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80)
2018 (292)
2020 (164)
2021 (362)
2022 (344)
2023 (441)
2025 (1)
认知与理解世界是思维的乐趣之一。
各种理论与模式是认知的结果,也是认知的工具。
与任何工具一样,这些理论与模式都有“适用”的问题:精度越高,则覆盖范围小;覆盖范围大,则精度低。
具体学科(比如生物),基础学科(比如数学), 哲学,神(秘)学(如果算的话)代表了精准解决问题的针对性下降,抽象度不断提高,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的方向。
范围的边界,就是思维的边界,意识的边界。
最大的范围,就是没有边界。
而没有边界,就意味着精准度完全丧失。
因为精准的前提,就是对边界的强调与依赖。
这样,对于习惯了精准,依赖于精准的思维来说,“无边界”乃是危险的,因为对基于精准的理论来说,无边界意味着颠覆自身的存在。
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不可怕还有啥可怕。
于是我们看到这种思维不断地质疑或者攻击基于探索边界本身的学问,把它命名为“神秘”,或者“玄”。
这种命名的本质就是排除对边界本身的探索。
而排除对边界本身的探索有三个意义:
一是思维自洽。排除自身以外的东西,只剩自身,这是自洽的最佳方式。
二是思维自适。对边界问题闭眼,这样就可以舒适地在边界内“探索”,扩展“边界”而不用怀疑“探索”的本质是什么。这样,内心安稳。
三是思维独裁。防止其他学问侵害自身的权威。
但这都是思维自我封闭的把戏。
人大于思维。
人可以揭穿这些把戏。
但人也有自由。
可以选择揭穿,也可以选择不揭穿,还可以选择“不知道这种把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