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个人资料
stonebench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道德通天地,黑格尔懂个P

(2023-09-10 08:21:52) 下一个

哈哈,题目纯为吸眼球。

但黑格尔,这位俺曾经无比崇拜的辩证法大师,确实不懂道德,或者说他不懂儒家的道德。

因为他曾经说孔子的哲学不过是些道德训诫,所有的文化中都有的道德训诫。

听起来,似乎“所有的文化中都有”是一个庸俗的象征,意思就是儒家哲学没什么了不起的。

哈哈,这样说白天夜晚的交替更普通,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但是中国人从白天夜晚的交替中概括出来的辩证法却要比黑格尔的辩证法精密高明得多。

同样的,道德训诫与实践是普遍行为,而其底层的哲学却不是每个文化都系统地讲明白的。

而中国文化,儒家,就是把它的原理与方法都讲清楚的哲学之一。很遗憾,在这个原理与体系的深度方面,黑格尔与德国,乃至整个西方,都极为肤浅。而这种肤浅,也正是黑格尔看不到道德底层的哲学精神,而只是把它归结为训诫的主要原因。说白了,黑格尔自己在这方面肤浅,就以为只要说到道德就跟他一样肤浅。注意,俺说的是哲学的深度,不是道德实践的深度。西方并不缺乏道德的实践者。

那么道德底层的哲学是什么?

就是世界的运行秩序与原理。

说到秩序,人们又会想到关系。而关系,在西方思维,现代思维看起来,基本是扁平的。就是ABCD的相互作用。但在中国传统,在儒家思想中,扁平的关系下面是一个立体的系统。比如天地的运行以北斗来标识,而北斗的运转围绕一个中心。在中国人看来,这个中心就是秩序的决定者与维持者。因此,ABCD之间的关系并不依ABCD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决定,而是依它们与中心之间的关系来决定,也就是说,依他们在中心决定的体系中的地位来决定。西方的秩序强调个体间的关系,而中国的秩序则强调个体与体系间的关系。西方的个体间的关系以个体为中心,中国的个体间的关系以系统中心为中心。

假设中国与西方的道德训诫的目标都是为了个体的长远利益,那么西方对道德的理解就是个体间利益的张力与平衡。而中国对道德的理解则是遵循天道。个体利益并不基于碰撞、斗争与平衡,而是基于天道的彰显与运行。因此,中国对道德的理解是个体与天道的关系,是顺还是逆,是融入还是脱离。

如果天道是终极决定因素,那么最好的办法当然是融入。与融入相反的,是割裂与脱离。

融入是外加的道理要求还是内在的本能要求?

西方认为这是外来的,在实践中碰撞出来的。而中国人则认为这是本能的,是人人本来就有的。因此,道德并不是外来训诫,而是对本能的保护与滋养。教条地概括结果之一是天地君亲师的提法。天地是生命之所源,君是群体主导,亲是个体生命所源,师是天理传承的载体,都需要得到特别的尊重。而人越是自然地尊重天地君亲师,就越是契合天道,越得到天道的利益。

因符合天道得到利益,却常常清贫。为什么不升官发财?怎么解释? 中国人有精气神的区别。肉本的利益在于欲望满足,但这是最低级的。气与神的追求更高级,因此物质上的缺乏并不是利益缺乏,所谓安贫乐道是也。

又比如父慈子孝敬老爱幼。这并不是外来的零散训诫或者总结,更不是被动灌输。而是完整的天人体系之下的必然要求,是主动实践。人要以天道为道,天心为心,就要联通天道天心,而联通的方法不是到外面去追寻一个目标或者对象。其方法是,你的心中本来就有天道天心,只是个体欲望在迷惑困扰它。要显扬它,实践它,体会它,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顺从它。体现在个体之间的关系上,就是老老幼幼,克己复礼。

中国的“道德哲学”的思想体系并不复杂,但绝非黑格所想象的简单。

反过来,西方的道德也不乏伟大的实践者,这也不是因为外加的训戒,而是出于人心中本有的动力。

黑格尔,在这个问题上,又浅薄了。

他在辩证法上的浅薄是另一个:)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