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80)
2018 (292)
2020 (164)
2021 (362)
2022 (344)
2023 (441)
2025 (1)
科学是思维的产物,科学是一种特定思维的产物。要产生科学,这种思维必须特别喜欢也特别适合聚焦、割离与分析。
思维按这个方式运行,在这个方向上运行,就一定会产生科学。比如西方文明。
反过来,如果不喜欢聚焦不喜欢割裂,就一定不会产生科学意义上的科学。比如中国。
在这个层面,人的兴趣与活动都是被思维驱动和限制的。
把中国没有产生科学归结为儒家、道家什么家的,好象中国没有这些家,就有可能发展出科学一样。
其实,没有儒家,独尊法家,独尊墨家也一样。决定科学发生的不是思想,而是思维。
有这样的思维,就注定是儒家成为主流。而不是反过来,儒家束缚了思维。儒家束缚了思想有可能,但儒家不能束缚思维。思维在语言里。
如果没有系统的刺激,中国的语言与思维决定中国不可能独立发展出西方意义上的科学。
忒绿兄转过一篇美国某院士的中西思维对比,抓住了很多典型特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正如他们对中国没有发生科学的原因判断错误一样,很多对中国人的科学能力也是错误的。
也就是说,中国人有能力搞科学,可以跟西方人搞得一样好,甚至更好。
条件是中国人的思维得到合适的刺激与引导。
原理也很简单:正如支点和竿子的组合能撬动地球,思维中的线型机制建立就能产生科学思维。
是的,线型联系机制,因为A所以B的机制,点A对应点B的机制。
中国思维中没有这个机制吗?
有。但不是主流,没有成为主导。所以不能发展出西方所谓的分析方式与逻辑学体系。
如果说西方思维是线型的,中国思维就是网型的,而且是立体的网型。
举个简单的例子:
英文: He is a student.
中文:他是学生。
只看对数的规定。英文中主宾要严格对应,是个体对个体,群体对群体的关系。中文则是个体对应类别。
这就是思维差异:
个体一定要对应个体,这种对应关系一定要人为标出。这是什么思维?机械思维,呵呵,科学的初始思维。
中文则是把个体归于一类,个体的独立性个体性被削弱了,形不成思维焦点,当然不能在思维层面被注意,被放大。
这是一个数的个例,但在思维层面,这种差别是系统的。
只看整体共同点,求同存异,不可能发展出科学。这是中国的。
只看对象本身,求异斥同,才可能发展出科学。这是西方的。
明白这种思维差异,就可以知道,中国有希望在科学上追上西方。因为对个体的突出关注是可以培养的。
在中国式思维的基础上培养起对个体的关注,建立这样一个亚思维方式(呵呵,如果别人没说过,就是俺的发明了),就能科学思维,科学创造。
到那时,在科研方面,说中文的人将具有说西文的人无法比拟的优势。
这个情况有点儿象木材制成家具。中国人的思维是朴是材,西方的思维是器是具。
器具很难回到材,但材则很容易成为器具。
换句话说,分析式思维是人的思维的一个形态,而中国人的思维则是一个更为底层更为基础的形态。
当然这是一个过程,可能还需要五十年一百年。
在这个意义上,现在中国人的崇洋媚外可以视为中国的科学亚思维的萌发阶段----还处于盲目羡慕崇拜但是不知所以然的状态。
再有个三五十年,中国人慢慢有了自信,对思维有了自觉,后面就容易了。
立说中华文明是西方文明的补充。俺说现在连补充也不是,将来西方会成为中华文明的补充,再将来,连西方的补充也不需要了。
呵呵,YY吧。
其实哪有什么中华文明,西方文明,这都是人的思想愚昧时的执着。西方与中国整体才是人类文明,两极吧。融合了,就是新的文明,人类该有的样子。也不是儒家现代化了,也不是科学中国化了,也不是中国科学化了,而是人类一贯的精神文明与新的物质形式的结合,本该如此,注定如此,隔了几千年,终于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