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勿让爱、包容和友善被视为理所当然

(2018-03-29 07:26:12) 下一个

 

已经是国内的深夜,读了同学转发的《一封母亲的信》,有些感触。这位母亲讲述了她来美国帮助女儿带孩子的“心路历程(见附录)。信中母亲的感叹更多的是来自中西文化上的差异,但她自己是否在培养孩子上存在某些缺失,或者自身存在某些不足,信中可见端倪。于是,想到了两个问题,父母为什么要孩子?父母希望从孩子那里得到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孩子?也许还没有好好想,孩子就来到这个世界。这是一个事实:孩子成了父母生命的传承,给我们有体验为人父母的机会,一个自己成长、实践付出的机会,因为当我们成长,才更能懂得爱和被爱的可贵。是甜是苦每个父母都有体验,看着孩子长大,或越来越像自己,孩子的那些毛病都和自己一样一样的,父母是什么感受?除了感叹不知不觉的时间飞逝,更多的是一种喜悦。于是乎,有一天,我们还会问:父母希望从孩子那里得到什么?

 

大多数父母应该有差不多的答案:希望孩子独立,健康,家庭幸福,就这些。父母的家,还是那个孩时的家,它的门永远为孩子们打开着。但是,孩子有或者将有自己的生活,父母也有自己的天地。学会体谅孩子们似乎也是父母继续成长的一部分,他们正在经历着我们曾经经历的过程,生活中琐碎事情和压力会让孩子们应接不暇,因而很多时候可能会忽略了父母的心理需求。当孩子们忙完自己的事情,心智成熟,从容应对生活时,他们回首朝向自己的父母时,常常发现父母已经老了。

 

生活就是这样,有些东西我们教不会孩子,就让他们自己去从生活中学习吧。但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也有些东西父母也在潜移默化地示范着,不要低估孩子模仿学习能力。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可以不知不觉地告诉孩子们:你获得的一切爱、包容和友善都不应该视为理所当然。的确,父母对孩子的爱天经地义,但不要让孩子习惯性地误认为一切的爱和包容也不过如此。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学会感恩,感恩,感恩!并从感恩中得到快乐!

 

联系起一个咖啡杯上印的一句话:“drink coffee because adulting is hard. ” 成长和咖啡有何关系?一时不得其解。有一天喝咖啡时,似乎有点恍然大悟,原来是:吃点苦吧,成长会更容易些!但是,真实的情况真是如此吗?我开始怀疑了,因为当我们吃时,感觉不到其中真正的,谈何成长。

 

附录:来自网络

转发:《一封母亲的信》

我是一位单亲母亲,38岁那年就独自带着8岁的女儿生活,不说含辛茹苦,也历经了很多女人没有经历过的酸楚。为了让女儿不受父亲出走的影响,我以全部的母爱来呵护她成长。

        女儿从佛山九小到佛山一中,成绩都非常优秀,是标准的学霸。高考以佛山前5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核物理专业,毕业后又考入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后在美国从事研究工作。

        我女婿也是上海学霸,年纪不大,就已经是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了。他们有一个四岁的儿子,上海的爷爷奶奶在美国照顾了两年,今年6月回上海去了。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女儿和他们处得不好,经常吵架。曾经担任上海厅级干部的爷爷一怒之下带奶奶回去了,还说再也不来美国受罪了。

        无奈之下,女儿、女婿多次给我电话求援,让我去芝加哥帮他们带孩子。我退休后单位返聘,有一份不错的收入,心情也很好。考虑到女儿的处境,我最后下定决心到了美国。但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很难过,人生地不熟倒是其次,主要是女儿、女婿几乎很少和我交流。

他们早出晚归,回家只想睡觉,周末不是在家睡觉,就是电脑或手机,只有我一个人忙孩子忙家务,好像我就是他们雇来的保姆,做什么都是应该的。在家里他们享无论吃水果还是喝饮品也不会问问我是否也需要。因为他们自己的缘故造成了偶尔的剩饭剩菜,那绝对是我一人全包。在家里他们的行为全是对的,我即使再看不惯也不可以做任何点评,因为在她们眼里我就是一个没得见识和水准的老妇人。到了假期,他们带上孩子出去度假,让我一个人留在家里。我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到底是美国改变了他们?还是独生子女都是这个德性?

        我女儿、女婿的收入不错,还经常给非洲穷人捐钱。我几次提醒他们说:舅舅、姨妈家在湖南农村,生活艰苦,你们给非洲黑人捐钱,是否也可虑资助这些亲人一点?女儿女婿的回答让我震惊:非洲穷人更需要帮助。帮自己的亲戚不是慈善,没有意义……

         我真不明白女儿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无情无义,冷漠得不可理喻!是我的家庭教育失败了吗?如果说是我文化不高,不会教育子女,那么女儿的公公、婆婆,一个是政府官员、一个是同济大学教授,怎么他们的儿子也是如此?国庆那天,我亲家在电话中说:你辛苦了,我们都被独生子女害了。我们让他们自己请保姆,你回来过你自己的日子,别理他们了……

        亲家的话有道理,但我于心不忍。

         回忆那年高考,我在佛山一中校园外面悄悄守候三天,一心祈祷女儿考试顺利;收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个晚上,女儿搂着我泪流满面地说:妈妈,这些年您太辛苦了。我以后有出息、有能力一定要好好报答您的……那时我是多么的开心,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非常值得。女儿的话,让我觉得这个世界没有黑夜……可是,当女儿已经有了出息的今天,我的内心却历经从未有过的伤痛。她是否还记得她说过的话?是否记得妈妈为她所做出的一切?

         我如此深爱我的女儿,她爱我吗?

       后记:这位母亲的信,不仅仅是一位母亲的追问,而是一代中国人的纠结,更是做人上不可泯灭的问题。而这样追问和纠结,都需要两代中国人来回答。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0)
评论
豆青 回复 悄悄话 回复\'七色花瓣\': 100%同意您的看法“...文化水平跟教育子女有什么关系呢,....” 谢谢!
七色花瓣 回复 悄悄话 一点不成熟的想法-
我觉得这妈很有问题,两家长辈在教育子女方面都存在很大问题。子女自私,且是非常典型的啃老族,这不是教育出了问题是什么?现在都到这个份上了,还左一句“学霸”又一句“博士”的,干嘛啊,显示他们高人一等是不是。
她说自己文化低,不会教育子女。文化水平跟教育子女有什么关系呢,我觉得只有三观不正的人才教育不好子女。
不愿意吃剩饭,干嘛不倒了。心里憋屈,最好的办法是买张机票走人。
“我几次提醒他们说:舅舅、姨妈家在湖南农村,生活艰苦,你们给非洲黑人捐钱,是否也可虑资助这些亲人一点?女儿女婿的回答让我震惊:非洲穷人更需要帮助。帮自己的亲戚不是慈善,没有意义……” -字里行间看出这个妈对非洲黑人其实是歧视的。假如子女不做慈善,或许她就不会提出要首先帮助自己亲戚了。
两代人都有问题,最好的办法是个人顾好自己,老人不要指望儿女养老送终,儿女也要明白父母责任已尽,懂得感恩。
豆青 回复 悄悄话 回复\'飞来寺\': 谢谢,有启发。
飞来寺 回复 悄悄话 和女儿、女婿相比,我觉得两家的父母辈都已经做得够好了。
对亲情、家庭观念有两大冲击:一是中国自己的政治运动和一胎政策跟中国传统社会已是大不一样,该怎么教育子女,父母一辈也算是新手。二是中美文化差异,子女来美后躲不开中西文化冲击这一关,那么初来乍到的父母也一样,会有太多不适应。现在女儿、女婿早已独立,成家立业,还说是“妈妈的教育出了问题”就太求全责备了。毕究是小辈自己份内本该独立解决的,却要求父母来帮忙,说不上是理所当然的事。
在一起处不好,还要闹矛盾,分开又思念,甚至痛苦(父母会更痛苦),看来是这一、两代人的宿命。爱、包容是个人的教养道德,拗不过时代造成分离而产生的创伤。
豆青 回复 悄悄话 回复\'简宁宁\': 这位母亲的教育方式是出了些问题,从孩子的表现推测的。
简宁宁 回复 悄悄话 我觉得这一对女儿女婿不怎么样。别的不说,什么叫“帮自己的亲戚不是慈善,没有意义?” 的确做父母的不能过分要求孩子,可是这一对夫妇这些做法也很过分,而且自以为是的让人反感。
豆青 回复 悄悄话 回复\'西风-西风\':完全赞同!
西风-西风 回复 悄悄话 永远不能要求孩子像我们爱他们那样来爱父母,那是畸形的情感

well said
豆青 回复 悄悄话 回复\'清漪园\': 谢谢跟评!
清漪园 回复 悄悄话 是这位妈妈的教育出了问题。父母首先要让孩子明白,我们永远爱他们,但对他们的尊重,要靠他们自己赢得。其次,永远不能要求孩子像我们爱他们那样来爱父母,那是畸形的情感。我们也不能因为孩子的自私行为就将其归咎为他们是独生子女,而不反思自己的教育问题。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