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个人资料
stonebench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知道的样子和原来的样子

(2019-01-07 00:48:42) 下一个

严格地说,我们所知道的事物只是我们知道的样子。我们也可以设想,有一个原来的样子,但原来的样子是什么,是永远无法知道的。道理很简单,无论我们知道得多客观,多真实,多可重复,都只能是“知道的样子”,而不可能是知道之外的“原来的样子”。讨论知道的样子和原来的样子,要清楚三个问题:

知道是什么?

知道的样子的本质是什么?

原来的样子到底存在不存在?

先看第三个问题,原来的样子到底存在不存在。其实,更贴切的问题是“原来”到底存在不存在。我们只需要看几个例子就可以明白知道的样子以外必然有一个”原来“,这个”原来“根本不是任何”样子“,我们只能知其”存在“。一个例子的辣椒的辣,通过味觉,我们可以说辣椒是辣的。这是我们知道的样子。但辣这个特征其实并不是辣椒那里,而是在辣椒与味觉神经互相作用的过程中。因此,辣椒的”原来“就味觉而言,就不是辣的。同样的,辣椒是红的也一样。红的颜色是辣椒外皮的波长与视觉神经相互作用的结果,辣椒外皮的”原来“也不是红色的。再同样,辣椒的质感是辣椒与触觉神经相互作用的结果,辣椒的”原来“并不硬或者脆。依然同样,对我们的耳朵来说,辣椒并没有感受到的样子,更不要说”原来“了。这样,可以得到两个结论:一。我们感知到的样子并不是事物原来的样子。感知到的辣与红不是辣椒的原来,感知到的存在或者不存在也不绝对。二。我们感知到的事物对感官来说有一个原来,但这个原来却没有固定的样子。比如辣的原来不存在于辣椒中,红的原来也不存在于辣椒中,甚至”辣椒的存在“的原来也不存在于辣椒中。我们只能知道,感官与某种东西发生作用,产生了感知。这种东西本身可能有多种被感知的维度,但却没有任何确定不移的形态。无论感官或者理性费多大的力气,感官中的东西的”原来的样子“都是没有办法确定的。我们只能知道,我们知道的不是原来的样子,而是原来的样子与感官作用后的样子。我们只能知道有原来,但是原来的样子只能是无法知道的。

在这个意义上,存在本身也成了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什么是存在?辣椒的辣味存在吗?辣椒的红色存在吗?辣椒真的以它的颜色味道形状与质地存在吗?辣味与红色与物质不客观存在,那么决定这三种特征的属性(比如“能产生辣味的东东”能产生红色的波长的东东,能产生质感的东东)客观存在吗?

如果对感官来说存在,那么就必定有某种东西作为被感知的基础。我们不能凭空说我看到的颜色尝到的味觉本来什么都没有,是完全彻底的空。因为完全彻底的空显现为辣味或者红色没有必然性,而我们的经验则有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由什么来确定的?

我们可以不确定这种东西是什么,但是可以确定这种东西“存在”。再反过来,这种东西虽然存在,但其存在性又是依感官而定。这也很容易明白,存在对存在本身来说不存在,比如土不自谓为土,水不自谓为水-------只有当存在与异在的差异被感知才会显为存在。

这就是中文中的有与是的差别。有(存在)-----被隔于背景而称为有,比如草地上有一棵树,树的存在就以异于草,异于地,异于空,异于他物而立。我们不太会说草地上有一根(泛指的)草。也不太会说林中有一棵泛指的树。因为它不异于背景,因此用有来标识没有意义。是-----被定名而称为是。比如“那是一颗辣椒”,“那颗辣椒是红色的”。是与有是典型的思维判断模式:是建立两个名的联系,有建立存在与环境的差异。那,辣椒,红都是“有”,这些概念确立,就已经进入了割裂与分立的模式了----在混沌之中专取其一点。在此基础上,再建立联系-----辣椒是红色的-----进行感官加工,我与我的世界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存在与异在的差异是“有”,但“有”真的有吗?真的存在吗?有非存在,非不存在。非存在,是因为存在与异在的差异并不必然显现,正如辣味与非辣味之间本身没有什么矛盾,在物质性上没有任何差异。差异不存在,辣味之“有”,当然也就不存在,不必然。然而,有也非不存在。因为辣味物质与非辣味物质也非完全相同,有差异,就有了存在的诱因。正如泥烧成茶杯与夜壶,茶杯与夜壶的差异,非存在非不存在。差异非在,是因为物质相同,物不自谓。差异非不在,是因为形用不同。对物本身来说,非存在非不存在并不是诡辩,而是说讨论物本身的存在与否是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

如果把一切具体的存在(包括我与我的思维,我与世界的分别对立)统一起来定名为存在,那么存在超出了存在的定义(存在的定义是以“有差别”为基础的),因为这个存在没有外,没有内,一切都是它,没有办法站在它的外面看它,那么一切差别的存在,一切定义的企图本身都成了存在自身的活动,正如土不自谓土,水不自谓水,存在不自谓为存在。在这个意义上,存在的定义成了存在自身的游戏,搞与不搞,都无所谓了。从整体上看,对存在的讨论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只看具体现象,那么具体现象的存在其实只因缘合和机制下整体的局部突出。比如辣椒辣味的存在,是辣与非辣对比的结果。这种突出本身并没有突出,比如辣椒无论跟味觉发生作用与否,其自身都没有产生辣的属性,也没有产生辣的感受。在此意义上,辣椒永远也不辣,辣永远也不在辣椒上存在。

明白这个道理,就可以吃任何辣椒了吗?不行。你的舌头不会听你的道理,遇到真正的辣椒,还会被辣得满嘴喷火。但这不是因为辣椒本来如此,而是因为与其他东西相比,辣椒给味觉的刺激是如此。我们体会到的辣对味觉来说是真实的。

这就是前面的两个问题:知道是什么,知道的样子的本质是什么。

知道或者感受是什么。比如辣的感受是什么?辣的感受是一种味觉。味觉又是什么?味觉是对味的感觉。一般来说,我们说的世界的样子,无论是本体的还是现象的,说的都是感知到的样子。感知到的样子是真的吗?是假的吗?

对感知来说,感知到的样子就是真的。对原来的样子来说,感知到的样子就是假的,是幻。但纠结是真是幻本身是没有办法超越感知的。因为无论你认为它是真还是幻,感觉都会升起,都会让你产生相应的反应。

这又关系到另一个问题,感知到的东西,具体的感知与感知力。比如感知到辣,一般是把辣投射到辣椒上,产生”辣椒辣“这样的结论。其实,辣并不是辣椒本来的属性。上面已经详述。感知到辣,这就是具体的感知。具体地感知到辣时,舌头被辣了,嘴巴被辣了,胃肠被辣了,但是感知力本身没有被辣,不辣,它知不辣,辣,它就知辣,辣麻了,它就知麻。这说明感知本身与感官不是一回事。

回到刚提的两个问题:知道或者感知是感知力对具体反应的映照。而知道或者感知的本质就是相在镜子中的闪现。无论这个相多慢或者多快,镜子都不受其相。镜子就是感知力本身,而相就是具体的感知。

在这个意义上,对感知的超越不是要消灭它或者克服它,而只是明白它是相,而映相的能力是不随相的变化而变化的。经中用客与尘来比喻感知的内容,真是贴切。客人来来往往,而主人则不去不来。灰尘起起落落,而空间却不动不摇。主人与空间就是不动的真实。

但把感知的内容与感知的能力分开又会产生一个误解:就是感知能力与具体的感知是两回事,两个东西,在具体的感知之外还能找到一个感知能力。这是错的。感知力就在具体的感知之中,一点儿不多一点儿不少,感知出现就是感知力存在的反映。不用等感知稳定了,安静了,停止了或者是进入神秘状态了,无论感知内容是什么,都是感知力。因此,感知力不用找,找也找不到,不找也丢不掉。

感知能力其实是映照能力,映照能力是没有意志,不作为的,它映照一切作为却不是作为的对象------你没有办法”找到“”得到“或者"体会"到它,凡是你觉得你得到了的,都不是真的。因为那是你的感知,而映照能力不是感知的对象。

这样,感知的故事就有意思了。感知对象本来的样子是不可猜拟的;而具体感知有形相,但感知内容本身也是不可猜拟的(比如我们可以感觉到辣,但无法说辣到底是什么,只能在外部进行分析描述类比,但永远无法通过说辣来再现辣的感受);而感知能力本身,又超出具体的感知。

这样,有三种东西是超出人的意志的:前两种是感知力与感知的对象。这两者都在感知发生之前就存在,且无法为人所认识。第三种就是具体的感知力与感知内容。它好象是属于个体的人的,但事实上也超出我们所谓的人的意志。我们所谓的人是有主体性的,他可以判断可以选择。但我们的感知力(感官)与感知内容(六尘)其实是”我“的主人,而不是被”我“所控制。我们所做的判断,都是依感官与感知内容做出的,是依它们的相的趋势而定的,比如辣到了一般会嘶唭哈哈,张嘴伸出舌头来给它扇风降热。

这样,所谓的”我“,其实就是映照力全照整体存在之中产生的局部现象。整体存在之中五味共存非分非不分非合非不合。辣素单独一闪便成辣味便成物辣椒成我食辣之象。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