的历史使命。

去年(1982年),赵紫阳总理访问日本的时候提出中日关系三个原则。这三个原则就是: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前几天,日本首相中曾根又提出要加上一句“相互信赖”。相互信赖与胡耀邦再三强调的与我国对外交往的立场和态度相吻合。这完全符合两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在当今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上,中日两国的友好相处,对于维护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对于制止霸权主义的行径,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胡耀邦同志在日本几次都谈到,说是日本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特别是参观了北海道开拓100周年纪念馆,还有神户人工岛以后,他更感到日本人民的艰苦创业精神可贵。尽管日本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工业发展得很快。胡耀邦这一次就是抱着“寻求知识”的态度来的。他在参观钢铁、电子、造船工业和科学技术新成就时都非常认真、仔细。他经常向陪同的人提出问题,而且他脑子中的数字概念准确、清晰,常常用最快的速度能算出一个百分比,去寻找经济效益。很多人都很钦佩。他毫不掩饰地说:日本的先进技术有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地方。当然,日本的贫乏资源也需要同中国进行合作。胡耀邦谆谆告诫中国的留学生说:“一定把别国的经验学到手。”

我们相信,只要两国能站得高,看得远,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日关系四原则的基础上,中日两国的经济、贸易、科学技术的合作和各方面的交往就一定会大大向前推进一步。

咱们都知道,中日友谊源远流长。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11年来,发展更快。这种友谊,过去有人撒种,现在有人去精心培植,未来的青年将会很好地继承。现在令人高兴地是,中日青年已经表示要携起手来为世世代代的友好,坚忍不拔,永往直前。

实践已经证明:中日两国真诚地友谊,而不是虚伪的,相互之间呐,是平等的关系。两国之间是实实在在的合作,而不是空洞的。即将成立的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必将会结出丰硕成果。中日两国人民都需要记住的是:中日人民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一定要贯彻“和平友好、平等互利、相互信赖、长期稳定”的四原则。

七天没好好吃过一顿饭,发完稿。我匆匆赶到宴会厅。入席后,日本人都站起来给我递名片。我也不知先接谁的好。慌乱中,我竟把前几天日本人送给我的名片当成自己的又送了出去,惹得大家哄堂大笑。这是第二次犯这样的错误。

没想到宴会快结束时,又来了新的工作。

胡耀邦离开日本以前,还要举行记者招待会。会议一结束就上飞机。我也要乘他的专机回北京。这一篇稿怎么发?我把录好的磁带,托国际台驻日本记者方宜帮我传给北京编辑部,也许是太疲惫的缘故,我居然在记者招待会上闭上了眼睛,突然猛醒,过一会儿又歪下了头。这是我在外事场合第一次,太累了。

回到北京,听众们赞扬的信件早已经摆在我的桌上。《北京晚报》侯女士第一个向我约稿。我写了通讯《七天七夜》,分两期刊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