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还有这样的活法
荷兰电影《安东尼娅家族》(Antonia’s Line)
1996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当安东尼娅(Antonia)带着女儿达尼埃莱(Danielle)回到自己的老家——荷兰农村时,我们就进入了梵高笔下的世界: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金黄的麦田,带着草帽默默耕作的农民。色彩绚丽的画面缓缓地流淌开来,一个安详静谧世外桃源般的社会。
故事发生在二战后,安东尼娅带着女儿为母亲的奔丧而来,在母亲去世后,她成了一家之主,这部电影以她为第一代、以她家为主线讲了四代人的故事。
安东尼娅回来时,她的女儿已经成年,我们不知道她女儿的来历,电影没有交代女儿的父亲,应该说是对安东尼娅的过去经历没有任何交代。女儿是个画家,她不想结婚也不想和男的生活在一起,但想有个孩子。于是安东尼娅陪着女儿去物色了一个男人,选种完后马上“做孩子”,然后顺利怀孕生下了女儿特蕾莎(Thérèse)。特蕾莎是个有数学和音乐天赋的人,她的高智商让她得以离开小村落而去了城里的大学。
在安东尼娅的各代“家庭”中,男人处于缺失或次要的地位,代代主角都是女性,而且只生女孩。然而这些女人并不排斥男性、排斥性爱。
第一代的安东尼娅拒绝了村里好男人波尔巴斯(Boer Bas)的求婚,但当她有性爱需求时,她愿意和波尔巴斯定期会面,条件是“既不能在你家、也不能在我家”,于是好男人造了一个属于两人专用的爱巢。
第二代达尼埃莱不要异性之爱,也只为要个孩子而和一男子有过几次交合,但她和女儿老师拉拉(Lala)一见钟情的同性之爱却是那么浓烈而久远。
第三代的特蕾莎在接触了城里高智商的男性后,厌倦了他们的陈词滥调的爱情、以及平庸的性爱能力,最终她回到家乡和青梅竹马的西蒙(Simon)结了婚。西蒙智商平平相貌一般,打动特蕾莎的是西蒙对她一生无限的爱和知道如何做爱,他们生下了女儿莎拉(Sarah),也就是安东尼娅家的第四代。不同于母亲的数学与音乐才能,莎拉拥有细致的观察能力和文学才能,安东尼娅的家族史就是从她的视角来叙述的。
值得一提的是,安东尼娅家的大院里还寄宿了两户人家,他们是社会上的“少数派”,他们同样都有善恶识别能力和爱的能力,也是同样知道享受性爱的人。智障女孩和男孩被安东尼娅收留,他们相亲相爱,结婚生子;教士脱下黑袍子,换取了追求性爱的自由,和丽塔(Letta)一起投奔安东尼娅,随后生下了十几个孩子。几对爱人常常沉浸于爱河中波澜起伏,当电影画面在她们的云朝雨暮之间不断切换时,一种浓烈的爱意扑面而来,让你感到爱和做爱的美好。
安东尼娅她们生活在有栅栏围住的大院里,这似乎是个与世隔绝的世界,而其实她们每个人都与外界有着联系。安东尼娅在外面生活了二十多年回来了;达尼埃莱去外面获得男人的精子;特蕾莎到外面去求知。而同村的哲学家Crook Fingers则是安东尼娅家几代人的老朋友,战后的他再也没有出过自家门,但他的精神世界却是广袤无边的,和叔本华对话,和尼采闲聊,思考人生哲学,最终选择自杀。
在这个家族中有两个人想象力异常丰富:第二代达尼埃莱和第四代的莎拉。在祖母的葬礼上,达尼埃莱看到祖母在棺材中坐起来,满怀激情地和唱诗班一起唱圣歌,圣母点头微笑;在宴会上,坐在草堆上的小莎拉看到所有人都变年轻了,已经去世的好朋友们也都聚集在一起。这是想象还是幻觉?
人们在农耕,人们在播种,人们在丰收中忙碌着,日子就这样平淡无奇地过着,村里唯一的消遣地是奥尔加(Olga)开的咖啡酒吧。小村是块闭塞之地,却并不是美好的乌托邦社会。这里有孩子对弱智者的欺负,哥哥强奸、虐待自己的妹妹,兄弟反目成仇,妻子对丈夫的逆来顺受,既不敢怒也不敢言……
影片中,导演隐去了现代社会必有的公检法系统,也没有设立村长或长老制的管理模式。当年幼的特蕾莎被村里一个混蛋强奸后,祖母安东尼娅拿着一杆猎枪瞄上了他,但她没有一枪毙了这个混蛋,而是诅咒他,要他保证永远不再回到村里;在得知事情原委后,愤怒的村民暴揍这个混蛋一顿;最终这个无恶不作的恶棍死在了同样一直受他欺负的弟弟手里。导演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她希望的解决事端的方法?众怒之下的放生,让“裁量权”交给这混蛋的自家人手里?很有意思的设定。
这部电影的另一个中译名是《不靠男人的日子》,这倒更能反映我们通常的认同:女性依附于男性,没有了男人,似乎女人不能过日子了,世界不运转了。有人说这是部“女性主义”的电影,该影片的导演兼编剧玛琳格里斯(Marleen Gorris)是位女权主义者,也是同性恋的支持者,然而她并没有在影片中赤裸裸地宣扬女权,更多的是给我们展现了女性可能有的活法。我喜欢也认同。
女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过她想要的生活,她可以享受独立,可以选择爱的模式,可以组建各种形式的家庭。这里没有循规蹈矩的家庭模式,也没有考虑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唯一考量的标准就是一个自由独立的个体对自己行为的决定权与随之而来的责任。
安东尼娅的家族给我们展示了新母系社会可能有的模板,女人通过男人繁衍后代,女人因有需要而接纳男人,其他时间可以没有男人,这个不为男人而制约的世界照样运转,太阳每天升起,生活多姿多彩。
(所有图片来自豆瓣)
“如果男人们都有敲钟人的纯美心灵就好了”,哎,一针见血啊!!!
根据局势发展,下辈子不能再当男人了,:)))
另外,你这句“难道土豆想做爱死没拉大吗”也太吓人了,我读了几次都读成破句啦,:))
。。。。。。。。。。。。。。。。。。。。。。。。。。。。。。。。。。。。。。。。。。。。。。。。。。
土豆泥知道我说的是谁,可聪明的土豆竟然读出了另一层意境来了。我仔细再读,乐S 我了,没想到我的一失手,竟成了土豆的千古恨啦。
前面西方朔写了“这不叫女性主义,这叫时代和人性共同作用下,男女都能相对轻松幸福的生活方式,叫它合情合理主义吧!”
zhiyan用了“其实把四代女人换成四代男人也未尝不可。这里男女并并不是决定因素。关键在于他们的人生哲学”
哈哈,这样就可以不用再纠结所谓“男/女”了,这才是大格局呢!!!
“叔本华说人的意欲是一切痛苦之源,如果选择简单的活着,不抱任何超过日常和本性的意欲的话,就可以快乐满足的过上一辈子。”
这电影里,我最喜欢的还是那位自杀的哲学爷,这“自杀”,哎,外人可能永远也理解不了啊,:(((
思韵啊,你看你看,“自古打闹到今,也不失为人间的一道风景---吵吵闹闹也是情嘛”,朔哥赞你“才女所言见解深刻”,:)))
这是非常有趣的一道人文风景,祝大家周末快乐,:))
“如果男人们都有敲钟人的纯美心灵就好了”,哎,一针见血啊!!!
根据局势发展,下辈子不能再当男人了,:)))
另外,你这句“难道土豆想做爱死没拉大吗”也太吓人了,我读了几次都读成破句啦,:))
(掐着嗓子说):刚才,哦不,就现在,难道土豆想做爱死没拉大吗:)))
还是想正面回答一下你,如果男人们都有敲钟人的纯美心灵就好了。
对你的留言很是感触,该是本文的最佳留言了,“合情合理主义”,“人口由政府生产”,这些都是一种很厉害的人文社会学观点啊,赞同,支持,比用“新女性/女权”这类词柔和多了,也更能让人接受。
朔兄如果用这部电影开导/引导大家,文城众姐妹一定会开着推土机来送鲜花的;可你偏要喜欢来个寡不敌众、和农兄一起两根老油条似地,人家只能开着推土机去堆土了。那个烦小宝不顶用,到时会开溜的。:)))
关于相对应的“男人的活法”,我一下子还想不出什么好的……刚才,哦不,就现在,我想到的是《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
你们那儿也有感恩节吗?啥时啊?
-----”不过觉得你还是很有灵性的,能捕捉到新母系社会的意境,你来当帮助设计新社会的好了:)女主人公坚定宽厚勇敢正义, 那里无论男女都活得不憋屈,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男女之间爱意浓浓,新社会不就应该是这样吗? 男人和女人相互需要和谐生活,在自由的环境下说不定会更相爱,爱得更纯粹。 ”+1
边边,又跟你想的一样一样地,那天谈论新母系后,我就想到这样的了,今天你又把我的话说了出来:)
------“不过觉得你还是很有灵性的,能捕捉到新母系社会的意境,你来当帮助设计新社会的好了:)女主人公坚定宽厚勇敢正义, 那里无论男女都活得不憋屈,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男女之间爱意浓浓,新社会不就应该是这样吗? 男人和女人相互需要和谐生活,在自由的环境下说不定会更相爱,爱得更纯粹。“+1
边边,又g
选择细读你的文字而不是去看电影:)
好像有话要说,但选择滞后,土豆看的电影多,有与此片相对应的男人篇吗,这样会得到更立体全面的启发。
土豆你别扯我。我留言的那句话是我用大白话总结你影评的中心思想,好不好?那些形容词多的话我不会说啊!
关于历史题材的电影,袁腾飞曾经讲过一句话:历史电影,中国的是人物是真的,事情是假的;外国的是人物是假的,事情是真的。
虽然你跟园姐嘀咕我的坏话,不过觉得你还是很有灵性的,能捕捉到新母系社会的意境,你来当帮助设计新社会的好了:)女主人公坚定宽厚勇敢正义, 那里无论男女都活得不憋屈,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男女之间爱意浓浓,新社会不就应该是这样吗? 男人和女人相互需要和谐生活,在自由的环境下说不定会更相爱,爱得更纯粹。
"女人对男人想要的就留,不想要了就扔,挺好:-)"
可怕的Luumia,你和边妹风水她们都有一拼啊,:)))
这是新女性社会的又一种模式,:)))
“女人与生俱来的母性或许是解决当今世界纠纷的出路”,
读到这句,对于过去,我会马上跳出中国古时的“太后专权”场景;对于未来,我会理解为:女性在(平等)进入社会以后,不能放弃生孩子,否则会失去某种高于男子的“自然管理”能力。说不好,胡思乱猜吧,:))
《许多女人表面"张扬",其实骨子里并不过激,只是强调更为互尊互赏的两性关系。她们并不向往"母系"。》 认同这点,但是,也得说这句有些抽象,如果我们拿出一个具体故事/案例,估计大家的针对性分析会有巨大偏差,:))
另外,思韵的文字,总有一种强于“思辨”的形式化,:))
我还是喜欢看各种具象化的故事/电影,并尝试理解导演的意图,如同上次贴的导演库布里克的《大开眼戒 Eyes Wide Shut》,很多好导演是通过电影在倡导,在假设,在解读一种现象,或表达自己的理念。我还是蛮推荐思韵看这部电影的,说不定我写的都是一种害人不浅的误读呢,:)))
大姐啊大姐,别看边妹每天唠叨什么“新母系社会”,其实她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新母系社会”,也有可能根本就是忽悠男人的,就像某党每天说共产主义一样的,一旦被忽悠进去,落得个人财两空的下场。
我在写这篇时,没去多想经济独立。电影中安东尼娅有土地会耕作,这是一种经济保障;同时,因为什么原因,“回到老家”的母女还特别人格独立。
散开联想一下好莱坞硅谷华盛顿政坛的大批人物,经济独立的一大堆,但却总被某种东西牵着,人格不够独立?有些言重;名利的纠缠?或许吧。所以这部电影的人物假设几乎是非现实的。
“我觉得是土豆禾苗一起写的”,哈哈,这也是一种可能,:)))
"我很难想象把感受孩子在腹中伸展拳脚的快乐让给男人",哈哈,这观点有趣。
一直霸着“历史主角”的男人,最近才刚刚开始享受产假呢,要他们理解“孩子在腹中伸展拳脚的快乐”,估计还得过几十年呢,:))
周末好,很久没看到你的文字了,:))
我这里贴的电影,要么是以前在影像资料馆借着看的,要么是这里市图书馆借着看的。一直不喜欢在网上下载着看。
美国快完了,建议搬到我们这里来住,你教我们艺术,我帮你借好电影看,说不定胡一刀还可以教我们武术枪法呢,:)))
你们呀,你们呀,什么乱七八糟的土豆禾苗CBC,就差“单亲爸爸”啦,:)))
周末快乐!!!
你这电影,我倒不大喜欢了。男人喜欢把女人改造成他们理想中的样子,女人也一样,也会有梦幻的"伟岸"形象。因为矛盾,所以自古打闹到今,也不失为人间的一道风景---吵吵闹闹也是情嘛!如果轻易地放弃了"痛苦",只求"简易"之道,那,还叫"人生"吗?
回归母性社会的选择里有我一票。可解决MeToo问题。好影评,谢禾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