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呆若木鸡的故事,庄子讲的。大意是训练斗鸡的最高境界,要如木鸡一样,呆呆的不动。这样的鸡一上场,别的鸡就不敢斗了。
为啥呢?因为“德全”-----拥有完备之德。有这样的德,就没有执着,没有破绽。面对那些专于勇猛有力的鸡,不战而胜。
有没有这样的鸡俺不知道。但显然,庄子是在用这个来比喻“得道”的状态。
事实是,儒家道家佛家耶家,都在传播讲述这个状态,不过方法、角度与说法各有不同。
基本的原理是一样的:回小归大,返本还元。
能实现回归,那么身体的生死差异就没有那么大了,甚至可以统一起来了。
因为生是此身生,死是此身死,而通过“回归”,此身的片面性与虚幻性已经显示出来了。他起他灭,就不会引起那么大的恐惧了。
比如我们拿橡皮泥捏一只狗,不小心压扁了。
什么情况下会难过呢?不可重现的情况。
如果我们可以随时随意地把这只狗再捏出来,就不会难过了。
再进一步,如果明白形状的本质是这块橡皮泥,就更不会为形状左右了。你重新捏狗也行,再捏只猫也行,啥也不捏也行,反正都是这块泥。
生命也是如此。只有在我们不知道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的时候,才会有执着。反过来,也是因为有执着而有恐惧。
历史上,超越生死的记载很多,各种宗教都有,甚至武术家,中医,普通人中的善良者中也有。他们可以预知时至,从容离去。他们对身体没有那么大的执着,身体的变化就不容易束缚他们。
根据经典记载推论,生与死的差别,其实不是一段一段的:比如生到尽到死,死彻底了再生。而是两者同时存在。生不否定死,死也不否定生,两者都以意识经历为形式,没有真实独立的本质。我们太过执着一种,才会把它们看成两样东西。
石头说我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