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个人资料
stonebench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经济学与经济之道

(2019-05-07 09:18:00) 下一个

西方有经济学中国没有。但是中国有经济之道。

假定经济是指人类生产活动,那么西方的经济学就是侧重于生产活动本身,热衷于各种数字,模型。在这个意义上,西方所谓经济学实际上是数学在生产分配与消费上的应用。

中国的经济之道,则更重视生产的前提,比如生产者,生产的条件,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经济之道实际上更偏重于政治。而政治还有前提,那就是思想与文化。

这两个侧重点不是对立的,但也不是一回事。

不要小看这个不是一回事。正是因为对这个差异没搞清,中西的政治人物与经济学家们才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误判。

从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甚至00年代,西方对中国的认识都是“中国经济落后”。为啥?看技术,看设备,看GDP,看人均,结论必然如此。中国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

但这么落后的经济体,怎么会突然崛起(按目前流行说法)?

中西对此有共识,就是改开。但这个看法经不住推敲:比中国自由比中国开放的经济体多得是,为什么只有中国发展得这么快?改开有作用,但显然不是决定性因素。

决定性因素,就是中国的经济之道。是新中国建立后三十年间打下的基础。这个基础被改开派和西方主流贬低,但是很遗憾,他们的贬低只能说明他们太教条。为啥?只要看看这个基础是什么就清楚了。

第一是人口素质,而且是高素质的人口积累。中国人劳动时间劳动愿望劳动技能全球没有其他国家比得上。这种素质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家庭传统,观念传统,另一方面也得力于建国后50年的教育强化与政治强化(至少延续到90年代)。这种积累使中国人乐于协同,善于协同,积极进取,而且对回报的要求极低。这种协同素质创造了其他国家同样数量人口难以企及的效率和财富。改开,只是破坏性地利用了人口资源,在从这个巨大的资源中压榨出利益的同时,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都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劳动人口的活力。

第二是协同素质。大一统的制度与观念本来在中国文化中就根深蒂固,建国后经过近50年的思想教育(洗脑)----前三十年纯正,后20年慢慢变得杂乱---舍己为公,事业大于生命的想法深入骨髓。这种意识转化为协同素质,在不同层面的协同中发挥巨大效率。因为思想建设与心理建设到位,国家与地方,个人与群体,不同群体之间,不同个体之间的协同成本极低,而效益则极高。

第三是财富素质。前三十年苦干,如果只看财富数额,那是少得可怜。如果把这些财富投到华尔街,可能不够塞几个富翁的牙缝。但是这点儿财富在中国的杠杆作用,却可以撬动世界。为啥? 因为太好用了。第一是以公共财富形式存在。一改开,随意调动,随意分配,随意瓜分,没有阻力。第二这笔财富进入中国的生产体系,被人口素质与协同素质不断以几何量级的放大。

第四是基础积累。比如科技,人才。

第五是艰苦的建设激发的如饥似渴的上进心。这部分导致部分国人的自卑与媚外,但总体作用还是积极苦干。

当然,改开改变了前三十年的制度结构与发展方式,释放了一部分以往被压抑的活力。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但总体上,改开的成功是建立在前面五点基础上的。没有这五点,改开啥也不是。打个比方说,改开如同一个身体强健,头脑灵活的小伙子走到世界市场上,凭自己的素质与能力开始赚钱。但这个小伙子是怎么从婴儿起,经历无数艰难困苦长大的?西方经济学看不到,中国的经济之道可以解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