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个人资料
stonebench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再说是与有与意识循环

(2019-01-09 14:46:20) 下一个

是表示身份判断。比如是B,表明某事某物被定位为B。

有是存现判断。比如有B,表明B存在。A有B在深层结构上并不是A拥有B,而是A以B为存在。在这个意思上再引申,才是A拥有B。

是与有本身都不是问题,因为是与有表示的都不是绝对真实,而是基于现象的判断。而现象本身是流动的。

但是是与有会导致问题。对意识来说,它常常忘了现象的流动性,以为是与有的判断是绝对的,永远的,这就导致了意识在是与非,有与无之间的动荡。是如果被认为是好的,意识就担心非的到来。是如果是坏的,意识就企盼非的到来。有也一样。

于是,智者不得不说:“是”并非真的如你以为的“是”。“有”也非你以为的“有”。是与有,都只是意识的临时判断,真实之中没有这两样东西,当然也就没有它们的反面。因此,不用担心,也不必企盼。

归纳起来就是:“是”不是真的,“不是”也不是真的。否定掉正面,不等于肯定反面。甚至可以说,正反两面,都要否定。所谓否定,也不是否定其存在,而是否定其确定的真实性。

对意识来说,不论它做出什么样的判断,都只是一个判断。这个判断都不是真实情况。比如“是”的判断产生一个“是”的意识,“不是”的判断产生一个“不是”的意识-----两者都是意识。同样,“有”的判断产生一个意识,“没有”的判断也产生一个意识----两者也都是意识,而意识,无论它的内容是什么,都是暂时的局部的。

意识这个词,石头用得很宽泛随意。严格地说,它是思维分辩判断的功能,是对抽象的现象与规律(“法”)而言的。如果我们把意识限定在抽象判断,那么眼识,耳识则是对具体的颜色形状与声音而言的。与意识一样,眼识等的功能在于具象判断,比如这是红色的球,那是低沉的声音。不需要意识来做鉴定或者贴标签,眼识等自己就会对对象进行定义。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有一个终极的自由的状态,为什么会有这些不自由的功能?

这些识是什么?这些识存在吗?

看,在我们问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已经落入意识的圈套了。是与存在,本来就是识活动的特征。识不活动,就没有判断,没有判断就没有定义,没有定义就没有对立,没有对立就没有这些问题。

那么,可以忽略这样的问题吗?可能通过忽略这样的问题而解决这样的问题吗?

显然不行。

得到清楚的答案是识的活动,想得到答案是识的活动,不想得到答案,依然是识的活动。我已经隐在识中了。

那么就没有出路了吗?

非也。

识还有一条出路,就是自问:识是如何产生的?当识正在活动的时候,是什么在活动?

这个问题与“识是什么”有一点儿不同。“识是什么”更多可能会导向一个思维上的定义,而“识在活动的时候是什么活动”导向定义的可能性要稍小一点儿。

一般地说,当我们听到“绝对真实”,或者识以外的真实的时候,心里设想的是另外一种境界。但其实没有另外一种境界,只有一个境界,一的境界。识并不在一之外,而是就是一本身。现象与真实的差别就是整体与局部的差别。整一,就是儒家所谓的仁,道家所谓的一,释家所谓的真如自性。想象一下,五个手指各有一个感知,互相不通,不配合,这就是不通,不整,不一,中医的术语就是不仁。

识以为有对立,有形象,本质上也是不仁----局部与整一隔开了。所谓隔开,也不是真的有东西隔开,而是“昧”----明明没有隔开,却以为隔开了。也可以换一种说法:明明还在,却以为没有; 或者明明是,却以为不是。但这两种说法都太好,因为“在”的逻辑意味是因对比而突出。但真实却无法与任何东西“对比”,一切相都在真实之中。而“是”的潜在意味是两个东西等同。但如果等同,就不是两种东西,如果是两种东西就无法等同。现象就是真实这种说法会被意识以为现象是一种东西。而现象并不是任何东西,真实也不是任何东西。

当我们讨论真实或者现象时,其实就是识在活动。识如果不活动,谁会想讨论什么东西呢?讨论是什么样的活动,又有什么东西可以成为讨论的对象呢?

这样,就又回到了最基本的问题:当识正在活动的时候,是什么在活动?-----一个让人无可奈何的循环:无论答案是什么,都没有办法揭示识的本质,人也没有办法“体会”识不活动的情形。问题没有答案,因为问题本身根本不是问题。

真实没有活动,识非真实,“是”是意识中的概念,还说什么“识的活动”“是什么在活动”?然而在意识休息之前,说它是假象,是幻觉,不存在,这些都没有用,它会把这些名词当成定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