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青年之友》专题发稿
我是外事政治记者,但遇到好的题材,我会主动给专题节目发稿,虽然没有任何报酬。
有一年的八月,我国著名科学家周培源接见了三个在美国的华人后代。他们的父母原来都是中国人,后来在美国定居。上个世纪80年代,这三个孩子是在美国第四十六届西屋科学天才奖中获得第一名的张家璐、获得第四名的王承宇和获得第七名的孟繁钦。这三个孩子具有东方少年的气质,年纪差不多,就是汉语讲的不太好。
西屋是美国一家电气公司。生产各种产品。设立西屋科学天才奖已46年。目的是鼓励青少年科学研究,在全国开展竞赛活动。每年从美国各地中学初选300人,高三学生参加。46年来,1800名获奖的人中,其中有五位得了诺贝尔奖。20多位在学术界很有成就,大部分都获得了博士学位。
贺倜是美国生物遗传学方面的研究生。这次他率领三个学生访问中国。参加比赛的有15000名高中生,最后评选出10名,有四名都是华人的后代。
我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青年之友》专题节目发了一篇录音访问。
在西苑饭店,我采访了这三位华人少年。
张家璐穿着一身粉红色的连衣裙同妈妈一起接受我的采访。张家璐在芝加哥大学实验高中学习。她一边上学,一边到芝加哥大学医学院从事细胞研究。这位17岁的姑娘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第一次发现癌细胞的某一类基因,能产生一种能够破坏蛋白的酶。因此,这种酶能影响癌细胞的生成。
我问:你第一次戴上金质奖章的时候,心情是什么样的?
家璐用英语回答。张母翻译说:觉得很惊奇。没想到我会是第一名。因为我认为所有的孩子都很好。
张母说:我有两个小孩。从小我给他们讲天赋都一样,你不是笨的小孩,只要你肯努力,你就会有一定成就。他们蛮能吃苦的。
“你在研究过程中灰心过吗?比如算了,不干了,怎么克服难处的?”我问。
家璐说:假如第一次失败了,就这样放弃,我会懊丧的。因为我晓得自己并没有尽我的全力去做。所以,我还要继续试验。
张母说:她想研究的话任何事也难不倒她。
我被她小小年纪就有这么坚强的意志而感动。
总带着自豪微笑的家璐与我说话,歪着头,长长的头发一甩一甩的。她说:两年以前她就开始向教授求教。可是,找了六七位教授,谁都不愿意接受她,嫌她年纪太小。最后,还是她姐姐认识的一位教授答应让她进试验室。家璐手一拍,高兴得跳了起来。当时才只有15岁的家璐,个子很矮,够不着试验台,脚下垫个小板凳。刚去的时候,教授只让家璐洗试验管,洗盘子,也许这是教授考验她。家璐不在乎这些,一边干好杂活,一边找参考书看。三个月以后,这位教授对她说:我要另外雇一名刷盘子的人。你可以从事细胞研究试验了。
家璐早起晚归工作,假期也利用上了。父母也很辛苦,每天开车接送。有时,遇上家璐还没有做完试验,家长就在外边等着孩子。
两年后,张家璐试验的论文终于轰动了美国的各个中学,轰动了在美国的华人。
家璐有这样浓厚的研究兴趣,可决不是书呆子。从来不满足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她的爱好很广,小提琴也拉得很好,看了大量的图书和杂志。当老师讲莎士比亚戏剧时,她一口气阅读了莎翁的戏剧全集。
望着这位小姑娘,圆圆的脸,十分可爱。当我问起下一步的打算。家璐说:在大学更加努力。可以预料,将来的她肯定是个出色的医学家。
孟繁钦发现了能够降低胆固醇的蛋白质。这孩子总爱扎一条鲜红的领带。洁净的白衬衫的袖口、领口扣的严严的,文质彬彬。再加上那付眼镜,真像一位小小的科学家。看不出来他爱好打乒乓球、踢足球,还参加过赛车。当年他才17岁。
他说:我从小就对科学研究感兴趣。念到十一级时,我与辅导过姐姐的教授做试验。
我说:中国有句古话,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你在做学问时,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
繁钦说:写论文要了解大量的背景材料,所以要看很多书。另外,经常与指导教授讨论,每隔两天,我就去他那里讨论我所遇到困难和问题。
当我问起其他文化课怎么涉猎时,他说:我很喜欢数学、物理、历史、音乐。业务时间我很喜欢弹钢琴、赛车、打乒乓球。北京崇文区科技馆给我留下很深印象。那些学生学习非常用功,非常刻苦,尽管年纪都还很小。
最后他用中文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三个孩子高兴时,也能说上几句中国话。他们与父辈一样眷恋中国这块土地。
有一天王承宇让妈妈替他发一封厚厚的信。直到儿子获得了科学天才奖第四名,妈妈才恍然大悟里面装的就是报名参加比赛的论文。
王承宇获奖作品是发现了木星发射电波的新数据。这位16岁的小男孩,研究物理全靠自己的努力。他用英语对我说:我之所以研究物理。我看到在世界上的许多事情表面上能看到的事情其实都有一种根本的东西,规律在起作用。比如,街上跑的汽车,空中飞的飞机,有一种共同的基本原理在起作用。所追求的就是一种我们看到普通意义的规律。同样这种物理学上的规律也适用于一个社会。比如我来到中国以后,我觉得中国人的感情比较深沉。这与他的悠久的文化历史有深刻的关系。
作为华人的后代。他说:他很喜欢这个国家。这个国家很好。国家人很多,他们喜欢一起做好事情,虽然人很多,但大家都团结把事情做好。
他从小就向往中国,想了解中国。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王母说:我1948年离开中国。算起来38年了。我是从巢湖离开家的。全家人看我上卡车。我的爸爸送我到南京下关车站,那天下雨,爸爸把我放到车上,车开动了,爸爸拼命叫我的名字,“再见,再见!”虽然这么多年了,没有回来过。我的父母一直给我写信。我印象中我爸爸一直站在车站。
30多年前的那一幕,让王母落下了眼泪。
她接着说:永远不会忘,下雨,雨打在窗户上。我爸爸一直叫我的名字,一直到这个声音没有了。我到上海,后来断绝音信。我还是想办法写信请朋友从香港转信给我爸爸。我对小孩说,别人有好的地方,我们要学习,不好的朋友也要交,要帮助他。王承宇说安徽有我的几个舅舅和表兄弟。
采访结束时,我说:欢迎大家明年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