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变了。
大同了。男人只穿短裤,无论多体面的男人,都只穿短裤。
女人选择稍多,但也以少穿为主。
而且,他们明显地两栖化了:一会儿在水里,一会儿在岸上。
是的,这是俺在游泳池看到的。
对比日常穿着,这种剧大的反差能说明美国人变了吗?
不能。这是特别场合特别穿着。
汉语的所谓欧化,在俺看来,也是一样。
不是汉语欧化,而是表达主题欧化。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主要主题是欧化(现代化)。
这些中国本来没有的新生活方式,新概念,新观念,新思想,新体系对汉语提出了新要求。不是西方语言直接影响汉语,而是来自西方的新的表达内容对汉语提出要求。
结果只能是两个,一是新内容汉化,被纳入汉语体系。二是汉语欧化,产生西语特征。
在词汇层面看,汉语欧化得挺厉害。
但在语法层面看,汉语有没有因为新的表达内容而产生汉语本来没有的全新的全西方的结构?
俺没有研究,但感觉没有。有一些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行文方式,但没有全新的来自西方的结构。
在结构层面,被提得最多的某些结构用量增加,比如被字句。这被视为来自西方的影响。
但这种论断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因为它需要证明,西方语言是这种变化的唯一动因,排除其他动因。
比如把字句,了字句,白话运动后也大量增加,而这两者是汉语所有,西语所无。
这两者的大量增加不可能是西语的影响。
为什么了字句的增加不是西方影响,被字句就一定是西方影响而不能是碰巧双方有相似的句式呢?
汉语欧化论者对此需要一个有力的解释。
事实上,汉语的变化并不是结构本身,而只是不同结构的使用习惯与比例。
与其说这是西语影响,不如说这是汉语自身适应表达内容变化而做出的调整。
或者说,与其说这是西语影响,不如说这是汉语适应社会现代化的必然。
当然,硬说语言的影响也可以,因为现代化是西方推动的,而西方推动的方式是新观念新思想,而新思想新观念又是在西语中产生的。
但这样也太绕了,而且说明不了汉语特有结构的发展。
所以,本质上不是汉语欧化,而是生活现代化。
***********
以下是先写的帖子,丢了又找回来了,与上面意思重复,说法略不同。
其实不但近代以来,每朝每代,每时每刻,汉语都在变。
但这些变化基本上都不是结构与原则层面,而是表达习惯的变化。
表达习惯的变化是语法驱动的吗?不是。
表达习惯的变化是语言差异驱动的吗?不是。
表达习惯是沟通与交流的需求驱动的吗?是的。
近代以来的汉语白话的变化,是大量出现的的需要表达的新内容推动的。
就如你在家里汗衫拖鞋,现在要去公司当白领,当然要改西装革履。
新内容是什么?当然是新事物,新生活,新观念,新思想。
这些东西从哪里来?主要是西方。
汉语要适应,就得变。
但这种变并不是西方语言直接影响汉语,而是汉语从已有储备中选择合适的结构与方式,来表达汉语中原来没有或者少用的观念与思想。
换句话说,西装革履,并不是不穿,也不是没有,只是没有需要。现在需要了,拿出来用。
被学者引为典型的被字句就是一例。被字结构汉语旧有,但用得少。现在用得多,是因为西语在用吗?不是。西语用汉语不用的东西多了,有比汉语简单的,有比汉语复杂的,为什么在结构上偏偏是被字句西化了?
汉语的变化与西方有关,但这不是因为西语如此,而是要表达的内容如此。
近代以来,社会现代化,复杂概念与复杂表述的要求增加,符合西方思维规范的要求也在增加。
汉语做出相应的调整与调节,这并不是表述能力变化,也不是结构变化,而是表述内容变化,形式当然要变化。
扶犁黑手翻持笏。手没有变,但工作变了,手上拿的东西就变了。
汉语也一样。汉语本身没有结构变化,但表达的任务变了,表述方式也跟着变。这不是语言本身的变化,而是习惯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