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个人资料
stonebench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终于扯上了鲁迅:兼说立大神与传统与教条与现代与艺术与人类未来

(2020-11-30 23:27:51) 下一个

从仁义道德吃人说起。

仁义道德吃人的问题其实比较复杂。被鲁迅简化了。他这么一简化,不吃人的部分也就被吃人了。

这就是简化的力量,这就是思维刻板化的力量。

用鲁迅的逻辑,检查一下人类历史,有哪一种思想,哪一种意识形态,放到人类社会中,不能从吃人的角度来观察,不能从吃人的角度来概括的?

如果有,是什么?

如果没有,对中国传统的丛全盘否定又是从何说起?(简单的逻辑:既然都吃人,为啥中国吃不得?呵呵。或者“如果不能不吃人为啥要否定传统吃人呵呵”)

俺不否认鲁迅的思想与艺术,赞诵对中国人甚至人类劣性的揭露与批判,甚至非常肯定在那个时代鲁迅的积极作用。在对待传统的态度上,在那个时代,必须如此,必须矫枉过正,不过正则枉矫不掉。完全可以理解。

反过来,虽然可以理解,但依然是矫枉过正了。

在今天,对过正的部分进行一下反思,俺看不出来哪里不好,哪里容不得。因为鲁迅之为鲁迅,是因为他的艺术与思想经得住考验,而不是因为他的思想与艺术已经成了真理化身。

在这一点上,立的艺术实践真的太有意义了。他把可以把严肃的、权威的、禁忌的符号拿来游戏、改造成怪诞与荒谬,从而实现艺术上的自由。在立看来,国家的、民族的、教条的都可厌。这非常容易理解。其实,本质上就是一个东西可厌:教条的。

当教条的意义从对生命的引导变成了莫名其妙的权威与禁忌,它对生命的压迫慢慢地就超过了对生命的辅助。对生命来说,此时,就必须反教条。对敏感的生命来说,在别人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反教条了。对艺术的生命来说,本能地,非功利地,就要反教条。

这就是立的文字创作的意义。

这也是鲁迅的意义。只不过,立反的小一点儿。鲁迅反的大,又赶上了一个反的时代,又赶上了一个特别系统化的反的对象,就是传统。

鲁迅反传统反得对不对?

在回答这个问题以前,应该对传统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在定义以前,可以先模拟一个“传统”是怎么产生的。生命(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是一个体系,维持这个体系需要一个秩序(各个层面)。秩序确定下来,不断增进积累,到了不知所以然的程度,差不多就是传统理解的传统了。这个秩序其实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生命体系,它要求公义,比如公平和整体效率;二是个体欲望,它要求私利,贪婪无度;三是形式,是个容器或者机器。一个体系生命力强的时候,形式向一倾斜;生命力弱或者变弱的时候,向二倾斜。三与一最初结合生机昂然,一切都创新,此时的形式并不叫传统。但二掺合进来,越来越多,创新减少,固定下来的部分就慢慢变成了传统。传统在在社会中积累久了,人的欲望与陋习在上面结成了垢壳,越来越厚越来越重,要窒息生命了,对群体来说,就是要么消亡要么革命的时候到了。

此时,革命,就是把“垢壳”革掉,而不是把生命都革掉。

这就是微妙的地方----在欲望形成的垢壳深层,可能凝藏着一些当年的蓬勃饱满的生命信息。比如儒家思想的上下之道,被封建化为君臣,又进一步化为单向的愚忠(根本不是儒家本来提倡的)。但如果从具体的制度与朝代中把上下关系抽象出来,上要爱护下,下要忠于职守,不要谄媚阿谀,如果上做得不对,要提出建议。这种健康的上下关系,放在哪种秩序中不合适?哪种健康的制度不需要?

但世俗观念中所谓的“传统”,基本上没有做上面三个层面的区分。世俗的逻辑简单粗暴:旧的就是传统,传统就该去掉。反过来,如果有人推崇传统,那么他们一定是怀旧遗老。

这是什么逻辑????

世俗逻辑。呵呵。

不幸的是,与立的艺术造诣相比,立的思想就这么惊世骇俗地世俗。

鲁迅时代的大师们,他们心中有没有这个区分?不知道。但在那个时代,对中华民族这个群体来说,来不及和风细雨细致甄别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不加甄别的“革命”精神成了一种新“传统”,从五四到文革到改开一直延续到今天,观念中世俗的垢壳也越来越重,对待“传统”,不但没有区分能力,反而更加粗暴颟顸-----仁义道德的字缝都不需要了,仁义道德四个字就是吃人。其实,按这种逻辑,反传统也一样吃人。文革时吃,今天依然吃,心安理得,冠冕堂皇。

回到鲁迅。推翻旧制度,打碎文化垢壳,这是鲁迅精神与思想的价值和意义。

但真正有意义的推翻不是为推翻而推翻,有意义的打碎也不是为打碎而打碎。推翻与打碎的意义在于把生命解放出来,让它获得健康发展的机会。

我们认为鲁迅伟大,就应该知道他伟大在哪里。他的伟大,就在奋起反抗,打碎旧壳。反抗代表了两样东西,一是时代的族群共同的脉动,这是真正的生命所在;二是对旧形式的斗争,这是生命得以展现的形式。旧形式寄托不了,就要换,要寻找并建立新的秩序与形式。

今天时代已经不同。继承鲁迅的精神,不是不知所以然地把鲁迅供上神坛(艺术成就只是小众,而时代精神则是大众)。而是要继续跟教条与垢壳斗争,要为族群乃至人类生命再开创一个新的好的承载形式。

这需要对鲁迅的精神财富进行重新审视,如同鲁迅打碎旧文化垢壳时一样不怀先天膜拜心理,比鲁迅面对传统时更平静更客观地分析鲁迅。时代不同了,我们有条件更平静,更客观。我们也需要更平静,更客观。因为不这样,陷在鲁迅的影子里或者鲁迅简化了的概念里出不来,我们就辜负了鲁迅,就离让鲁迅哀怒的人物不远了。

重新检视鲁迅的精神财富,这不意味着必然重拾传统或者必然摒弃传统。它的意思是做好适应新的生命的秩序的重建工作,不要被传统与现代这样的概念给欺骗了。传统中(如果,注意是如果)有好的东西,不要只因为它曾经在中国流传上千年就丢弃;现代中有好的东西也一样。反过来,坏东西也不要因为增加流传就保留;现代中有坏东西也一样。

中国的未来,人类的未来,在俺看来,除了器物与制度文明(不役于物),还需要精神与道德文明(不役于欲)。西方前者做得好,后者做得不好;中国(不止中国)传统前者做得不好,后者做得稍好。呵呵,见了传统二字不要马上跳起来想到吃人。俺说的传统不是指与具体社会制度或者历史时期结合了后产生的形式化的礼制习俗,而是超越制度未染垢壳的某些存在已久的思想与精神。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