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个人资料
stonebench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知不自知

(2019-01-10 05:45:07) 下一个

知就是感知的实际,知识,是具体的内容,比如“这个辣椒辣”是感知,“辣椒一般来说是辣的”,“地心有引力”,这是知识。

知不自知就是感知与知识不会自已觉自己如何。比如辣椒不会觉得自己辣,地球不会自己觉得地心有引力。

这样就很清楚,当我们说到知的时候,其实说的是两种东西,一种是知的内容,可能是具体的声色形象,也可能是思想规律,无论如何,内容无法自知,不能自谓为知。一种是知的能力,可以接受内容。这种能力一定不是任何内容,也不可能有任何内容。因为如果有内容,它就必然只是对象,而不能是知的主体。

世间所谓的知,基本上没有分清能知的主体与所知的内容,把认知叫做知,把认知达到的最高或者最深点叫真知。其实那都只是识,是分析概括总结能力的展开。依然是不能自知不能自谓的内容。没有能知,这些内容就无从确立。

再进一步,当我们说“我知道。。。”的时候,我们说的其实不是“我”“知道”,而看只是“知道。。。”, “我”是伴随“知道。。。”升起的印象。在升起的刹那,“我”是一个印象,但马上就会显为肉身,落入过去的识的集合之中。这样,我们就以为这个过去经验的集合的肉身就是“我”。其实,肉身是“我”燃烧后形成的煤渣灰烬。活动的我是那不断涌起的瞬间印象。这个情形,有点儿象风吹云动,由狗形变成牛形。假设云说,“我变形了”,接下来的,一定是云自认为“牛形”。但牛形其实是知的内容,而不是知本身。是“我”的落脚点,而不是“我”。云自谓的“我”完全是空的----没有任何实际基础。

但如果我没有任何基础,为什么不显现为别的东西,比如不自谓,完全为他,或者完全整体化?

这里就涉及“智”、“识”与相的关系。相是被观察的对象,识是观察到局部相而升起的印象,而智则是识的本源。人的活动不是相的集合,而是识的集合。如果说识是活的,那么他在相中没有任何根基,他只是依照相来自谓为识,自谓为我。识既然是从智而来,依相而立,那么当然有大小深浅之分。识的范围越大,生命的等级就越高。识的深度越大,生命的潜力就越多。识越清晰,生命越健康。识越平衡,生命相貌就越均匀。相是一样的,智也是一样的,但是识的角度深度范围与质量决定了不同生命的形态与展现方式。

识依智而有照物的能力,又因其照为片面而显为片面。

识也不是凭空而来的,他的根基就是智,没有分别的反映全体的智。

智本来就是照相的整体的。一照,局部也显现明了。局部的显明就是识。智是稳定的,光明的,混沌的,但识则是流动的,闪烁的,生灭的。

反过来看,识虽然有不同形态,但从本质上看,识不存在。正如你不能把看到蓝天的识和看到白云的识分成两个一样,你也不能把产生自我的识和没有自我的智分成两个。你也不能通过消灭这个产生自我的识去实现那个没有自我的智。在智照物为一的时候,一切识都是自然的。

相对于识的复杂,相也类似。本来相也是混沌,而识的产生不是乱产生的,它在相上的基础是动与静的差异。没有这个对比做基础,就不会有识。比如一直睡,就不会有识。只有时睡时醒才有识。时睡时醒的前提是一会静一会动。动的根本就是阳。静的根本就是阴。阳与阴,是相中的事情,但是它们的对比,却是产生局部的识的根本原因。阳与阴本来非分非合处于一的状态。但是无来由地只见其分不见其非分,就产生识。识向外看,就看到我与世界。我是识自谓,而太阳与月亮,而是阴与阳在世界中的化身。

对于想探索真实的识来说,唯一要做的,就只是“自我去障”。障的原理,就是自我发生的原理,自我发生的原理就是比照,一比,就会发现这是狗形,再一比就会发现狗形变了。这样一比再一比,就会产生识,产生“我”。“自我去障”的方法,就是超出“比”,不要比,不要定论,而是观察“什么”。比如没有云与空的比,就不会产生“狗形”,狗形产生以后,不要再比,说为什么不是牛形马形,或者我要变成猫形鸟形,而是看这狗形的识本身是什么,往里看,识自识。识自己一看自己,就脱离了形的诱导,发现自己根本什么也不是。

慢慢熟了,可以看狗形,也可以看狗形的变化,但依然明白,在色法中没有狗形,在智中也没有狗形,有与无,变与不变,都只是识的空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stonebench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silversky1234' 的评论 : 哈,俺又修改了一下。不知道你读的时候看到了哪里:)
silversky1234 回复 悄悄话 我以为古人的知是指后者。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