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80)
2018 (292)
2020 (164)
2021 (362)
2022 (344)
2023 (441)
汉语没有严格的曲折体系,相比于曲折语,汉语一个句子可能有多种解读。
比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有好几种解读。
以前儿狼兄曾用此例来说汉语的缺点,俺反驳说这句话其实有明确的固定的含义。只不过今天的中国人已经不知道它的上下文背景,因此才产生了不同的解读。
这就是汉语的开放性特征。
同样一个句子,放到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解读。
但在每个语境中的意思,都可以做到明确。
能明确表达,就说明语言没有问题。
这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与交流机制。
反过来,如果一句话只能有一个明确的不变的意思,在一个情境下可以用,在另一个情境下不可以用。这样可以做到精确,但是却违背了认知的高效(最简)原则。
比如一个模特,如果只能穿一类衣服,那么与其说这是他/她的优势,不如说这是劣势。
如果有模特公司的老板说:就应该一衣一模,一模一衣。这样最科学,最严谨。
俺会为他的成本担忧。
不过也应该不需要。
因为这样的老板应该已经被行业淘汰光了。
对语言进行限制来实现意思精准,这是应该的。
但限制方式是不是只有一种,比如格位数时态体等等形式?
不是。
这些手段能实现的区分,汉语不用这些手段也可以区分。
不但可以区分,在认知成本与效率方面,还要更高明。
那为啥有人非说汉语没有这些东西就是落后的呢?
因为他们并不是以语言的表义准确性为标准,而是以西方的曲折体系为标准。
这就好象说:戴眼镜的看清了,所以没有戴眼镜的都看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