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80)
2018 (292)
2020 (164)
2021 (362)
2022 (344)
2023 (441)
这贴受心姐说的荣辱观启发。
平常说辱的时候,其实我们就把“辱”当成“辱”,但其实这是某种特定的荣辱观发生作用之后的事情。这种荣辱观没有发生作用,或者另一种荣辱观发生作用,辱就可能不是辱。
像花菜转的文章中,把辱看作成就自我的助力。这就是在引入第二种荣辱观来转化第一种。这种引入并没有改变第一种荣辱观:经历者还是把辱当成辱,只是试图转而关注这种辱可能带来的利益。
对于天生大心的人来说,这么一转可能就够了。但如果心没有那么大,这种引入也可能什么也没有改变。
如果分析观察辱的产生与本质,对人的益处可能更大(可能,可能,可能,都是可能)。原理是这样:
所有的荣与辱,都建立在一个特定的价值标准(荣辱观)上。在以为荣或者以为辱以前,经历者已经接受了某种荣辱观。跟荣或者辱斗争而不去关注荣辱观,就象剪杂草的叶子而不除根。如果分析判断的价值标准,就可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比如孩子不听话,俺常气得要爆炸。但如果原意分析,其实就有很多理由不爆炸。比如所谓“不听话”,可能只是不按照俺的默认模式来做事,俺的默认模式的正确性又是从哪里来的?正确在哪里?是唯一的吗?再比如,为什么朋友的孩子中有那么完美少年,而俺偏偏要经历这个?那可以问问朋友前世拯救过地球自己拯救过没有。这是一个比喻,但可以让我们思考一下现在的我和现在的经历的关系:我们常常以为是“我”在经历荣辱。但其实不是这样。荣辱就是我-----并不是现在的“我”还有无数种可能,而命运给了我这一种;而是“我”已经是无数种可能中的一种了,已经选完了,没有什么不公平或者不完美,这条路就这样。“我”和“我的经历”“我的世界”完全统一,一体两面,没有一丝差错。一切问题,根源都在分裂:意识中的分裂,意识把我和我的生活分裂成两个,荣和辱分裂成两个。然后,我认同一个,排斥另一个。这种分裂一直在进行,人就永远向往更好的,因此永远处于不满之中,永远处于辱中。如果不分裂,就不会有这种躁动与痛苦。
不分裂,怎么做到?
如果想听权威的,那就是爱与慈悲,这是统一一切差异的最有力的办法。只听这两个词是不够的,因为我们已经听得太多,对这两个词有成见了。这就是俺不推崇克里希那穆提的原因,他说得很好,但他很少说到怎么做到。市面上有很多“导师”,都浮在表面上说这些道理,但很少有人能根据他们说的做到什么。
俺认为“仁”这个词很了不起----当然这个词也成见化了-----如果回到本义,仁就是连接联通,不是有意地人为地建立或者想象连接联通,而是意识到对立双方的关联,无论在现象上还是在本质上。意识到这种关联,就会仁者爱人,仁者无敌(不是打败一切对手,而是根本没有对手)。
回到不分裂的状态并不是消极了,什么也不做了,而是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又是儒家,孟子,说修身俟命。命是天命,在我们看来,就是分裂后经历的现象,但是都从天而来,没有什么好粘着或者排斥的。俟命就是从容于定命。修身就是正其身,正其身就是不迷惑于现象。明白这个道理,一切经历其实都没有个体的人什么事,怒与不怒,辱与不辱,中间根本就没有一个独立的主体。俺猜,真正地(真正地,真正地,真正地)明白这个道理,就咋地都可以了。
俺,还没有真正地明白。在探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