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活着!活着!
“按政策,政府要分他那院房,他不肯,动手打了干部,还放火把那院房给烧了,这不成了反革命破坏了?……烧了好几天好几夜,你们家木头可真好……”
微信朋友发来一个小视频,是很久以前葛优演的电影片段,上面那段就是其中的台词。对,1994年张艺谋/巩俐/葛优的《活着》,由余华的小说改编而来。
现在常常读到一些鸡汤文,会强调“生活”和“活着”的不同,文章也一定配有美食美景美装图。因为朋友的那个视频,我借机翻出余华的小说再读了一遍,也把电影再看了一遍,再度回望过去中国人是怎么活着的,怎么活过来的。
01 活着的与死去的
《活着》,讲述一个普通百姓家庭的生活经历/生活遭遇,历史跨度为20世纪40-60年代,列举了这些年代的代表性事件:四十年代——国共内战,抓壮丁;五十年代——大跃进,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
福贵(葛优饰演)本是一个地主少爷,嫖赌成瘾,输掉了全部家当,成了赤贫的平头百姓,(因祸得福被人民政府定为“城镇贫民”则是后话)。败家子福贵在赌博输光后,父亲活活气死,母亲一病不起奄奄一息,剩下的是媳妇家珍(巩俐饰演),女儿凤霞和儿子有庆。
在这样的几十年中,福贵一家活着吗?活得如何?推荐另一朋友看这部电影,她说太沉重了,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实际上电影已对小说作了很大幅度的“提亮”以及“降低悲惨度”的改编,特别是结尾,还让人感受到那么一丝隐隐约约的“希望”——三代人都有人活着,以致于让我这个看完小说再看电影的人不断唠叨:活着太好了,活着太好了,要活下去,要活下去……
小说中福贵一贫如洗后,仅靠几亩薄田来维持生活,家人时常要忍饥挨饿;电影则给了福贵唱皮影戏的行头,既增加了电影的观赏性,发扬皮影这一民粹,也更有效改善了福贵的生活处境,走街串巷唱戏的似乎比纯粹农民更有奔头、收入也好。
小说中福贵一家都不得善终,而且死得很惨。儿子有庆为县长太太献血,血被抽干而死;女儿凤霞在生孩子时大出血而死;媳妇家珍得了软骨病不治而死;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夹住而死;外孙苦根饿昏吃撑了豆子而死。最终福贵一人,买了头老牛相依为命。电影则改变得让人可以喘一口气,不仅少死几个人,而且死因也更符合“今天的常理常识”。在儿子和女儿去世后,影片嘎然而止,去掉了小说中的一头活牛,而拯救出三条人命。最后一个镜头是福贵,媳妇,女婿和外孙一起吃饭的场景,三代同堂,其乐融融。
可恼的是,读人死去是泪,看人活着更是泪。
小说毕竟是小说,死再多人也只是大哭一场;电影毕竟是电影,救出再多人也只是欢笑一阵。那年代,那国家,究竟注销掉了多少个户口,只有阎王才知道?!
据说总书记的最近一次报告中斩钉截铁出56个“斗争”,我只想喊:“活着、活着、活着”,“活下去,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
02 财产如何累积?(上面视频 1:11:30--1:12:35)
贫困的福贵有个理想:先在家里有只鸡,鸡大了就变成鹅,鹅变成羊,羊变成牛……这是个财富不断积累的过程,从一贫如洗到生活过得过去,再到成为富人土豪。但这个看似简单的梦,福贵始终未能实现,或者说他实现了,在小说结尾他有了一头牛,但同时福贵也失去了他所有的亲人。
相比于那年代无缘无故失去所有亲人的福贵,华夏的现代子民们虽然失去了良好的自然环境,虽然失去了平等的教育环境,但只要管住自己的嘴巴和笔、不信谣不传谣、不妄议中央,则还能为手中几套房产而拼命996,并从中获得财产累积的欣慰感。每当数着不断增加的“牛”,幸福且满足之感油然而生;同时,为了保住到手的“牛”,“稳定”也成了彼此的共同需求。
但是,处于另一个制度体系的香港人台湾人会如何看待?如何看待这种“致富过程”?他们会同我们一样对那段“历史过程”无视,而只欢呼如今的“厉害”吗?至于其他版本的致富手段,如贪污受贿模式,或唱红打黑模式,我们可以先按下不表。
点击链接:《香港書展2018:薄王遺毒與中國法治》
03 财产和生命如何保护?(上面视频 47:00--52:00)
福贵好赌,赌注是祖传豪宅。通过赌博,龙二赢取了福贵的全部家当,住进了冬暖夏凉的大院房,成了地主。人民政府看上了他的院房而不得,龙二就成了反革命,最终游街示众并枪毙,连挨5粒枪子儿,5枪打得死死的,肯定是活不了了。
设想,龙二如果能躲过那场批斗,如果还能躲过河这边开枪不犹豫的陆生,并游至河那边的香港……
这个奇特法制的斗争社会,要给人安个罪名易如反掌,而且是上层安罪名,底层会欢呼雀跃紧跟着执行;过几日后,底层变上层,上层变底层,再编造一套新罪名,再过一把斗争之瘾。这个斗争手法在近现代中国经久不衰,屡试不爽。别以为内战结束共和国建立就会好了,别以为少奇进监狱林彪摔了就会好了,别以为文革结束老毛死了就会好了……,甚至别以为薄谷立军离开重庆进了秦城燕城就会好了……
两岸三地的华人,大有人因离岸而快乐、因无知而快乐、因健忘而快乐,但对于港台普通民众,他们只有因记忆而恐惧……其中,特别是那个重庆唱红打黑时用的极端手段……如果不是王立军的躲进美领馆,事情会如此公开报道吗?如果不是王立军的躲进美领馆,律师李庄会有多少翻盘的概率?请抽空听一下李庄在香港书展上的两个讲座,不为了解真情、不为八卦时事,只为体会一下港台听众们的心情!当他们知道直至今日,那个“稳定”的大环境中,个体的生命与财产仍然会随时不知去向时,他们的“人心”能稳吗?现在香港男女老少抵御的不就是那套带给他们恐惧心理的“法制”吗?
点击链接:《書展2013:李莊重慶打黑真相》
与国民党反动派做斗争、与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做斗争、与苏联修正主义做斗争、与黑五类做斗争、与四类分子做斗争、与走资派做斗争、与各类反党集团做斗争……如今又有了与台独港独这类民族的罪人做斗争……规律还是如上所述:给人安个罪名易如反掌,上层安罪名,底层欢呼雀跃紧跟着执行。
港人朋友们,你们的对手绝对不是一个政府,而是产生这种政府的民众,他们习惯了那一套,也津津乐道于那套手法,更是津津乐道于看着他人的飞来横祸、而数着自己手中的“牛”。他们的所谓“生活”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牛”而“活着”,有趣的是又不愿意把“牛”放在那个制度圈内。
但是,港人朋友们,还得提醒一句,你们也没有能真正帮助你们的朋友。"鸡蛋与高墙",只是一句泛滥于纸面及网络的文艺性戏谑台词。
祝好运!
《活下去,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 1:55:10---1:55:30
a 作者:文城石姐(2007年出版于日本) b 法国革命的代价
轻点: 石假装
写这篇《活着》,想到的就是《除了“怂”,我们还能做什么?(二) (2017-11-27 19:44:01)》下面 你的留言。所以得谢谢你!
》叫我看,是土豆把两个人的话都说了,我还是很相信我的感觉的。
找土豆容易,找禾苗不易啊。。。
“看博文倒还容易区分”
来来来,请自行抽选4篇区分一下,(日本经历文不算),只要说对2个,俺去歌家聊天时,一定通报姓名,:)))
看博文倒还容易区分,出去聊天时,到底是土豆还是禾苗,就不好区分了
想知道到俺家留言的是土豆还是禾苗?
所以,看到现在很多文章,什么“书香门第”啦、“名门世家”啦,都觉得怪怪的感觉。
“你曾经的“地位/金钱/财富”,才是以后让大家再度提起/纪念你的根本原因,特别是在我们的华夏文明圈!”
俺在《介绍一下成人影片以及色情行业》一文中写的,:((
但是主流媒体们对于我文中所提“那年代,那国家,究竟注销掉了多少个户口,只有阎王才知道?!”……他们只字未提。
算了,还是用luumia的那句话:不多说了。珍惜加拿大美好的制度与国度,珍惜家人吧!畅饮美酒,不醉不休!
土豆你不怕请喝茶?你若想拿国内的支持,小辫子可是被人揪的牢牢的了。我之前跟几个朋友讲起我幼儿园的老师家文革的惨痛。出身资本家的她,丈夫死于不明之处,女儿投河自尽,儿媳妇被下放处的乡下红砖看上而被逼离婚逼嫁。儿子变得有些痴傻,这一切的悲伤有谁祭奠了?不过是啥弯路?土豆你替我骂人吧。谢谢你,真的。
土豆下架?这可是韩流因萨德而遭禁的待遇啊:)
哎呀呀,哎哟哟,文学城里的鸡蛋文滚滚而来,得,就叫鸡蛋村吧,:))
不过啊,毕竟是纸面及网络的文艺性戏谑台词,不用担心《再不走就真的来不及了》。
其实现在所有的拿各国国籍的华人演艺圈人士,呵呵,和欧洲的中国商人一样啊,华夏文化的共性吧。
嗯呐!哪里需要复活秦俑的技术啊,就是43年前发明了让人活到150岁的医疗技术,这世界上就不会有文学城,各位“粉红”和“中黑”就都得窝在梁家河挑两百斤担子不换肩,或在北大荒大烟泡里劈柈子。轮不到在腐朽没落的美国加拿大唧唧歪歪,而是全在红彤彤的日头照耀下“苟活着”或“像狗一样”活着。就是文学城朋友们的孙子重孙子,也绝对没有“被叛革命和祖国”的机会。
老实说,想到这样的可能性,土豆老兄你后怕不后怕?庆幸不庆幸?
这点太佩服了!
比较有意思的说法。但常识是论坛属于某些“特别能战斗”人士的乐园,大多数读者不会去一个个看过来。而城头首页是最吸引眼球,最能引来读者扩大影响的地方。
算了,咱们也得感谢小编的善意和体谅他们的难处不是?
论坛几曾回首那里,彪悍的毛毛虫很多啊,:(((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3066/201711/32793.html
刻骨铭心!从此明白为什么老外有时会爆出“中国人是猪”这样的语言,“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人若自辱人必辱之”……
(心里都是说不出的痛)
在北美华人论坛里看到有详细的蓝金黄北美中文网站的信息,包括已知的某城的资金注入情况,土豆本文虽然婉转,也足以捅到痛处。给你上一会儿城头,就够给面子的了。
且等贸易战打下去,蓝金黄资金不足之后再看吧。要是回顾历史,根据地的屁民可以吃糠咽菜,收买国统区的文人知道分子的钱还是不会省的,饿死几千万不要紧,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除非彻底钱袋翻空。
所以,要有耐心,也不要忘记“不惮以最坏的恶意...”。
陆人就不说了,难道你还能寄希望于二战时期的绝大多数德国人、日本人?
不可思议的是那些对川普随便说几句风话便要哭爹喊娘、寻死觅活的海外“中国人”,对于用暴力恐怖压制港人却是津津乐道,恨不能亲自动手的恶毒样。
说的是。鸡蛋与高墙,只是老鬼子泛泛提醒一下p民吃瓜群众面对强权时应有的道义立场,如果过度引申当成鸡汤鸿茂药酒无所不包,肯定会把自己给绕糊涂,要是更上层楼再把自己当成统治阶级一员,高屋建瓴一眼望到紫禁城,那更是走不出来了。
估计,对现代生活里的科技产品一窍不通,但对天朝的制度,思想,宣传,政府架构和运作方式,统治模式等,一定是似曾相识,甚至是驾轻就熟,可以做个常委。
真正的人权意识是出国以后才渐渐培养起来的。90年代初回国时,机场要求我们验血,速查艾滋病。一手交钱一手拿化验结果。当时一个老外惊讶得合不拢嘴“你们的隐私怎么保护?”
同样是“活着”,质量太不一样了。
谢谢在你的宝地介绍我的《“红太阳”照耀下》。
但愿大家能够迅速理解我的“对于社会问题、国家问题、或现在的香港问题,我一般是反对用文艺性形容/比喻这类手法的” 之观点!!
至于你我的关系嘛,怎么比喻都无妨,:)))
對,事實勝於雄辯。
其实对于社会问题、国家问题、或现在的香港问题,我一般是反对用文艺性形容/比喻这类手法的。单纯一个演讲,一个(名)人在上面讲,听众对名人的崇敬心情或者听众互相之间的从众心理,只会导致大家稀里哗啦鼓掌。这也无所谓。
但一旦搬到现实案例中,而且双方可以互怼的环境中,则会出现无休止的“辩论”,毕竟我们都有意无意地学过“辩术”。所以,千万别缠入那篇“也说鸡蛋和墙”模式的所谓“思辨”。
我更喜欢拉开时间线,把案例事实放出来,即可,大家心里会明白的。
园姐是我的偶像之一,:))
“活着,就是事多~~”
还有,芙蓉镇2:02:55处一句台词,对女干部说的:
“安安静静地成个家,学着过点老百姓的日子,别总想着和他们过不去,他们的日子也容易,也不容易啊”
我会把这个“老百姓”“他们”直接换成“港人”的,:((
在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还拿这些烂谷子说事,除了表现自己的狭隘,小气,和不进步,没有什么益处。
同感啊。同香港朋友聊天,他们常说他们自己也无法预测未来,但也一点没指望陆人会理解并支持他们……
“活着,就是事多~~”
啊??
:((((((
小树,你,你,千万别想不开啊你,
我刚表白了“忠心耿耿,忠贞不渝,永不离弃”,你就,,,我怎么分身呢??
“在社会发生巨大变动的时候,个人的渺小和无力”
觉得咱们的华夏社会,“巨大变化”已经持续80年了,本来还以为抗日是最大的民族危机呢,结果后来的40年比抗日还惨烈……
“活得苦还不是极致,苦难之后还感恩,才是极致”
还不够极致,还会抓个香港回来一起受苦呢,:((
“对于富贵那一代人乃至他们的后代们来说,电影里的事情绝对不是杜撰”
我相信,对于我们这代以及我们的后代,这类事情也会层出不穷,只是任何一部电影或小说 都不属于“现在进行时”,所以只能等若干年后见分晓,还得靠运气。如同李庄案,前前后后熬了3年多,取消了的律师执照好像还没取回……
Existence与Life的区别,不是所有人都明白的。
几千年的转圈,不是没有缘由的。香港人明白了,抵抗了,也便奇迹般地成为做稳了的奴才们的眼中钉,滑天下之大稽。
土豆这是爱深痛切啊!
》》港人朋友们,你们的对手绝对不是一个政府,而是产生这种政府的民众,他们习惯了那一套,也津津乐道于那套手法,更是津津乐道于看着他人的飞来横祸、而数着自己手中的“牛”。他们的所谓“生活”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牛”而“活着”,有趣的是又不愿意把“牛”放在那个制度圈内。
但是,港人朋友们,还得提醒一句,你们也没有能真正帮助你们的朋友。
“国内六十多的人,同样的被实践过的扯淡叫嚣下活两次,真够悲哀!”
但是,我觉得总体上没多少陆系华人把这些当会事儿,倒是还能精力充沛声嘶力竭地和官方舆论一起力劈“港独”……
不斗争,共产凼怎么活着?
人生自古活一回,国内六十多的人,同样的被实践过的扯淡叫嚣下活两次,真够悲哀!
不和理的制度—一臭蛋
选吧,港人。
土豆大人客气了!:) 我这既演鸡蛋又演高墙的,角色还真不少;正所谓生活如戏,全靠演技!
《芙蓉镇》1:59:50处一段:
“落实政策还你房子还你钱”
“还我房子?还我的钱?你们还我的男人!”
李庄讲座中,讲到龚刚模案例,他们夫妻早已去世,问其家人,家人说:我们也不清楚当初被政府没收充公了多少,也不知怎么个退还法……
两个“案例”,电影的与讲座的,年代跨越40年,即便都是假的也让人害怕。
要是没人知道的话,我就号称这句话是我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