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80)
2018 (292)
2020 (164)
2021 (362)
2022 (344)
2023 (441)
2025 (1)
小谢贴的视频说,不同的语言对打碎花瓶这个事件的呈现重点不一样。比如西班牙语可能强调事件本身---花瓶状态的变化,而英文(?已经忘了)则要加上主语,更容易把注意力引向责任人。
这说明语言可以影响人的思维与判断。
俺同意。
并且语言的这个特征与文化密切相关。
同样的打破花瓶事件,汉语可能包含了不同的语言的不同侧重,可以自由调整出不同的重点。比如:
花瓶打破了。 强调花瓶本身的变化
花瓶被打破了。强调其他因素的作用
花瓶被他打破了。强调责任者
花瓶他打破了。 强调他的作为与花瓶的状态的关系
他打破了花瓶。 强调他的作为
他把花瓶打破了。强调他的作为与花瓶状态的关系。
有些句子英文有对应,有些没有。
类似的例子非常多。汉语可以根据表达重点不同来调整顺序与结构。
俺不了解其他语言。如果只比中文与英文,则大概可以说,中国人的观察与呈现方式太丰富,相对而言,英文比较单一。
强调单一的人不太容易理解其他可能的存在。
强调丰富的人如果没有特别的刺激也不会在单一方向上特别突出。
一句话如此,语言更如此,文化更加如此。
这也可以联系到中国人的科学思维。科学思维对语言的灵活度要求相当高:就是不能太灵活。如果太灵活,意思不在形式本身,注意力就会散到关系中去。这种思维很难有科学要求的单一向度的深入开掘。反过来,如果专注于形式,特别关注形式与内容的密切关系,则符合科学思维,有助于科学发展。
为什么“注意力会散到关系中去”?因为如果同一个意思可以突出的焦点太多,则通过关系来确定意思是最高效的方式。如果通过明确的形式来表达不同的重点,那么需要的形式变化就会太多。有些形式可能只在某些场合有用,普通人可能一年用不上一次。不知道又不行,知道了又不常用,徒然增加大脑负担。如果不通过明确的形式,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关联。英文也需要关联,但没有汉语这么彻底。中文几乎彻底甩掉了形式的羁绊,完全依靠互相作用来形成表义重点。
反过来。汉语思维虽然忽视单一的潜力,但如果得到合适的刺激,在单一专注方向上展开也并非不可能。
这就与中国的未来相关了。如果在科学方面有足够的刺激,中国人在科学上也应该有比较高甚至更高的成就。因为中国文化可以博,也可以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