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80)
2018 (292)
2020 (164)
2021 (362)
2022 (344)
2023 (441)
除了少数天才,没有经过训练的儿童画画有一个特点,就是画出来的形象都是是整体的,比如画狗,一般都是侧面,能从头到尾看到全身。
为啥如此?
因为对儿童来说,这个形象最“典型”,最能表现他们画的是啥。
这说明啥?儿童幼稚,对绘画的领悟不深?NONONONONO。这恰恰是画画的最基本(高)原则(至少是之一)。这个原则不是形似,而是表现力。对儿童来说,这种形象的表现力最高,所以他们才这么画。
听起来象是废话,但拿反例来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它的意味:如果不画全身,而只画狗脖子,或者狗肚子,狗屁股,或者正面看的狗的全身,对小朋友来说都不好画。这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这个技巧,而是因为这些形象在他们的头脑中不是最典型的(对没有受过训练的成人来说也是如此)。如果与头脑中的典型形象不符,画起来就很困难。不信,你可以试试从仰视或俯视的角度画一个人的鼻子。画画没有达到一定功力的人一定画不好。
这就是表现力所赖以存在的基础:典型性。
典型性是认知的必然要求。意思就是,典型性不是人的意识要求的或者决定的,而是认知决定的。没有典型性,认识就不接受或者不乐意接受,表达不了或者表达困难。
典型性越高,接受度就越高;典型性越低,接受度就越低。反过来,人越要高效地认识,就越要进行典型化认知。
儿童如此,成人更是如此。典型化是成人世界认知框架、存在基础。想象一下:要拍一个电影,记录一个普通人一天的生活,起床吃饭工作吃饭工作回家聊天睡觉。最“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但就好象画狗不画最“狗”的形象,而专画狗肚子上的毛。越细致就越远离典型要求因此也就越无聊(可以反证的确人人心中都有诗和远方----某种典型)。讲个段子,假如是个没人知道的主角,做了一件没有代表性的事,那这个段子一定失败了。
文艺如此,所有的人类认知活动都如此。要记录一件事,一定会记录(记录者认为的)这件事是什么(典型化,相当于全狗。当然,不同人的全狗观不同。但全狗原则是不变的),而不会想这件事发生的过程中天怎么蓝草怎么绿人怎么吃饭怎么抓痒(非典型,相当于狗毛)。交流也是如此,表达时我们一定在可支配范围内选最适合表达自己观点的词句而不会选其他的。理解接受别人的表达时也一样,认知会主动地让接受的东西make sense (典型化成功)。 如果make sense失败了,其实有两种可能,一是接受的东西真的不make sense,另一种,接受的东西其实make sense(比如以狗屁股来表现狗),只是接受者不能接受。
本质上,典型性就是确定性,确定性就是存在的条件,典型化就是确定存在的方式。认知活动,都是以存在为前提和归宿的。
离开认知,“存在”到底还存在不存在?
离开存在,认知到底还存在不存在?
离开认知到的事物,认知的能力到底还存在不存在?
这样的问题,很少为认知所注意。
》老石头说政治问题比较少。我这个政治动物关注很少,看了你的呼吁,我才第一次进这个地方。非常的抱歉。不过也是没有什么人骚扰他,他可以安心的发挥他的才气和文笔。新年变热门,芝麻开花节节高!
》松姐这么的谦逊,我们都见识了你的本事滴!说什么事,说办到就可以办到,真的神了!
你去请示1U土匪头,如果他斗胆敢勉为其难,我帮你设计“爬树”的绝招,绝对不输刘三姐的优雅!采摘满树的“人参果”,砸他1U们昏头转向的。
》哈哈哈哈,三棵松恐怕不是兄呢,好像是姐!我们都要给松姐拍马P才是!居然可以征服小编MM,太厉害啦!
老1U安排你的节目,你还没有表态呢!你要是不表态,我可是要装着扭扭捏捏的样子不去滴呢!你是不是没有看到1U的安排啊,我在这里告诉你一声!可恶的老1U老是喜欢给人取混名,该被敲打一下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