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文说起: love, make love, make sense.
从第二个说起:love 难道是可以做出来的吗?
是的。如果看第三个就会明白,就是“使。。。产生”, make sense, 就是产生了情理--》合情理。
所以,做爱当然就是产生爱。想想先结婚后恋爱的情况,大概可以说明做爱是如何产生爱的:有了身体上的亲密活动,正常情况下,大概率会产生情感上的亲密。
描述这种亲密的情感,就用爱这个词。
但这种亲密的情感或者产生这种情感的心理及生理的过程,确切地说,并不是“爱”这个词所代表的全部。
白马不是马。
与性相关的爱不是爱。
因为前者是后者的一个子集。
如果把与性相关的爱抽象一步,归纳为情感上的紧密联结,大概更接近爱的本义:宗教或者爱心人士强调的爱----人与他人或者世界不受条件限制的亲密关联。
这种关联是现实的。不论人认识到还是没认识到,承认还是不承认,人与他人与世界的密切关联的关系都是事实,永远不会变。
如果这是事实,那么人就不需要再人为地提倡大爱了吧?
还是需要。因为事实是一回事,而人能做到的是另一回事。或者说,我们能表现愿意表现的乐于表现的爱,多数都是基于条件的爱。严格地讲,这种基于条件的爱与大爱不同,甚至很多时候相反。比如基于生理的爱常常与恨交织,亲情的爱往往盲目且自私。如果看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可以明显地看到,很多时候,人们想法设法要实现的,就是从他人从世界那里得到更多-----这不是在加强或者体现关联,而是在伤害关联,伤害本来的彼此关联的爱的实际。
不幸的是,这种伤害是人类活动的主流。因此,作为对这种伤害的反动与修正,人类还是有必要提倡爱,大爱。
如果人从大爱出发,知道世界与我是建立在一个根基之上,我们言行处事大概就会是另一个样子:爱惜他人,就象爱惜自己一样,看待世界,就象看待自己的身体一样。我们与世界与他人,如两头蛇一样,互相敌视互相伤害,但无论谁是胜者,他伤害的都是自己的生命根基。赢得越多,伤得越重。
反过来,如果爱世界如自己的身体,爱他人如爱自己的父母与孩子,我们实际上是在滋养真实的生命。回想一下上一次舍己利人的感受吧,是不是心情特别舒畅?精神是不是特别清爽?这就是大爱的真实体验,大爱对生命的真实滋养。
相比之下,基于个体身体感受而产生的爱,追求欲望满足而产生的爱,则多数是在对真实生命进行割裂。割裂的结果,不是真实生命受损,而是自己的生命失去真实的根基。而这才是痛苦的终极根源。
向上的教导都希望所有人都避免痛苦,因此都讲大爱。比如基督教说爱邻如己,佛教讲慈悲,儒家讲仁。
前几天还看到基督徒网友说佛教不知道怎么实践慈悲。而实际上在俺看来大概是相反:相比基督教,佛教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最低限度的爱:宽容平等地接受其他宗教信仰或者无信仰;而很多基督徒则为了在神面前摆上自己的一份功劳,稍遗或者不遗余力地攻击别的宗教,攻击无信仰者----连最低限度的爱都体现不出来。确切一点儿,俺说的其实不是这两个宗教,而是对两教信徒的观察的结论。
基督教说富人上天堂如骆驼穿过针孔。为什么呢?因为神不喜欢富人?不是的。是因为多数富人的心思不在爱神。这个原因儒家说得非常清楚:为富不仁。为富不仁,不是富人一定是大坏蛋,而是聚集财富者会因为对利的追求而放弃仁(就是大爱)的原则。放弃了仁的原则与事实,当然就没有办法进入以大爱为实际的神的国。
但富人难上说的是古代的情况。现代呢------当然也还是富人难上。但富人的种类变多了。有积攒钱财的富人,也有积攒知识的富人,还有积攒偏见的富人。。。各种富人----一种东西积累过多的,都可以算作是富人。他们都是制造了一种或几种特别的爱,但却因此妨碍了自我与他人之间自我与世界之间平等互通的大爱。
所以呢?
所以,不要曲枉神,不要曲枉圣贤,不要拿经典中的话来给自己的富人之爱背书。面对他人与世界,至少可以选择听从心中第一念的善良----那就是大爱的发端与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