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80)
2018 (292)
2020 (164)
2021 (362)
2022 (344)
2023 (441)
2025 (1)
确切地说,是古代中国的思维。
西方思维有一个根本的动力:就是find and keep。苏格拉底以后的哲学与科学技术乃至社会发展都可以看成这种动力使然。如同食肉动物要占有领地一样,所有的东西都要尽可能地打上“我”的标记,使之成为“我的”。
最明显的就是所谓地理大发现。次明显的是科技,不明显的哲学,最根本最不为人注意的是语言。“我”和“我所”是意识中最为根本的处理原则。
这种思维的好处是不断地“发现”,并且把“发现”转为拥有,然后在拥有中获得满足感。
坏处是在这种拥有中获得的满足永远是短暂的,很快就会不满足,得去继续“发现”。
在这个意义上,keepers 就同时有了拥有者和被拥有两种意思。这两种意思同时存在-----拥有者同时被拥有。
好象是钱钟书有个比喻,大意是光透过窗户占有了屋子里的空间。但同时,它也就被屋子拥有了。
这个比喻非常有概括力。本质上,一切拥有都是双向的,你拥有了对象,你就被对象拥有了。拥有房子就要打理房子,拥有宠物就要照顾宠物,拥有财富就要担心财富,更不用说先生太太孩子之类的了。
拿这个原理去比照哲学与科学也是一样。
西式思维乐于拥有,当然就要被拥有。拥有什么,就进入相应的规律之中,为规律所左右。
相对而言,中国古人比较谨慎,明白拥有的原理,也对拥有保持戒心。比如儒家教人克己,不要有私心,把自己的心与天地良心合为一体;老子或者道家干脆叫人不要拥有,不要五色五声圣智仁义,啥都不要有。这样,就会省去很多被拥有的麻烦。
但古人说得这么明白,还是会被误解。比如老子说的“有”,跟今天我们说的有房有车有关系并不完全一样。例子是“吾之大患在吾有身”,这个有并不是我有身体的意思,而大略是“以身为真实存在而珍爱之”的意思。这个用法跟不贵难得之货的贵是一样的,在老子中非常常见。
这话说得好象身体能随着人的想法变化,说有就有说没有就没有似的。
呵呵。
简单地说,这涉及古人对身的看法。在古人看来,身并不是生命的根本,甚至不是生命本身。如果你说中国的说法陈腐,不可信,可以看一下西方的,比如,嗯,苏格拉底,对灵魂的论述和追求。
中国古代,因为对身体的认知与现代不同,对身体的功能也有不同的看法。总的来说,就是要避免落到身体功能中,被色声味法奇技淫巧迷惑了占有了而失去了灵魂的清醒。
是的,看起来是身体享受了色声香味触的舒适及各种成就感满足满,但另一方面,就是身体落到这些感受中,被这些感困住,让灵魂不得清净。
这也是苏格拉底对于灵魂与世俗追求的看法。
所以,Finders keepers 有两重含义,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维,两条不同的路:
西方,苏子以后,发现者即拥有者。为拥有更多更好而奋斗。
中国,现代以前,发现即被拥有者。为被拥有更少而奋斗。
哪种是对的?都对。在各自的立场上。
哪种是好的?都好。在各自的立场上。
如果你相信肉身有灵魂(心,性,精神),并且灵魂可能被肉身的作为所影响,那么中国的或者西方苏子以前的好;如果你不相信有灵魂或者不相信灵魂会被肉身影响,那么现代的或者西方苏子以后的。
两个都是双刃剑。但在这个问题上,双刃剑应该算是陈词滥调。因为二者的根本差别,是精神的地位,或者是精神与物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