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客

讲述亲身经历,感悟天地人生
个人资料
fuz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ZT:中国古代社会的药事管理

(2019-03-24 09:56:36) 下一个

中药,即称药,自带三分毒。使用不当,于受者身体有损,于施者徳行有缺。中国古代各朝代大都有类似于FDA的官方机构,对医、药进行规范、管控。

中药房也有处方和非处方药。抓药的有权拒绝不合配伍、用量超标的方子。中药的使用也有明确的说明,应该按医嘱备药、服药。

那种把药丸当糖球,胡吃滥补之类的,只见于近代现代(自清起)。以草木植物加工后,做为营养品、补品、减肥、美容之类出售的,只能称为天然产品,与中药无关。

只有经过正规方法炮制,在中药房出售的,才能称为中药。其它来源的,应该称为“仿”、“伪”、“假”药。

以食药两用材烹制的药膳,应归于辅助类医疗方式。所用材料应称为食材。

有病去看医生,买药去药店,无论中西。

 

 

下文来自 http://www.med66.com/html/2007/10/wa8378515161420170028250.html 

中国古代社会的药事管理(公元前1027~公元1840年)

  1.早期的医药管理周代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医药管理制度,医巫制度,医巫分离。据《周礼》所载六宫体制中,把巫祝划入春宫之列,把医师归于天宫管辖。据《周礼。 天宫》记载医师是官名,为众医之长。职权是“掌众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药事”,其下属官职有上士、中士、下士(皆为医官),史(管文书医案),府(管药物、器械、会计),徒(供使役、看护)。还记载了当时的医疗分工制度,把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病历和死亡报告制度;考核奉禄制度。

  2.秦汉隋至唐时期的医药行政管理机构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在其中央政府设立了医药行政管理机构。秦汉至隋唐,医药行政管理机制逐步扩大充实,但管理体制大体相承。据《杜佑通典》记载,秦设有太医令丞,掌管医药的政令,设有待医,负责皇帝的医药。后汉时医药管理开始分设,东汉光武帝(公元25年)“置太医令一人,六百石,掌诸医。药丞、方丞各一人。药丞主药,方丞主方,右属少府。”据史书记载,汉代还设有本草待诏、尚药监、中宫药长、尝药太官等职。

  两晋南北朝(265~589)时期,在史书上记载有:“梁门下省置太医令,又太医二丞中,藏药丞为三品勋一位。”北齐门下省,统尚药局,有典御二人,待御师四人,尚药监四人,总御药之事。

  隋唐时期(589~960)医药管理机构进一步扩大,分工日细。《隋书。百官志》记载:设有尚药局,药藏局。唐政府设有药藏局,局内有药库,由药丞,药监等专职人员负责药品的收发、存储工作。

  3.宋元时期开办国家药局宋元时期(960~1367年)药事组织有进一步发展。宋政府设置了药事管理机构有御药院和尚药局。御药院掌管帝王用药,尚药局为掌管药物的最高药政机构。976年,宋政府于京师置香药易院,增药之植,所商人市之。1076年在京师开封道,太医局创立“卖药所”,又称“熟药所”,出售丸散膏丹等成药。首创了官办药局。另外还设立了“修和药所”,即炮制加工作教育局。1103年,宋政府采纳了在各地设熟药所的建议,从而使官办药局逐渐普及全国。1114年修和药所改名为医药和剂局。卖药所也改名为医药惠民局,后又改名为太平惠民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元政府除设有御药院、典药局等管理机构外,还设置有面向民间的药事机构或药局,如广惠司、广济提举司、太都惠民局。这些机构既制药,也卖药,并行使药事管理之职能。

  宋代政府创建的官办“和剂局”和惠民局遍及各州、府和军队,由政府经营制药、卖药并使用国家组织编修和颁布的方剂、本草为制药,卖药之依据,对保证药品质量起了积极作用。当时,全世界传染病流行,欧洲和中、近东一些大城市居民死亡数达50~90%,其势之猖獗是古所未有。我国也常发生瘟疫流行,医药管理制度上的措施,发挥了中医中药在防病上的作用,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起了重要作用。

  4.明清埋藏药事组织的发展和民间药辅的兴起明清时期(1369~1840)政府的药事机构进一步健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都有各类人员管理药物。明代对医药比较重视,明太祖于洪武初年曾说:“三皇继天立极,开万世教化之原,记于药师可乎?”以后祭祀三皇时把历代一些著名医药学家作为从祀。据《明史。职官志》记:“洪武三年,置惠民药局,府设题领,州县设医官,凡贫病者,给之医药。”“隆庆五年,生药库惠民局各大使一人,副使一人。”大使、副使、提领、医官从上至下建立了较完整的管理体系。既负责医疗,也管理药品的制造和领发宫廷用药的机构、人员配备和管理制度亦进一步发展,更为严格。

  清代药事管理大体承袭明制,由生药库收藏药材,官办药厂供应民间药品,在太医院内有专司药品加工的“切制医生”,随着医药发展分工日趋完善。1654年,曾于景山东门外,筑药房三间,领医官奉旨施药。

  自明代以来,民间药铺逐渐发展,这些药铺除供应饮片,还自制成药,较有名的药铺有北京西鹊年堂,创于明嘉靖年间;广州陈李济大约创于1600年,武汉叶开泰药室,创业于明末(1637)年;苏州雪允上育芬堂老药铺建于1662年;北京同仁堂创于1669年;杭州胡庆余堂雪记国药创于1874年。这些老药铺重视药品质量讲究信誉,受到群众信任,有的至今还享有盛誉。

  5.中国古代的有关医药管理的刑律中国古代的历代政府虽无完整的药事管理法规,但史书上记载有一些有关刑律。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诗书百家,禁止挟书,唯医种树之书,不在禁书之内。可见医药书籍受到当时的法令保护。公元前212年,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

  据《唐律疏义》记载有:合和御药,误不入本方,及封题误,造畜蛊毒以毒药药人,医违方诈疗药,医合药不如方等方面的刑律。禁止道士、女冠、僧尼等为人疗疾。758年,唐肃宗规定:以后有以医术入仕者,同明法例处分,976年,宋太宗宣布:诸蕃国香药珍宝,不得私相市易。982年宣布解除海舶输入药物木香等37种之禁令。并公布乳香等8种药物为官府专卖。宋代王安石为相时颁布市易法,由政府控制市售药物的管理。1168年,宋孝宗公布:“和剂局所管贵重药材,不许偷窃,由监官亲事提检罪责。局内若有缘事入局,食用药物许人告发。

  据《元典章》记:元政府明令禁售剧毒药品。1268年禁售乌头、附子、巴豆、砒霜和坠胎药,1269年禁止假医游街卖药,1272年法令规定卖毒药致人于死者,买者、卖者均处死。1311年又规定禁售大戟、芫花、藜芦、甘遂、附子、天雄、乌喙、莨菪计12种。自1275年至1319年,政府多次下令规定,禁止玩弄蛇虫禽兽,聚集人众,街市售药,违者处以重罪。元政府还规定医死人必须酌情定罪,医户与百姓发生争执和诉讼时,管民的官和管医的官,共同商量决断;免除医户差役及赋税;禁止庸医行医治病;规定医人非选试及著籍者,不能行医药,并规定医生必须精通十三科始准行医。

  清政府颁定有关刑律来处罚失职的医药人员。《新刑律》规定:凡庸医为人有药针刺,不如本方,因而致死者,责令别医辩验药饵穴道,如无故害之情者,以过失杀人论,不许行医;若故违本方,诈疗疾病,而取财物者,计赃准窃盗论。因而致死,及因事故用药杀人者斩,凡合街药误不依本方,及封题错误。医人伏一百,料理栋择不精者伏六十。还规定有药铺卖出药材,因辩认不清而致人于死者,以过失杀人论,还规定有:巫医、道士等为异端法术,医人致死者,处以极刑。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6.本草与药品标准从秦汉至明清,中国药学有很大发展,中药学、方剂学和炮制学形成独特的体系,有许多著作,有流传至今,这些著作统称为本草是研究中医中药的重要文献。其中有一部分是历代政府组织人修编,并以各种形式颁布、公布、作为采药、制药、买卖药材,用药开方的依据,作为处理药物所致医疗事故的依据,起了药品标准、药典的作用,为保障人们用药安全有效发挥了一定作用。

  据史书记载,公元5年,汉平帝举天下知术本草的人,诏传遣旨京师。这是历史记载中由政府大规模收集方书本草的首创。510年,南北朝时,魏政府以经方法博,卒难窘究,诏王显撰《药方》35卷,颁布天下。

  657年,唐高宗显庆二年,苏敬向唐政府建议编修本草,获准,诏令苏敬、许敬宗、吕才、李淳风等人参加编修。659年《新修本草》成书。这部巨著“正经20卷,目录1卷,图经7卷,凡54卷”,收载药物844种。在该书编写过程中,政府曾通令全国各地选送所产道地药材,该书在一定程度上综合了历代有关药物资料和民间的药物知识,内容丰富,取材精要。这种由政府组织,集体撰写药物书籍的方式亦属首创。该书被唐政府规定为必修书目。书成五十多年后传至日本,日本亦将其定为医学生必读教材。《新修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由政府组织编纂的第一本药典,也是世界是最早的药典。

  唐代政府为了解决瘟病流行之患,722年每州设医学博士一员,并规定每州将《本草》及《百一集验方》与经史书同时保存。同年,唐玄宗撰《广济方》并颁布全国使用。742年玄宗又颁布《天宝单行方药图》。746年唐政府令郡县长吏选《广济方》写在大板上,就村坊要路榜示,以济众要。

  宋代政府多次召集医药人员汇集药方,购买书,颁发本草。973年(宋开宝六年)刘翰马志筹奉诏在唐《新修本草》的基础上增订注解药物,校定为《开宝新详定本草》,一年后又再次校定为《开宝更订本草》,二版均20卷为我国现知最早的板印本草文献。978年医官院献经方,集编《圣惠方》;982年,宋太宗命王怀隐、王佑等人对《太平圣惠方》参对编类;990年吴复桂与刘翰同修此书,992年《太平圣惠方》成书,宋政府向全国颁布,由各州医学博士掌握执行,该书载方达16834个。1061年,寮政府主持编写《图经本草》,诏令全国呈送各地所产药材标本及药物图形等,这实际上是一次全国性的药物大普查,并汇编了我国最早由政府颁布的板印墨线药物图谱。1117年宋政府颁定《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个,推行全国。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明代李时珍(1518-1593)著《本草纲目》,全书52卷,收载药物1892种。每一味药标正名为纲,附以释名为目,其次分产地(集解)、鉴别(正误)、制法(修治)、性状(气味)、效用(主治)、讨论(发明)、处方(附方)等,条理分明,具有高度科学性。《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前中国用药经验,批判、更正了医学中的错误,确定了许多药物的真正疗效。此书问世后,先后被泽成朝、日、英、法、德、俄多种文字,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较高的地位。《本草纲目》虽不是由政府组织编写和颁布,但它被公认为鉴别中药材真伪优劣的重要文献,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历代政府组织编修和颁布的本草、药局方,以及被公认为鉴定药材、炮制加工成药的权威性本草、药局方,在一定程度上起统一中药、中成药质量标准,促进中药炮制加工规范化的作用,推动了我国药事业的发展,在我国药事管理史上占重要地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