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个人资料
stonebench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外道、内道与道

(2019-01-15 08:11:47) 下一个

佛教有一种说法叫“外道”,意思是以不正确的观念或者方法修道或者求道的人,这样的人“心外求法”。

有意思的是,这种说法也会引起误解:如果方法不正确是外道,方法正确的叫“内道”吗,应该“心内求法”吗?

这样的误解太过强调了外与内对立的形式。外道与心外,说的并不是与内相对的方位,而是追求形式的倾向------道与心都是没有内外的。一个简单的类比地球的引力场与地球上物体受引力场影响的运动趋势。我们说“向下”,是在这个场中向下,不是从这个场掉出去,到这个场的下边。心外与外道也是一样,无论如何用心,心总是一个。“外”只是指用的方式与心的本体不合。

在这个意义上,外道是方便说法。与外道相对的并不是内道,而只是道。同理,与心外相对的,也不是心内,而只是心。

与佛教的内相应,《内经》中也有类似的用法:“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无,真氣從之,精內守,病安從來。”本贴重点在“精神内守”。一般理解内,都从形式上下手,内守丹田啦祖窍啦眼根内照啦什么什么的。但这个“内守”的“内”其实也不是一个方位,只要精神不流不散,出有路,归有处,就是内。没有一个具体的点叫“内”。精神内守,就是精与神都不放逸,不随相而走。不是不能用,而是用时不忘失根本,就是内守。比如看一茎草,无论草叶多细多小,人都只能看到一面,看不到另一面。不论是明是暗,人都只能看到当时光线下的颜色,看不到其他光线下的颜色。而人一般不会注意到这种认知的片面性,以为草叶就这样,看了就拉倒,这就是没有内守------我们所谓的“我”也不过是无量知觉中的一个片面,我们对无量的“知觉”被当下的对一片叶子的有限的知觉掩盖了。反过来,内守也不是把眼睛从叶子上移开,什么也不看,而是明白当下的见是无量可能性中的一种-----不把它当成多中的一(无量物体为多,当下看一叶为一)来看,而是把它当成一中的多来看(无量觉知为一,当下觉知的一叶为多---局部),这就是内守了,万物为一了。内守与外驰的差别就是有没有“得一”----放到一的背景下来看,或者说,通过具体的这一个看到的是什么:如果你看到的是颜色,叶脉,细胞之类的,那就是没有内守;如果看到的是一的展开,从这一个看到了一,那就是内守了。

精神,不完全是注意力或者心的状态,比如我们今天所说的精神集中,精神恍惚的精神。而应该是精和神。精大概是能量源(有纯,凝的意思),神则大概相当于意识之源。《内经》中精神合用的有几处,分开用的也有几处。比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陽氣者,精則養,柔則養筋”。无论分合,都与现代汉语中的精神不完全相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