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点击率,回悟空兄的几贴捏巴一下另发本贴。
“否定儒家,有一个比儒家思想更高明、更纯净的思想吗?没有。”
俺的意思是:有没有这样一种思想,放到群体中,放到社会实践中,能不像儒家那样被利用?没有。任何一种高明纯净的思想,放到现实中,都一样被利用。宗教信仰也一样被利用。
悟空兄提出一些论语章句的解读问题,有些俺有点自己的想法,有些也是茫然。
提出这些问题很有意义,但如果是从这些问题出发,讨论的重点可能更偏向儒家经典解释,而不是儒家思想本身了。
当然,悟空兄也可以说:这些话中的思想也是儒家思想,这些话的意思都不清楚,还说什么思想。
在俺看来,这些话有些可能当时有清楚的意思,后来不清楚了;还有些现在的意思其实也很清楚,但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显得难以理解了。
人的意识很容易典型化,典型化会掩盖非典型。遗憾的是,语言的发展就是不断典型化的过程,后起的主要意思会掩盖前面的主要意思。比如“可以”,“可能”“得”“仁”,现代汉语中,这些词原来的意思都不那么重要了。本贴说的是另一个例子,“以及”,跟悟空兄对父子相隐的质疑有关,也跟系统的儒家思想有关。
儒家主要思想之一是仁,仁就是爱人。而亲亲相爱,亲亲相隐中体现出来的爱,在儒家看来,就是仁的原始形态,源泉。社会关系中的仁,都基于这个亲亲之爱。为了维护这个源泉,即便在一方犯法的情况下,父子也可以而且应该相隐。
这个思想有什么意义呢?可以看出儒家的仁与其他版本的爱有什么不同。比如,墨家主张兼爱,没有差别的爱所有人。儒家认为这种爱没有基础,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实实在在的爱,就是亲子之间的感情。所以儒家不说兼爱,而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个“以及”,从现代的角度来理解,就是“和”,“还有”的意思。但这不是这句话本来的意思。这句话本来的意思是,老吾老,把这种感情扩(推)展到人之老。如果明白“以及”的本来的意思,就可以明白孟子为啥主张仁却反对夷子的“爱无等差”论,也就可以明白为啥儒家要父子相隐了------亲子之间的感情是天生的,是仁的发端,而仁是一切关系中爱的原则的雏形。不能为了后来的枝叶(比如一件事情中的义)而损害了整个体系的基础。因此,如果父子中有人行了不义之事,父子相隐也是可以理解的,不但可以理解,而且是顺乎天然的。
这不是在说父亲可以教孩子做坏事,也不是说孩子可以协助父亲做坏事。这两个情况是教育的问题父子之道的问题,儒家另有论述。父子相隐,说的只是说在不可控的情况发生后,父子应该做的第一选择。
至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多种解读,俺认为多数都是门外汉的猜测。真正的解读就一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普通人,你可以让他去做,但是却没有办法让他明白为什么。这不是在说道德名词,道德教条,而是儒家所推崇的心性,这是儒家个人修养的终极理想。每个人都有这个心性,但是很难用语言把它传达出来,描述给人。但是人可以通过笃行来实践它。这个解读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印证:一个是所有的修心方法都有类似论述;二是论语中其他地方有更清楚的阐述: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如果味觉正常,怎么可能吃喝不知道味呢?知味,不是知道味道,而味其味,味是如何发生的。人都饮食,都知道食物的味道,但却很少有人认识到味味者。这两处可以互相印证,与论语孟子中的其他思想印证,也可以与其他的修心传承印证。不见得是唯一正确,但比起其他自作聪明的断句强猜,俺认为更有可信性。至于味能不能用作动词?这是另一个问题了。
另外,儒家思想在今天依然有非常完备非常清晰的部分,更有代表性,也更适合称为儒家思想,比如“仁”的思想。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儒家思想,也许悟空兄更应该关注这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