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个人资料
stonebench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谁在追求“本质”?否定“本质”的存在的人,包括驴兄和驴兄记不得名字的认为没有本质的哲人

(2021-05-06 14:45:13) 下一个

哲人说,只有现象,没有本质-----这是这位哲人在概括现象与本质关系的本质。

驴兄说,没有定性,只有定量----这是驴兄在概括人们感兴的因果关系的本质。

这些说法,都很聪明,但也可以说,都是文字游戏。

有属性A,A是本质。

没有属性A,没有属性A就成了本质。

啥都没有,啥都没有就成了本质。

只要你愿意多走一步,用同样的原则,凡是可以以语言概括的,什么结论都可以视为一种本质。

基于二元论的分析方法自己宣称超越现象与本质的对立是可笑的。

它们不过是如驴兄所说的剥洋葱剥不到最后那一片之外的东西。而这种没有本质的论调本身,就充满了对“本质”的预期,只是最后没找到罢了。就象是海盗拿着宝图,找了一圈没找到,结论说没有宝藏。其实从头到尾,对宝藏念念不忘的,正是他们。

真正没有的东西,用得着谁去宣称?-----嘿,大家听我说,老虎其实是没有翅膀的,确实没有。老虎的翅膀是我们想象的。

有人会问,如果本来没有大家以为有呢,难道不需要去论证一下吗?

呵呵,请问,什么东西的“有”不是“大家以为有”,而是真实存在呢?

没有这样的东西。去掉人的以为,还有什么东西确实存在?

所有的东西,都是人以为的。人数多少不同而已。

对真实本身的追求,就是一种态度,一种方法,一种思维方式。凡是思维方式,就要受到自身逻辑体系的限制。想追求,追求不到,然后告诉大家,其实没有。这种论断对同一思维体系内的人很有说服力。但对于另一个体系,可能一点意思也没有。比如,十进制体系:大家听着,把1分成3份,小数点后无限循环啦。三进制:哪有这样的事?或者反过来,三进制说,1刚好可以平均分成三分。十进制说什么,你做梦了吧。二进制说你们在说什么?八进制的根本不知道有这样的问题,这样的讨论。

纠结于有无的,纠结于现象本质的真实关系的,无论结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都是一家人----一种体系之内的不同角度。他们的结论可能完全不同,但思维方式与所用的方法原则都一样:二分,企图通过分析找到真理。

客观真实本身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根本就不是追求的目标,甚至不是考虑的对象。前几天听一位学者(又是一位学者,呵呵,同一个地方,听到了几位学者)讲语言与思维的讨论,说古希腊哲学家追求真,但中国哲学家追求当。俺不完全同意这种概括,求真与非求真的差别俺认为是准确的。

驴兄引用的哲人剥洋葱是为了探索有没有另外一种东西。中国古代哲学剥洋葱就是剥洋葱,除了可以吃可能辣眼睛之外,它其实是个神马东西,谁在乎?

把任何东西有或者没有这类结论当成客观真理本身都有这样的效果。无论在你的体系内真理度多高,都只是在你的体系内。

对西方分析思维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分析重“真”,不同的哲学派系都特别乐于声称自己发现或者导向真实,好象一点儿也想不到他们所采用的方法对结论的影响(有些哲学家看来需要学点儿统计采样与分析原理)。

他们依据自身的未经检视的逻辑,也同样看中国古代哲学。以为中国哲学的目标,也是发现绝对真理。于是判断中国的方法不行,体系不严,不密,不广,不深。其实呢,中国的体系并不一定是分析的体系。它最终的目标,也不一定是绝对的真。

所以呢,就不好意思啦:中国古人思辨,分体用,因果,就只是看现象的关系,不是要通过这些关系得出另外一个“纯真无伪”的客观真理。中国古人要体验的东西,并不在现象之外另外找,也不是现象本身。今天文侠兄贴的尽心知性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性不在心之外,但心也不是性,而尽心又能知性。这种关系,用西式的分析思维限在本质与现象的对立中恐怕很难理解,很难接受。但是不好意思,如果你有一点儿自省精神,你怎么评价中国哲学,采取中国哲学的标准的话,这种评价就也适合中国哲学评价你。

如果能意识到这一步,谁真谁伪谁好谁坏其实就不是问题了。真正的问题是:谁有话语权,谁有能力反省自己的体系?

连自省能力都没有,还要代表真理,行使话语权,这是西方分析思维的不足。但也没有办法,西方文明,方方面面都如此。不如此,就不是西方的了。

 

把俺在驴兄主贴下的回贴整理一下,加在这儿:

驴兄主贴下还要加些实例,还要说明为什么有人喜欢。。。

俺觉得驴兄的跟帖背叛了主贴:如果只有现象没有本质,在这个问题上,就只有实例,没有为什么;只有“有人喜欢。。。”,没有“为什么”。

然而,驴兄居然分出了实例和道理,喜欢和为什么喜欢。。。。

语言是狡猾的,但思维是诚实的。

当然你也可以说,实例和道理不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但运用主贴中的逻辑,只要采取合适的角度,它们还是会呈现(呈现,俺用的是呈现,因为一切现象都是呈现,本来的样子是什么乃至有没有,都没有人能确定)出现象的本质的关系来。

 

但驴兄也不要误会:俺也不反对这种聪明的一家之言。

俺也不是要证明现象之下,一定有本质。

只不过,在俺看来,现象与本质的差别与关系,都是工具。这里边没有真理。用刀叉还是用筷子,都是工具。中国古代哲学对这一点非常清楚,虚无的庄子就说得鱼忘筌得兔忘蹄后来又有得意忘言舍筏登岸。。。中国人决不会象西方哲学家那样啃刀叉,然后纷纷著书立说论证刀叉不是食物。西方哲学家们发现刀叉不是食物之后还做了更绝的:又开宗立派说宣称没有食物,只有刀叉。

说到这里,驴兄肯定会说,看看,人家都说了只有现象没有本质,你还在拿餐具和食物来打比方,这不恰当。呵呵。又回到原点了。有没有现象有没有本质,有两个体系两个标准,不能拿一个体系来当公理判断另一个体系。这就是中国哲学的另一个高明之处:没有体系,不排他。你说没有,好你没有去吧。我知道你是在你的体系里没有。但西方的不行,一根筋:我说没有,都得听我的。你说有不同的体系,那是不行滴。体系只能有一个,因为真理只能有一个----只认真理,而没有能力反省认识真理所用的体系框架,能拿它怎么办?

如果细究,现象与本质的区分本身都是基于某个分析方法与理论框架。问题所基于的框架已经决定了问题的答案。而框架的选择本身基本是主观的,但是无意识的。不分析框架而定睛于分析过程和结论,已经上当了。而不分析的原因,则是自己的标签体系与使用的方法的体系有效互融,因此引不起注意。

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方法得出什么结论运用者都会觉得有理。而这种有理,除了强化无意识中形成的标签体系以外,没有别的价值,因为它没有改变旧的体系,也没有在旧体系里真正加入什么体系外的东西。

 

再换一个角度,即使只有一个框架。在我们说出本质二字的时候,它就已经成为意识中的一个现象了。在这里边追求真实,水中捞月。

又当然,我们只要讲话思考,就在现象中,意识中。所以又不得不拿有限的词来说事儿。

但拿同样的词来说事儿,思维与目标也可能完全不同。

俺说到现象和本质,是希望用这种区分来看到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思维的作用,而不是希望在现象中看到任何真实。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