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兄常说都是幻觉。
但幻觉是怎么来的呢?
存在兄说不知道不确定。
问得好答得也好。因为既然是幻觉,就是不真实的,不真实的东西没有办法确定是从哪来的,或者到底是什么。比如血压低,眼冒金星,你就不能说,这些金星是从哪里来的?它们不在身体外边,也不在头脑里边,没有处所,因为根本没有这种东西。
这是从存在兄的高度来看。
如果从日常思维的角度看呢?其实还是可以推究一二。
在证实为 幻觉之前,我们依然把它 当成实在的感觉。实在的感觉是怎么产生的?或者感觉的实在性是怎么产生的?
俺没有任何经验也没有任何证据,只是胡猜,假设:感觉本身没有实在性,就只是空空的感觉。但是它对现象进行接纳时会产生判断,把现象的实在性当成自已的实在性。比如火的实在性是对象温度的变化及温度变化引发的状态变化。没有对象的变化,火的实在性就无法确立。又如长江后浪推前浪,没有浪与浪的形态与先后差异,后推前的实在性也无法确立。再如停车场的车位,其实你不差那几步路,但是距离差异的实在性与争优心理联合作用,停近了就真切地舒畅,停远了就稍有不爽,尤其是只有一个近位眼看着被别人占了的时候。
这种真实性都是有条件的,有依赖性的: 它依赖对形式上的不同的确认。温度变化是外在的形式不同,近好远坏是心里的形式不同。如果我们确认这些不同,把这些不同当成真的不同,就一定会有好坏是非判断,这就是真实的感觉。如果我们不确认这些不同,不把它当成真的不同,就不会有相应的判断,这些形式的不同就只停于形式,对我们没有实际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这些形式上的不同,在本质上就是幻。当我们的意识集中于形式上的不同时,幻相会产生感知的差异,显现为“真实”。但“真实”只是一种感受,它的本质依然是幻。
到此,我们对幻与真的关系可以有简单的认识,但依然不完全:我们可以说停车位的远近不同是幻,但肉的生熟不同是幻吗?你能不在意生熟都一样下咽吗?这其实已经把话题从温度的不同引起的状态不同转到了我们的饮食对不同的状态的接受度上去了。本质上,“差异确立真实感”这个原理还是一样的。只是可超越度不同了:我们可以转换心态,以“多走几步当锻炼”来轻松超越距离的不同带给我们的感受。但我们无法简单地转换心态,以“吃生肉有益健康”或者什么别的理由来超越嘴巴与肠胃对食物的要求。
但问题是,我们认识幻的目的是什么:是要对抗幻,做幻的主人,做不需要道具的魔法师,在幻中实现随意切换穿越的自由吗?在理论上,这是一个可能的状态,是一个理想状态。但这并不是幻的本义----在当下境况以外设定一个特别的状态,这本身就是在肯定当下的“真实性”,制造一个“理想与现实不同”的新幻觉----这与幻的本义相悖。换句话说,我们需要的不是在幻觉中实现上升或者改变,而是要当下识破。
这又回到对幻的理解上来了。在我们说幻的时候,我们在想什么?“另外有一个真实”,“我们要寻找或者实现那个真实”。但这只是意识的解读,它给我们的暗示。这其实是意识执着差异以产生真实感的手法,意识一直在这样干。这就是我们不能识破幻的根本原因。我们在跟着意识走,而意识的本能就是不停地确认差别,以各种形式,在各个层面,而我们对它很少察觉,反而常常为它的“发现”感到惊喜(其实是又一次落入了它的圈套)。
再回到认知幻的定义上来。如果我们认识幻的目的不是另求真实,那么怎么能证明我们真的认识了幻呢?
那就是“知”。圆觉经说“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知幻本身就是离幻了,不需要另想办法离幻。离幻本身就是觉,也没有什么一步一步的差别。这其实已经把问题说清楚了。我们不需要另求真实,知幻本身就是真实的体现了!
但对意识来说,它不会消停,马上就会偷偷地说:哈,这样就知幻了,怎么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或者境界?怎么还在起心动念?怎么跟以前没有差别?于是你又跟着意识走了,走到新的差别执着中去了。
所以经中又说,“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幻与不幻这种差别,也要远离(明白);远离(明白)还是幻,对远离(明白)也要远离(明白);对明白的明白,也要明白(离远离幻,亦复远离);一直到不被意识所起的差别控制(意识到的差别一成形,就会表现为“明白”,以“明白”为明白,本身就是幻,是受差别控制),就是真正的不被幻觉影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