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泉石上流-我的父亲母亲(52)

(2018-03-07 20:14:18) 下一个

五十二   肺癌手术

 

父亲画水墨画,母亲则是大大的忙人。《新观察》办起来,很快从月刊改为半月刊,十几个人,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是, 母亲有了自己的阵地,再辛苦心甘情愿。1981年,母亲65岁了,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她的习惯,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工作三个小时。早上的第一件事情是写日记,写过日记写别的东西,比如《新观察札记》是每一期都要写,是主编的“卷头语”。当然偶尔也请别人写,比如请阮铭写,请王若水写。八点钟,司机小郑接她上班。白天的编务工作和审稿之外,她要亲自跑印刷厂,这是50年代的习惯,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跟母亲跑过印刷厂,在王府井大街《人民日报》大楼的地下室。她要在印刷厂看最后一遍清样,并动手修改。这不单单是工作态度,而且是极大的乐趣,她总会在印刷厂改稿到深夜。她的社会活动无穷无尽:各种内容的座谈会(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会见各界人物(从邓颖超到项南到禹作敏到侯德健到郑绪兰);到全国各地采访。她总是要写一点东西,从她22岁写《台儿庄大捷》开始,新聞写作便是她的事业。

在敖汉的时候,母亲经常读的书是《鲁迅全集》。毛泽东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可是当有人问毛鲁迅活到“反右”会如何?毛说鲁迅要么闭嘴,要么蹲进大牢。但是中国有几个鲁迅呢?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而毛的时代是没有良心的,知识分子早已被边缘化了,当红的文人无一例外都是暴政的奴仆和叭儿狗。母亲比较喜欢俄国的知识精英,喜欢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湼夫、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赫尔岑、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陀斯托耶夫斯基、契诃夫。我上初中的时候,母亲让我看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我上高中的时候,母亲介绍我看女作家阿维洛娃关于契柯夫的回忆录。阿维洛娃是契柯夫的情人,那回忆录写得太美了。即是在沙皇时代,俄国知识分子并没有失去尊严,他们仍然是特立独行的人,能向权势说真话的人,富于责任感和敢于愤怒的人。俄国知识精英的群体始终站立着,他们生生不息,使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之火始终燃烧在俄罗斯大地上。正如1970年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评奖者这样说:“因为他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义力量。”1980年,邓小平宣布了改革开放的新政,无论如何,知识精英们应该出来说话了。《新观察》正是这样一个舞台,它虽然由作家协会主办,但是它从来不是一个文学期刊。它是新时代的旗帜,知识精英的讲台,民主和社会进步的火种!这一点,母亲早就认准了。

1981年春天,母亲从团结湖作家协会搬到虎坊桥,一套三居室的房子。不知是元代还是明代,这里养活老虎。有清一代北京城南是穷人区,虎坊桥、菜市口、牛街一路下去,菜市口也是杀人场嘛,辛酉年杀了肃顺,戊戌年杀了谭嗣同。院子旁边是劳动保护展览馆,对面是《光明日报》社和前门饭店。母亲住二楼,一楼是舒群,楼上有邵燕祥、李准、马拉沁夫、刘湛秋、毕朔望,隔壁有唐瑜、戴浩、王蒙,这里是作家协会和文联共同的宿舍。

新凤霞阿姨的爽直是出了名的。几十年前,我见过新婚燕尔的新凤霞,见过大红大紫的新凤霞,如今她脑血栓再不能登台。她说母亲和父亲的和谐,确是圈子里的美谈。母亲刚到北京的时候没有房子,父亲正好从和平里搬到长椿街,就把和平里的房子借给母亲。和平里的房子是张敏玉的,是她同吴绍澍离婚时得到的房子,因此是交通部的房子。张姨是十分开明的人,大年三十她把母亲请到家过年,还有胡小林、胡爱农,张姨亲手做菜,以后年年如此。

我调入辽宁作家协会当了几年专业作家。这时候,在文学舞台上,“伤痕文学”渐渐过去,反映新时代的短篇小说担当了主角。我也努力写一些短篇,可是总写不好。

一天胡爱农打来电报,“母病住院,速回京”。我坐夜班的火车赶到北京,母亲上班去了。这是怎么回事儿?下午母亲回家,神清气爽,满面红光。

“小胡,我检查出肺部有肿瘤,明天住院,后天做手术。”

“是良性的吗?”

“不,是癌。哈哈,没关系的!手术在协和医院,是最好的大夫。今天晚上请你们吃晋阳饭庄。”

与邓颖超交谈(摄于80年代初)

 

母亲轻描淡写地把事情告诉我。司机小郑把车开到晋阳饭庄,这里离开虎坊桥一步之遥,这套四合院是纪晓岚的旧居,饭庄的餐厅就是在院子上盖一个棚子。乾隆年间《阅微草堂笔记》和《聊斋志异》同为“畅销书”,前者弗如后者远甚。记得小时候母亲经常讲《聊斋》,这是她特别喜欢的书。这一天我们吃过油肉、刀削面,母亲吃得很开心,全然不把手术放在心上。

第二天,我跟母亲到了王府井的编辑部。下午住院,上午她要开编务会,真叫人无可奈何。中午,我们在办公室吃工作午餐——《新观察》和《农民日报》在同一个院子里,吃的是《农民日报》食堂的午餐。吃过饭我陪母亲走去医院,协和医院在帅府园,离开编辑部只三百米,拐一个弯就到了。这样,母亲住进医院。

 

戈扬在纽约(摄于1999年,时年83岁)

 

第二天手术,取出一个鸡蛋大小的肿瘤,一切顺利。更让人意外的事情发生在三天以后,医院的切片检验结果出来了,肿瘤是良性的!哎呀呀这些最好的大夫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diaoerlang 回复 悄悄话 作者对沙俄时代知识精英群体的评价,搁今天依然是面镜子。
群思 回复 悄悄话 一代英杰!
yvrf 回复 悄悄话 一代英杰!
yvrf 回复 悄悄话 一代英杰!
天涯海角54 回复 悄悄话 向戈扬老人致敬,保持一个知识分子的独立和勤奋。
妈妈的故事 回复 悄悄话 历史记忆,谢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