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书法,俺不曾入门。但断断续续地,时不时地受到四宝,作品,书法家与相关理论的刺激。
越刺激,俺就越想了解书法的规律,看看人家是怎么写得那么漂亮的,看看自己能不能在某种程度上复制一点点儿。
但看来看去,接触到的方法与理论基本都是在形式技术上兜圈子。比如单一笔划的曲直长短肥瘦,笔划之间的呼应与变化,字与字之间的结构与布局等等。用这些规律,总结一个书法家的字,可以说得头头是道。拿两位来比一比,就又会发现,这些规律都不是固定的。到自己写起来,又会发现所有的规律要求都做到了,写出来的字依然很难看。
为啥?为啥?为啥?
因为这些规律多数都是马后炮,是先看到人家的字好看再总结出来的。它们多数只能解释一个字或者一个人的风格为啥好,而不能反推回去,按照规律来写出好看的字。就象伯乐的儿子按照好马的特征把蛤蟆当成了好马一样。
为啥?为啥?为啥?
因为这些规律不全,没有抓到书法的本质。比如兰亭序都说好,好在哪里?有人说变化,一个之字有二十几种写法。你掌握了这二十几种写法,能写出兰亭序吗?能写出兰亭序里的之字吗?不能。为啥?因为兰亭序的高明之处不在字形变化,而在气韵。
气韵?对。气韵是啥?就是篇章、结字,笔划之中透露出来的整体的观感。整体的意思,不是只看整体,没有局部,而是全部细节的综合。好的书法从一笔到一篇,全部和谐一致。不好的书法,有一处与整体不合就不好了。整体和谐了,还要看是什么样的和谐感。比如人的长相,男人有男人的和谐感,女人有女人的和谐感,英俊的有英俊的和谐感,猥琐的有猥琐的和谐感。字写出来也一样。稳重还是灵动,强健还是秀丽,都可能成为好的书法。
这是字本身给人的观感,可以算作是韵。如果再深一层,还可以透过形式,感受到形式所承载的意气,就是书家的素养与书写时的心灵状态。这个听起来比较玄,不好捉摸。但其实原理很简单,比如人唱歌,平时一个样子,充分放松时可能又是一个样子。
书法有这些差别是因为心灵状态会通过手传给笔再反映在纸上。一个笔划,是软弱还是挺拔,是萎顿还是饱满,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而同样的饱满,是敦厚还是灵秀,是活跃还是恬静,给人的感觉又不相同。看起来是形式的变化,而形式变化的源头,还是意气。
每个字都有气韵,不论是谁写的。
气韵有两极,一极是人为,一极是自然。以一笔为例,人为的特征之一是僵硬,自然的特征之一是中正,人为的特征之一柔弱,自然的特征之一是柔韧。判断一个字好不好因素太多,判断一个字中的一笔好不好相对容易:就看这一笔有多僵滞,有多造作。僵滞造作多就不好,反之就好。因此,同样一笔,不同的书法家写起来,可粗可细可长可短可直可曲,都好,因为这一笔的好丑标准根本不在形式上。
同样的,一个字之中,笔与笔之间的安排与搭配也有同样的两极。
再同样,一篇之中,字与字之间的安排与搭配也是如此。
字本来是人为的东西,但人可以把它写得很自然。写自然了,就是艺术。
自然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随便一笔,比如一,能写到自然的程度也很难。自然不自然,关键在人对笔的控制。古人讲用笔有两个比喻,锥划沙和屋漏痕。锥划沙,重点在锥尖划过,沙粒向两边散开的状态。你只给它最初的推力,它按自己的物理规律向两边散开。这个效果就是最自然的效果。同样,屋漏痕说的是水滴流行,因典就直,当止则止当行则行,这也是最自然的效果。沙粒水滴,每一粒每一颗都是散的,都是自由的,其排布都是不受第三种因素影响的(起于人为发动,落于自然沉寂)。笔端行于纸上也是一样,书写者胸中纵横丘壑,指腕铺陈高低,笔锋翻波起浪,笔端之墨则随心得处因势成行。墨落自然,再加上形式上的变化,一笔就可以写活了。
一笔要写活,除了落墨自然以外,还要有形式上的变化。
变化本来就是自然的特征之一。表面上看,自然界中不存在绝对的几何形状。但书法讲变化,却并不是因为仿效自然的几何特征,而是因为进入自然的状态就会有自然的气韵。自然的气韵,就是圆整昂然。圆整,就是各部分要谐调,形成一个整体;昂然,就是展现出健康旺盛的生命。放到一个字中,圆整昂然的效果可以通过不同的因素来实现。而在一笔中,这种效果就只能通过形状的变化来实现。比如一字,楷体中都会两端略粗,中间略细,左微低右微高,整笔稍有波折。这不是有意地象某自然事物(比如阵云)之形,而是这样字形更有生气。如果中间向下塌,就是一个松垮无力的形象。如果两端细中间粗成纺锤形,就会失去厚实挺拔之感。
控制笔的要点在调节心绪。心越平和舒泰少作意,手就越容易放松,一笔写出来,就越少人为的造作。
心态如何跟性格有关,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但也可以调节。最重要的就是看怎么安的心,心安在哪里。安在利益上,安在别的小的地方,都是矛盾冲突之源,一动起来,就是各种动荡执着。安在天理上,安在天地良心上,就是平静之源。不容易被现象上的得失利害所迷惑,更容易保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