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80)
2018 (292)
2020 (164)
2021 (362)
2022 (344)
2023 (441)
现代人知识多,思维动势更强,一问就开始流动。追逐动相就没有止境了。
俺也觉得求“悟”不是一个特别合适的说法。俺理解,“悟”并不是一个可能被掩盖,又可能被求得的独立状态。
相比之下,突破思维限制可能更准确。这样,目标就是思维,抓到它,看透它会相对容易。
比如我们说难说易,说凡说圣,说得说失,说迷说悟,说如何入手,说在哪儿立定,这些都是对立已分,思维已经开始活动的表现。顺着这些差别做判断,再想再找就没有意义了。
所以,俺理解的大方向就不顺着思维,而是反思思维。比如求入手处这个愿望是基于什么?基于一个认定:我还没有入。这样,我们就发现,我在设定四样东西:内,外,处于外的我,可能处于内的我。假设觉性周遍,那么内有自性,外有没有?当然也有。如果佛有,我有没有?当然也有。内外佛我的觉性是不是一个?当然是一个。那么,内外的差别是怎么建立的?佛与我的差别是怎么建立的?差别建立时,觉性在哪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