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80)
2018 (292)
2020 (164)
2021 (362)
2022 (344)
2023 (441)
说的是言语,就是具体的表达,不是语言,不是系统,不是句法。
具体的表达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意思,二是声音。
意思上贴已经说过了,就是各种抽象概念的组合。在这个意义上,人的思想,乃至人的存在,就是他对概念的截取与组合。同一个世界,看起来大家共享语言体系中的概念,但其实共享的只是重叠部分,是抽象基础上的抽象。依然以红为例,假设为大红,每个人对大红的定义----比如它的色相的涵盖范围---都是不一样的,共享的部分只是大家共同接受的部分。而这一部分对不同的人来说,只是名称相同,以为彼此相通,而实际感受却不一定相同。对一种颜色的认知是这样,对世界上的一切现象的认知都这样。因此,概念的截取方式与组合方式就是一个人的世界,也是这个人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这个人的存在。
声音就更有意思了。声音也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个人的,由个人的发音系统决定的;另一部分是意思的,它由声韵(调)构成,这部分独立存在,不属于任何个人,也没有人能纯粹地毫无杂染地实现它。比如苹果,它有自己的声音特征。但这个特征不能独立存在,自然显现,它一定要借助具体的发音方式才能显现出来,而具体的发音都带有个体特征。标准语说苹果有标准语的特征,方言说有方言的特征,男女老少都各有特征。每当一个人说到苹果,则“属于”这个人的部分相当有限:就只是跟这个人发音方式与声音特征有关的部分,其他的都不属于这个人。这就好象开车,只有驾驶方式是这个人的,车与路都不是。
这样,人表达的动力与目的是什么呢?
动力就是这个人已经建立起来的概念体系的不完整与不稳定,它总要找新的支点。如上贴所说,看到1+1=1+1就不稳定不满意,1+1=2就感觉舒服多了。
情感与欲望当然也是动力,但情感与动力的产生与存在也是基于不完整。
不完整是从哪儿来的?
不完整不从任何地方来。它根本没有产生,也不真实存在,因为它其实就是完整的一部分。就好象说手不能代表身体,但手就是身体的一部分。
人的存在就是认知的片段性概括的结果,而片段性概括的结果把自己当成主体,当成我,就产生了各种判断,各种追求:宗教、哲学、物理、生物。。。
而这些的前提,就是片段性的、不完整的概括与关联。
那么整体的、完整的存在在哪里?
就在不完整中。不需要扩充,不需要修正,不需要等待。不完整的本质,就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