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客

讲述亲身经历,感悟天地人生
个人资料
fuz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何为道: (6) 黄老道法

(2018-08-05 14:53:05) 下一个

本篇介绍:

题头四字分别为:黄帝,老子,道家,法家。

道家在战国时期走向成熟,被诸子百家认可。继而为老子门生光大,借黄帝之名,演化出黄老之学,开发出《黄帝四经》(国策)。黄老学为汉初帝王所用,为汉朝打下了根基。自汉武“废黜百家,独尊儒术”,黄老学门生不得不开辟新思路,转向仙方、长生术,为黄帝编神话故事,整理出《黄帝内经》(),《黄帝外经》(医术,已失传)等。朝庭不用,便转向仕官阶层,广收门徒,“黄老道”(宗派)兴起。汉未流入民间,发展为“太平道”,“五斗米”等教派,为汉朝掘了墓地。可谓:兴,道也;亡,亦道也。

汉后,道教兴,玄学盛,天人出,仙术行。“道”,不再是学术学问思想,成为信仰欲望仙乡。

文人:为已之名利,篡史改“道”;役帝王如玩偶,凭汝戏耍;视百姓如鱼肉,仼尔养烹。

 

以下内容均来自网络:

黄老是早期思想的一种,后来变为道教的开端。老子之门人,托言黄帝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天下安宁而治。(摘自 https://zh.m.wikipedia.org/zh-hans/黄老道? )

黄老道家是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的合称,目前除老庄派之外道家的最大分支,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为当时诸子百家龙头,道家正统一派,在战国秦汉时期,是道家思想的主要形式,因推崇黄帝老子而得名,主张虚无为本、因循为用、采百家之长以经世致用治国安邦
我国古代常称它为黄老术,今天学术界常称它为道法家,而在西方,黄老道家常被称为“目的性的道家”(purposive Taoism)或“工具性的道家”(instrumental Taoism)黄老道家尚阳与老庄尚阴相对 [1]  ,代表作有《道德经》、《黄老帛书》、《吕氏春秋》等。

下文源自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42096-851987.html

黄老之学发展成为黄老道,黄老道又演变成为道教,可是道教并没有将黄老道视为自己的母体,而将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视为自己的母体,“老子之道”成为道教“最高信仰”;道教除了以神仙信仰为特征之外,同时还信仰老子之道,因此道教的信仰似乎是一种交叉信仰,这一点是道教与其它宗教的不同之处。因此老庄之“道”家学说,为道经之中道学的来源之一。

   道家与黄老,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老子》一书的问世,标志着道家学派的形成。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老子》之前即有汤相《伊尹》和纣臣《辛甲》为道家书,还有齐国的《太公》237篇、《谋》81篇、《言》71篇、《兵》85篇、《管子》86篇,楚国的《窜子》86篇。《老子》之后则有《文子》、《子八》、《关尹子八》、《庄子》、《列子》、《田子》、《老菜子》、《鸦冠子》、《黄帝四经》(即今长沙马王推出土之黄老帛书)、《黄帝铭》、《黄帝君臣》、《杂黄帝》等书。《汉书·艺文志》载道书37家,993篇,可见先秦时期道家学派是很庞大的。《汉书·艺文志》云: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可见道家之源出自史官,为“君入南面之术”,即君主治国的学说。同时史载自黄帝时设立史官,因此,道家学说的起源,当远溯黄帝。

   战国后期,齐国首先成为中国文化的学术中心,学者们聚于齐国都城稷下,“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见《盐铁论·论儒》)因而以道家为宗的第一次学术大综合。就发生在这里。当时齐威王“高祖黄帝”,学者们遂将黄老联称,共尊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产生了黄老之学,黄老之学成为道家的代名词。《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云:

   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旨意。

   《史记·太史公自序》述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云: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动多。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如。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司马谈所描述的,正是道家在稷下综合诸家学术变为黄老之学的主要特征。除了君人南面之学,黄老学说还有“神仙家”和“阴阳家”的思想。《汉书·艺文志》神仙十家之中,黄帝着述即占去四家,共61卷之多。阴阳家21家中有《黄帝泰素》20篇,又阴阳家16家中有《黄帝》16篇,此外还有风后、力牧、鬼容区等人,他们都是黄帝的臣子。老子的学说,与神仙家和阴阳家的思想本有共通之处。《老子》说:“深根固蒂,是谓长生久视之道,”又说:“万物负阴而抱阳”是老子学说亦包括神仙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在内。

   西汉初年,由于暴秦之后,人民迫切需要休养生息,当时的统治者顺应历史要求,以黄老清静之术治理天下,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于是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黄老之学,蔚然大兴,盛极一时。当时以研究黄老之学而着名的人物有陈平、田叔、黄生、邓章、郑当时、司马谈等人。此时的方士们也喜欢研究黄老,如司马季主、严君平等,都是以方士身份而研究黄老之学的人。《汉书·王贡两龚鲍传》说:“(严)君平卜筮于成都市……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依老子、庄周之旨着书十万余言。”他们不但研究黄老,还以老庄之书教人,这是方士们和黄老之学相结合的开始。不过此时的道家及黄老之学,基本上仍是一种社会政治和学术思潮,从这时的《黄老帛书》、《淮南子》、《老子指归》、《论衡》之中可以证明。西汉政权巩固之后,黄老之学作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不再为统治者所用,汉武帝改为“独尊儒术”,但是黄老之学此时仍然具有较大影响力。此时的汉武帝既崇尚儒术,又崇尚神仙。这时的治黄老学者转向从事道家学术和神仙方术的研究,以维护其发展。这时儒家有神化孔子的趋向,谶讳学说也随之兴起黄老学者与方仙道的方士结合,开始神话黄帝,宣扬神仙之学。从此之后,讲神仙之名皆托于黄帝,而老子仍属道家。

   到了东汉,黄老之学演变成为黄老崇拜、《后汉书·楚王英传》:“英晚节更喜佛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给他沼书说:“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词,洁斋三月,与神为誓。”此时的黄老,己经近于宗教信仰,与西汉的黄老之学大不相同。东汉桓帝延熹八年中(158一166),桓帝事“黄老道”,《后汉书·王涣传》又说桓帝为相信黄老道的缘故“悉毁诸房祠”,黄老道的名称始见于此时,黄老之学也在此时正式发展,成为黄老道,《后汉书·祭祀志》中说:

   桓帝即位十八年,好神仙事,延熹八年初使中常侍之陈国苦县祠老子。九年,亲祠老子于濯龙,文周为坛,饰淳金知器,设华盖之座,用郊天乐也。

   《隶释》卷三有延熹八年(165)的《边韶老子铭》,其中说当时信道的人附会了老子“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不自生也”和“谷神不死,是谓玄化”的话,说老子“离合于混浊之气,与三光为终始,观天作设,降升斗星,随日九变,与时消息。规矩三光,四灵在傍,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身化,蝉蜕度世,自羲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御览》第一也引后汉王阜《老子圣母碑》说:

   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具。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

   更将老子说成了是“道”的化身。当时的黄老道是己经将老子作为他们的教主了。此时的黄老道,没有什么组织,也没有什么更多的宗教色彩,只是在崇奉黄老的基础之上公认老子是他们理想的教主老庄之书便是他们的经典。他们就是这样在当时的社会中自然形成了一个信仰集团,东汉末年所兴起的太平道和五斗米道都是它的流派。据(后汉书·皇甫嵩传):“初巨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证明早期道教组织太平系由黄老道演化而来。张道陵创五斗米道,将老子奉为“太上老君”,为道教教祖,以《老子想尔注》作为早期道教经典。

   道教兼重黄老,试图以黄老的源流证明道家为中国上古文化传系之正统,以与当时刚刚传入中国的佛教相对抗。但是为何不将黄帝奉为道教的教祖,而将老子捧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一方面黄帝为儒家“三皇五帝”之中的一位先祖,儒家已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正统,若将黄帝立为道教教主,势必与“敬天法祖”的儒家发生冲突。另一方面,史载孔子“问礼于老子”,也可以说孔子是老子的学生。又史载老子“最知其所终”②,《后汉书·襄楷传》中襄楷上桓帝书说:“最言老子入夷而胡”。因此,只有将老子奉为道教教祖。而将黄帝搁置一边,才不会与儒家发生冲突。又因为孔子曾向老子问礼,也可说明道教地位不在儒教之下;同时又以老子化身而为佛陀的传说,说明佛教亦为道家的分支。这样,就能在儒、释、道三教的斗争之中,借道家始祖老子的身份,而为道教争取相对有利的地位。老子被神化之后,黄帝的地位虽相对减弱,但仍为道家宗祖。道经之中托名黄帝的着作仍旧保存不少,比较重要的是中医方面的着作。由于传说《素问》、《灵枢》为黄帝所留,因而为《道藏》收入。据统计,有关中医的道经在《道藏》之中共有14种。

   所以,黄老之学发展成为黄老道,黄老道又演变成为道教,可是道教并没有将黄老道视为自己的母体,而将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视为自己的母体,“老子之道”成为道教“最高信仰”;道教除了以神仙信仰为特征之外,同时还信仰老子之道,因此道教的信仰似乎是一种交叉信仰,这一点是道教与其它宗教的不同之处。在道教历史上,道教对道家的承袭一直在持续不断的进行之中。汉末道教以神化《老子》为主,汉代以后又神化《庄子》。至唐代尊《老子》为《道德真经》、《庄子》为《南华其经》、《列子》为《冲虚其经》、《文子》为《通玄其经》、《庚桑子》为《洞虚其经》。宋代以后编纂《道藏》,几乎把先秦以来的道家着作网罗无遗,统统纳为道教经典,而将《老子》始终奉于至高无上的位置。而且历代注解和诠择(老大(庄)等道家经典的着作,亦一概纳入道经的范畴之中。在此意义上,也可以说道教文化是道家文化发展中出现的一个分支。因此老庄之“道”家学说,为道经之中道学的来源之一。

   阅读推荐:http://blog.zhulong.com/blog/detail4761149.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喜鹊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fuz' 的评论 : 大哥说的对,以后我也多去家坛玩儿,做了好吃的就在菜坛晒。是啊,健坛那边就此戒啦。喜欢看大哥的博文,丰富的知识,丰富的阅历,都是健康阳光的,带给大家的都是满满生活里的希望,谢谢fuz大哥。大哥有时间就多写啊。
fuz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喜鹊' 的评论 : 包了,韮菜馅,取“地久天长”(生于地,向天长)之意。家坛那边人气旺,菜坛人实在热情,常去逛几圈,长点生气,攒点人气。健坛那边病邪盛,瞄一眼就行,别扰进去。我现在戒了那边,眼不见,心不烦。
喜鹊 回复 悄悄话 fuz大哥,在私房看到大哥好开心。明天立秋了,吃个饺子吧。
读你的博文学知识,学礼仪。谢谢fuz大哥分享的好博文。
登录后才可评论.